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背景音乐运用的几点思考

时间:2022-10-07 12:23:38

课堂教学中背景音乐运用的几点思考

【摘要】将背景音乐运用在课堂教学中,使学生爱学、会学、美学,犹如在春风化雨中,获得了满足,促使学生的学习能力与综合素养得到和谐的发展。但是,思想品德课教学有着自己的教学规律,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运用背景音乐,如果为了追求课堂的形式而一味的运用背景音乐很可能会适得其反,对课堂教学造成干扰。

【关键词】课堂教学 背景音乐 运用

当前,减负增效是新课程标准赋予每一位教师所的重任。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在不断探索如何营造欢乐、和谐、轻松的课堂气氛,来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发展智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音乐是长着翅膀的天使,它可以穿越时空给人无穷的想象。欢快的音乐让人心情舒畅,低沉的音乐使人悲怆,舒缓的音乐让人体验到生活的宁静与美好,激扬的音乐令人思绪飞扬……音乐以一种独特的形式将美呈现给人类,以丰富多变的音律作用于人的听觉。它既能陶冶人的情操,又能培养人的审美的能力。

随着教育现代化的实现,现代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广泛运用,音乐飞进了书声琅琅的课堂。我在教学中根据教学环节的不同,创设出不同的音乐背景,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课堂学习时,彻底摆脱不良情绪的影响。心情愉快、心气平和、充满自信的参予到课堂活动之中来,用积极的情绪去强化智力活动。在思想品德教学中的适当的背景音乐可以更好地表达教学内容,有利于学习者大脑保持兴奋状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节课堂的紧张气氛。音乐作为教学技术的载体进入课堂,课堂上是热闹了。但在热闹的背后却更多地留下了一些的思考。

音乐以它丰富多彩的旋律给了听者独特的感受,从心理上淡化了参与学习的压力。它的作用是辅助教学,如果用的不恰当,就会适得其反。笔者认为运用背景音乐服务课堂教学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需要的原则

现代心理学认为,青少年的心智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一种内在的认知需要,而这种认知需要往往是由感知事物的直观现象首先引发的,通过多维感观作用于人的大脑,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课堂教学中运用背景音乐辅助教学,引导学生从听觉上去感知学习的内容,了解教学背景,把握情感的基调等,要符合学生的认知需要,抓住认知时机,运用得适时、适度。如学生课间经过十分钟的休整,进入下一节课的学习时,有一个注意转移的过程。课前运用音乐来吸引或转移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音乐中调整学习状态,消除课前的疲劳,静心投入学习之中,这就体现了教学需要的原则。特别是在学生上完体育课、活动课或下午的第一节课时,学生的体力和精力处于极端兴奋的状态,如果直接进入新课的教学,学生的注意力不容易调整过来,教学效果会大打折扣。这时就需要用背景音乐来吸引或转移学生的注意力,以便让学生尽快的进入本节课的教学。在新课中,我将作为背景的音乐又细分为主体背景音乐和辅助背景音乐,使音乐运用的更为得当。主体背景音乐主要用于讲授新课时使用,

二、隐性原则

背景音乐服务于课堂,所选定的曲目要舒缓平和,不能过分的激昂,否则会喧宾夺主,成为一种干扰信息,与初衷背道而驰。因此,播放时要坚持“三适”:播放时机要适当,播放音量要适中,播放的音响要适量。如我校的一名老师在进行《人生难免有挫折》这一课的教学时选用了《真心英雄》作为背景音乐,在课前播放时,很好的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但由于播放的时机不对,学生直到上课时还在回味这首歌,有的甚至还在小声的哼着,不仅没有促进教学,反而对教学造成了干扰。如果在课堂教学结束时,播放这首歌,因为学生很熟悉,可以让学生会唱的齐声唱,既能达到教学的高潮,又能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

三、辅助原则

背景音乐作为辅助教学的手段,所选的内容与节奏要和教学内容相符。

⑴选用恰当的背景音乐营造氛围。

记得我在执教苏教版《天下父母心》时,当时利用了多媒体课件,播放了韩红的《天亮了》这一首歌,并用低沉的语调介绍了这首歌创作的背景,缓缓的音乐声中,学生很快的进入了情景,对父母赋予我们生命、给了我们无私的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教学中有的学生当时就触景生情流下了眼泪,情感得到了升华。教学中运用恰当的背景音乐,不仅增加了学生浓厚的学习热情,也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情感,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

⑵运用背景音乐创设情境。

学生都带着情绪进入课堂。教师创设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能使教与学达到最佳的效果。恰当使用背景音乐,将有利于情境的创设。如我校一名老师在教《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一课,先凭借多媒体播放了一段古筝音乐,同时老师饱含深情地在舒缓的背景音乐中朗诵了苏轼的《水调歌头》,学生入情入境的进入了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氛围。

⑶运用背景音乐展开想象的翅膀。

想象是形象思维的一个重要因素,初中学生富于想象,但他们丰富的想象力不是天生的,而依赖于社会生活实践,依赖于教师的诱发。背景音乐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⑷运用背景音乐渗透美育。

音乐是“流动的建筑”,是人类感情的凝聚,可以陶冶人的心灵,作用于人的灵魂。人处在欢乐的情境中能产生愉悦的情感,处在悲伤的环境中就会产生悲伤的情感。课堂上灵活地运用背景音乐营造和谐的氛围,在这样一种情境中师生都可能进入一种忘我的状态,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学生则以一种愉悦的心态接受了丰富的知识,及感情的熏陶。美的音乐,美的旋律,美的享受。学生浸润在美的氛围中,不时受到熏陶与感染,久而久之,对美的鉴赏能力得到了培养,综合素养也会逐渐提高。

在长期的课题研究中,我切身体验到音乐的魅力。将背景音乐运用在课堂教学中,使学生爱学、会学、美学,犹如在春风化雨中,获得了满足,促使学生的学习能力与综合素养得到和谐的发展。但是,思想品德课教学有着自己的教学规律,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运用背景音乐,如果为了追求课堂的形式而一味的运用背景音乐很可能会适得其反,对课堂教学造成干扰。,因此必须依据具体教学内容和特定情境,灵活运用,营造氛围,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水平。

上一篇:如何开展初中英语对话教学 下一篇:透析初中英语公开课中存在的缺陷与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