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高校道德养成教育的目标解析

时间:2022-10-07 12:04:53

网络时代高校道德养成教育的目标解析

网络时代高校道德养成教育目标确立的依据

网络时代高校道德养成教育目标的制定有其现实依据、理论依据和实践依据。

1现实依据

(1)依据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

这是确定高校道德养成教育目标的直接依据。养成教育所培养的人一旦进入生产过程,他就会构成社会生产力的要素之一,并且还是其中最为重要的、活的要素。在网络时代中,人们已经越来越认识到,对现代人来说,最大的威胁是被新的科学技术甩在后面。

(2)依据社会生产关系的性质

这是确立高校道德养成教育目标的根本依据。无论哪个时代或阶级,都要通过各种教育来造就合格的社会公民和政治统治人才,使受教育者具备本阶级所期待的世界观、人生观、政治立场、政治观点和思想意识。各种教育的目标总是为维护统治阶级的经济和政治利益服务,并且集中体现统治阶级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3)依据我国政治经济制度的要求

这是制定高校道德养成教育的核心依据。根据我国的政治经济制度的要求,我国的道德养成教育应培养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应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四有”公民,只有这样的公民才能承担起民族振兴的历史重任。

2理论依据

(1)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是人类思想史上的重大理论成果和思想贡献,马克思明确指出:人的全面发展既是社会发展的追求和进步的目标,也是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的强大动力。当今中国,包括高校道德养成教育在内的一切教育,都是服务于社会主义的,它必须能够不断体现出“促进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因此必须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依据确定网络时代高校道德养成教育的目标。

(2)科学发展观理论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在科学发展观统领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必然要求建设者的全面、和谐发展,必然要求一切教育包括道德养成教育必须把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作为教育的指导方针。科学发展观是网络时代高校道德养成教育制定目标的重要理论依据。

3实践依据

(1)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

这是确立网络时代青少年道德养成教育目标的重大实践依据。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高校道德养成教育一定要把握实践要求和需要,使网络时代高校道德养成教育的目标和功能与伟大实践过程相适应,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伟大实践和网络时代高校道德养成教育的全面互动。

(2)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

这是网络时代高校道德养成教育的重要实践依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自然延伸和升华,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新的创举,它对这个建设过程中的任何一个人都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从人做起,从人的素质做起,从培养更新更高素质的人才做起。

(3)发展网络社会的要求

这是确立网络时代高校道德养成教育目标的实践依据之一。网络社会是一种全新的人类生存的社会形态,它对人们的心理和道德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它要求个体特别是大学生能尽快完成网络社会化过程,使自己成为能适应网络社会环境、参与网络社会生活、履行网络社会义务的网络社会人。加强网络时代高校道德养成教育,努力提高大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和思想政治觉悟是网络社会完善和发展的要求。

网络时代高校道德养成教育目标的特点

在网络时代,高校道德养成教育目标体现出指导性、预期性和时代性三个特点。

指导性。道德养成教育不可能没有目标,无目标的道德养成教育是不存在的。网络时代高校道德养成的教育目标指明了道德养成教育所要达到的标准和要求,教育目标对教育原则的确立、教育内容的选择、教育方法的采用,以及全部教育活动过程的组织都具有指导性。

预期性。网络时代高校道德养成教育的目标具有预期性,它是指社会或个人对大学生未来发展状况的期望,所展现的是一种预期的状态。教育目标在一定程度上是超现实的,具有预期性和理想化色彩,这是由目标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

时代性。任何一个教育目标都是在一个特定的历史客观条件下所作出的主观选择,任何一个教育目标都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那种绝对普适性的超越时空的教育目标是不存在的。当今高校道德养成教育目标具有鲜明的“网络”气息,具有时代性。

对网络时代高校道德养成教育目标的理解

对网络时代高校道德养成教育的目标,可以从定性、定向、定位、定点四个方面进行理解。

1定性理解

定性即指明道德养成教育目标的性质。教育目标具有鲜明的历史性和时代性,从来就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德养成教育目标。因此,在道德养成教育目标之前加上“网络时代”、“高校”的限定词,以区别于我国过去的、前网络时代的、以所有受教育者为对象的道德养成教育目标。

2定向理解

定向即对道德养成教育的价值取向作出凝炼概括。目前我国已经跨入一个崭新的历史时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神圣使命。因此,在网络时代,旗帜鲜明地将“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奠基”作为当今高校道德养成教育的总体价值取向,促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三观”教育。

(1)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指的主要是思想认识和政治态度方面的教育。道德养成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各有其相对稳定的内涵和要求,不能把道德养成教育与思想教育、政治教育等同起来。但是道德养成教育与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在一定意义上说是难以分割的,甚至可以说有着内在的有机联系。在网络时代,高校道德养成教育目标应包括思想政治教育。

(2)“三观”教育

“三观”教育是指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道德养成教育和“三观”教育实质上同为“如何正确做人”的教育,两者的一致性很强;而且受教育者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对于接受“三观”教育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在网络时代,高校道德养成教育目标也应包括“三观”教育。

3定位理解

定位即要确定道德养成教育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要求。毋庸置疑,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道德养成教育的目标应定位为“促进网络时代的大学生的身心素质包括道德素质得到全面、充分和统一的发展”。这种定位理解包含以下具体目标:

(1)发展大学生的主体性

在网络时代,特别是当大学生面对虚拟的网络世界时,从某种意义上讲他已经处在一个无人监督的时空当中,他成为自己本身的主人,此时对大学生的自主、理性、自律的道德判断和道德实践的要求不是低了而是更高。“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发展大学生的主体性,形成健康强大的人格可以说是网络时代高校道德养成教育的终极目标。

(2)指导大学生学会选择

在网络时代,当大学生面对着充满正义与邪恶、美善与丑陋矛盾的网络,在天使与魔鬼、圣殿与地域之间徘徊时,需要他们自主选择。然而,自主选择并非是大学生天生的本能,它主要源于教育的引导和自己的生活实践。通过教育,指导网络时代的大学生学会选择,做网络社会的主人,引导他们明确网络使用目的并据此来选择内容,帮助大学生适时地走进和走出网络。学会选择是网络时代高校道德养成教育的重要目标。

(3)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感

在网络时代的虚拟社会中,在一个无人控制、干预、过问、监管的自由空间中,学会负责显得尤为重要。道德养成教育要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感:首先是对自己的责任感、对自己长远利益的责任感,学会如何处理和解决环境中出现的问题;其次是对他人的责任感,培养利他之心,与他人分享生活经验,诚信合作,互相帮助。

4定点理解

定点就是对大学生的人才质量作出简洁明确的具体规定。对于道德养成教育的人才质量,要结合社会发展的新要求来理解。

(1)重视创造性

网络时代高校道德养成教育必须关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作能力,创新能力是现代人才素质的核心。网络时代把经济推向了一个新的经济形态――知识经济。知识经济是高科技的经济,是全球化经济,也是创新经济,是道德经济。在这样的经济面前,需要知识,更需要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需要精确数字,更需要创新的意识;

(2)强化劳动素质

道德养成教育与劳动素质培养在一定意义上说是同一过程。我国《宪法》规定对公民要进行“爱劳动”的教育。这主要是指培养劳动观点、劳动感情;同时,还要求学习一定的劳动知识、培养一定的劳动技能,这些都是劳动素质的培养。

(3)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由于全球生态环境受到日益严重的破坏,甚至已经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已越来越成为道德养成教育的重要目标。我国提出“环境道德”的概念,认为人不仅在处理与他人、社会、国家的关系方面存在有道德的问题,而且在处理与自然和人类生存的环境方面也有道德问题。将道德养成教育与环境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是高校道德养成教育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重要目标。

参考文献

[1]王孝红网络时代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9.

[2]肖川.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上一篇:“校企融合”模式下高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 下一篇:浅议师生互动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