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的重视和指导

时间:2022-10-07 12:24:33

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的重视和指导

【摘 要】在语文教学中,朗读的作用非常重要。尤其是在小学阶段。新课标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通过朗读,来培养语感,感知材料,有所感悟,并受到情感的熏陶,实现学生情感的表达和提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朗读;重要性;重视;指导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的重要性

在语文教学中,朗读的作用非常重要,其是在小学阶段。新课标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失的风景。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悟意,在读中培养情感,提升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1.通过朗读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爱上阅读

通常在教学中,我们经常议论、甚至抱怨现在的孩子不爱读书,对语文不感兴趣,课堂效率低下。对此,笔者认为:出现这样的情况,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语文课堂上缺乏朗读。著名作家曹文轩在《朗读的意义》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无数的人问我:‘究竟有什么办法让孩子喜欢阅读?’我答道:‘朗读——通过朗读,将他们从声音的世界渡到文字世界。”朗读将无声的文字化为有声的语言,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使文中的人、物、情、景跃出纸面,使文字的节奏美、音乐美、形式美更直观地呈现出来,更容易在学生心中产生共鸣,使学生在丰富的美感中获得怡然畅快的审美感受,进而对阅读生发浓厚的兴趣。著名作家魏巍的老师蔡芸芝先生爱用歌唱的音调教学生读诗,多年后魏巍仍然记得她读诗的音调。蔡老师的诗意的诵读引领着魏巍接近文学、爱好文学,并最终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

2.通过朗读来更好地理解材料内容

朗读是低年级学生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我们正是借助朗读时的生动音调和丰富表情去理解词句和课文的。因为它可以使无声的、抽象的文字变得有声有色多具体形象。学生朗读时声音对大脑皮层建立听觉表象的作用尤为重要,可以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语言。通过语音的停顿、轻重、抑扬、急缓等有感情朗读,,把书面上无法用文字表达的思想感情充分表现出来,这样也使学生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了课文内容。下面以《乌鸦喝水》为例。第一节中在读“到处”一词时要读出乌鸦急需喝水解渴的样子。以说明水很不容易找到。第二节中读“可是”一词把声音延长一些,以表明后边情况起了较大的变化—有水可喝不着。读“怎么办呢?”时以疑问的语气读出,加上思索的神情。第三节以兴奋的心情读“想出”一词。第四节以慢读读出“一个一个”和“渐渐”。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学生就更能理解乌鸦找水和喝水的过程。

3.通过朗读来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等能力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吟诵就是口、耳、心、眼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亲切的体会在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解化为自己的东西,这是一种可贵的境界。”当学生朗读时,声音传人大脑,能够引起大脑的紧张,促进注意力的集中,大脑会迅速做出反馈,哪儿读错了,哪儿处理不当,及时做出调整。有感情的朗读使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加深,记忆更加牢靠,所读作品的语言表达方式、遣词造句的技巧不知不觉就自然转化成自己的了、平时说话和写作时会下意识地对照和模仿。所以,多读读背背,并从语句内容与表达方式上探究,加深感悟。如在读《颐和园》中“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这句话时,要求学生了解这句话说明画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构图多样,从中感悟我国古代灿烂的文化、智慧和技艺。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品评词句的能力,又培养了积累语言的习惯,为习作打下了基础。坚持有计划地进行朗读训练,时间长了,学生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将更准确和流畅,听说读写的能力也会得到提升。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朗读的指导

1.以教师范读引领学生朗读

范读,即教师把课文读懂、读顺、读通。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很重要。因为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有些地方不读好就不能理解好课文内容。而教师声情并茂地范读,可以让学生视其人,闻其声,悟其情,更加直接的体会课文的内容和感情,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不过,教师范读时要把握停顿、语速、语调、节奏、情感等,也要让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正确听出节奏、停顿和速度,缓和急,让学生进入意境,领会到朗读的妙处。

2.依据材料文体、特点的不同指导朗读

朗读作为一项阅读基本功,固然非常重要,但我们也不能把它当作“克敌制胜”的唯一法宝,不管文体,不分课型地滥用、误用。而是要依据教材,根据不同文体的课文进行朗读指导。首先是要在课文分析的基础上,让学生多读,让学生自己去咀嚼,品尝。二是要结合文体、篇章进行朗读,体会文章的意境和思想感情。如教学《草原》中“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表示我的愉快”时,要正确地停顿和读出重音。“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愉快。”这样,学生将会感受到草原的天,由于没有遮拦,显得格外开阔,也叫人特别愉快。有了这种体会,就自然而然地进入了这种意境,也就会无拘无束地读出作者那种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3.运用多种朗读方式

我们在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中,不能不讲求形式的多样性,单纯一味地读,而是要通过运用多种朗读形式,比如个别读、自由读、齐读、比较读、配乐朗读、分角色朗读、表演朗读等。同时,依据不同阶段学生的特点,辅之以竞赛、练习等适当的方式进行。这几种形式不仅可以分别使用,也可在课堂上交替或交叉使用,教师应针对课文的特点选择相应的适合学生实际且实效突出的形式,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上一篇:《春天在哪里》教学设计 下一篇:探讨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运用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