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工业园区“三大合作”为农村服务业发展开道

时间:2022-10-07 12:11:26

苏州工业园区“三大合作”为农村服务业发展开道

苏州工业园区的核心区是中新合作开发的80平方公里,而园区还包括下辖的三个镇,行政区划面积达到288平方公里,共有常住人口84万,户籍人口34万,就业人口55万。近年来,苏州工业园区按照城市副中心定位,扎实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特别是在深化农村“三大合作”改革以及促进农村居民增收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苏州工业园区在城市化推进进程中,尤其注重农民专业合作、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农村社区股份合作“三大合作”的改革和深化工作,把做大做强各类合作经济组织作为促进农民增收和维护社会稳定的中心工作来加以落实和推广,让农民享受到了“新集体经济”带来的好处。同时,他们因地制宜发展劳务合作、富民物业合作、资金互助合作“新三大合作”,既为促进农村服务业发展找到了一个好的载体,也为农民开辟了就业和增收新渠道。

劳务合作,让失地农民找到增收新途径

随着农村改革发展的深化,特别是城市化进程加快和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发展,一大批农民永久失地或因土地流转暂时失地,许多“40、50后”人员面临无活可干的局面。如何为这些农民开挖增收新空间?记者了解到,苏州工业园区农民纷纷组建起劳务合作社,抢抓农村服务业需求新商机,通过提供各种劳务在家门口“打工”增收。

园区娄葑镇、唯亭镇坚持把“城市化进程中促进失地农民保持长效增收”作为改革发展的头等大事,将富民增收作为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想方设法“盘活”失地农民手头的闲散资金,真正使他们“失地不失利、失地不失业”。他们利用园区的区位优势,创办了12家劳务合作社,社内分为物业管理、园林绿化、家政服务、生态养殖、净菜供应、卫生保洁、劳务中介等小组,只要被征地农民身体条件许可、自己又有意愿参加,均可申请报名成为社员。其中,绝大部分是“40、50后”,劳务收入成为这批年长的“次劳力”的主要生活来源。

富民物业合作,把农民闲置资产盘活

在苏州工业园区,娄葑镇、唯亭镇、胜浦镇的农民尝试把闲置的资产盘活,组建起38家富民合作社。这种合作社以农民为主体,按照股份制和合作制原则,吸引一定数量的农民以个人资金投资入股,并按股分红。加入富民合作社的农民把手里的闲钱或闲置资产集中起来进行投资和经营,不仅可以从合作社得到长期稳定的保底收益,还能够拿到分红,获得经营性收益。

唯亭镇东亭社区富民专业合作社于2008年6月成立,以对外出租打工楼及商业载体为经营范围。合作社共吸纳股金3000万元,由集体股和个人股以现金形式各出资1500万元。目前,合作社共有股东535户,建有打工楼5幢,商业配套设施1.1万平方米,目前出租率约90%,正在装修的打工楼及商业设施不久之后就将正式投入使用。

富民合作社不仅保证农民闲置资产保值增值,在发展物业载体的基础上,还积极鼓励失地农民创业。苏州工业园区唯亭镇富民合作社,由唯亭镇集体资产管理公司出资和股民投资入股共同组成,到目前为止,富民合作社发展股民3495户,吸纳股金1.25亿元,建造各类物业载体17.55万平方米,为本镇居民特别是失地农民创造就业岗位600多个,年发放红利1300万元。

富民合作社,优化农民增收结构

2007年,唯亭镇组建园区第一家行业性富民合作组织——唯唯亭亭大闸蟹富民合作社,吸纳了全镇287家大闸蟹养殖大户、营销大户及经纪人、批发商等参股,打响了唯唯亭亭蟹品牌,近年来全镇蟹农年收入增长15%,蟹产业成为推动唯亭蟹农增收致富的重要手段。2009年又组建了畜禽专业合作社和蔬菜瓜果专业合作社,目前全镇行业性合作社已达到17家,累计入股户数超过2000户。唯亭镇专业富民合作社在“组织个数、载体规模、股民人数、股金总量”方面均排在全市乡镇前列。

富民合作社不仅拓宽了失地农民的致富门路,也使农民转变了投资理财观念,让更多失地农民走上投资兴业的道路,真正使失地农民“失地不失利、失地不失业”。唯亭镇除了努力增加居民股份收入渠道措施外,还通过加大本镇居民就业保障力度、加快便民及居民减负工程建设、积极搭建各类居民创业平台、引导动迁农民实现走出去创业、有效稳定居民物业房租收入等五项其他富民增收创收举措,完善了唯亭镇富民惠民体系,成为投身“加快转型升级、推进二次创业”的一项实实在在的有力举措。

设立富民专项资金,促进合作组织健康发展

苏州工业园区十分注重“三大合作”组织的发展。一是投资载体建设。胜浦镇全镇整合成1个社区股份合作社,体现了集体资产和发展成果的城乡共享、全员普惠。在富民合作社发展上,引领农民把现金入股富民合作社(每户拆迁户一般限定5万元),充分利用区位的商业优势,由政府集中规划建设,目前已建厂房、打工楼、店面房等商业载体260万平方米,确保入社农民12%的年收益率。二是鼓励“走出去”。在专业合作社组织发展上,鼓励和组织失地农民“走出去”,到外地开展种养和进行劳务派遣,有效促进就业创业,增加失地农民的生产性和经营性收入。

2012年,苏州工业园区设立了7000万元的富民专项资金,主要用于鼓励失地农民外出租地种养,给开展经营的农户给予每亩30元的补贴;用于园区内道路管理、绿化保洁、社区物业等公益性岗位的补贴;用于富民合作社建造“三创”载体的补贴。

上一篇:闪亮的足迹 下一篇:政府采购:自主品牌谁是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