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弟子规》中“孝悌”“谨信”对学龄前儿童发展的重要性

时间:2022-10-07 11:54:25

浅析《弟子规》中“孝悌”“谨信”对学龄前儿童发展的重要性

摘 要 《弟子规》是儒学的根本,是中华民族留下的“安身立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历史文化。它通篇讲的是为人子弟应当孝敬父母和为人处世的原则,从古至今,我们重视贤才的培养。通过学龄前儿童表现出来的个性特征,发现在幼儿教学活动中,“孝顺”“诚信”应纳入教所要教授的课程,而受教育者首要具备的也是这两种德行。基于这个出发,本文浅析了《弟子规》中“孝顺”、“谨信”这两种品德对学龄前儿童身心发展的重要性。

关键词 弟子规 孝悌 谨信 学龄前儿童 重要性

一、《弟子规》的简介

《弟子规》是一本规范儿童行为的启蒙读物,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李毓秀根据《论语学而》编撰而来,和朱熹《童蒙须知》中的内容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加以演述, 编撰成的一篇文章。它分为五个部分,列述了弟子在家、出外、接物、待人与学习上应恪守的原则,被命名为《训蒙文》。后由清代儒生贾存仁对《训蒙文》加以修订,并更名为《弟子规》。《弟子规》是一本家喻户晓的蒙学教育教材,与《三字经》、《百家姓》、《幼学琼林》等并称古代启蒙教育教材,被誉为“开蒙养正最上乘”。在当代的幼儿教学活动中,许多教育者把它列为了受教育者必须所学的课程。

二、学龄前儿童的特点

根据我国对人口群体的划分,学龄前儿童是指三周岁后至六~七周岁的儿童。儿童的生长发育是有规律的、有秩序的。在不同的时期,他们身上所具有的特征是不同的。处于学龄前的儿童,他们身上的特点如下:

(一) 对事物的认知水平较低

3~5岁是儿童学习语言,产生自我意识和开始。虽然在这一时期,儿童的自我意识开始初步形成,但是对事物的认知水平较低,许多抽象的道理还不能理解,只能了解比较直接、简单的是非标准,并且能培养一些接人待物的初步行为习惯,如诚实、善良、懂礼貌。在他们的思维中,还未构建完善健全的知识体系,他们的对事物认知来源于成人的解说和脑机能初等的识别,他们对接收的非科学的事物的性质无法做出一个正确的判别。

(二) 模仿性强

儿童处于学龄前这一阶段,好奇心重,对周围新鲜的事物颇感兴趣。他们竭力尝试各种新鲜的事物,他们模仿的对象就是成人。人的一生都要受社会、学校、家庭的教育,家长被称为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父母的行为或多或少都会被孩子所模仿,儿童所处环境周围的成人的行为也能影响着他们的行为。由于学龄前儿童对是与非的辨识度不强,他们无法辨别模仿某一行为是否会给他们带来不利影响,所以在儿童的毫无意识之下,成人某些不道德的行为也被儿童模仿着。

(三)高度自信和自负

学龄前儿童的性格特征是高度的自信和自负,他用“羞涩和疑成对自主和自由”刻画学龄前儿童的性格。儿童所处的文化环境不同会导致他们个性的不同。学龄前儿童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只要有可能便成天的玩耍,这些玩耍活动能为孩子提供许多与人和物相互接触的机会,但也是从这样的机会当中使他们的性格变得高度的自信和自负。高度自信让他们变得固执己见、一切都以自我为中心、过度肯定自身的能力,让他们在儿童天性的基础上更加我行我素。高度自负却让他们性格变得孤僻、自卑,不愿意与其他小伙伴相处,不愿意与外界接触、缺乏与外界交流的技巧、对一切都失去信心。

三、学龄前儿童的可塑性

儿童天性未被污染前,善言易入,先入为主,及其长而不易变。学龄前儿童对事物的认知水平低,对是非的辨识度弱,对成人行为的模仿能力强,所以他们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在开始对他们开展教育活动的初期,就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培养他们科学的思维、良好的行为习惯,灌输先进的思想,那么在他们后期的成长过程中为他们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学龄前的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是中国的未来,他们的身上肩负着“振兴中华”的伟大任务,他们是祖国未来的一支刚劲有力的主力军。所以,社会对他们的教育培养方式应该做到优中取优,对他们自身的素质要求应是高中取高,对他们道德的要求应是贤中取贤。那么,想要培养出一代思想进步、视眼开阔、能力较强、素质较高、道德品质较好的现代化人,对他们的教育培养从小就不可马虎。“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颗刚生长出来不久的小树苗,若不加以呵护照看和施以肥料,那么何况十年,纵使百年它也长不成一颗茁壮的苍天大树。一个人,在他不谙世事时,若没有母亲的照顾;在他成长时,若没有新型知识的获得;在他成熟时,若没有崇高情操的熏陶;在他年迈时,若没有先进思想的灌输,那他怎么样都不可能成为一个健康的人,一个对家庭、对社会有益的人。可见,不管是对一颗树的培养,还是对一个人的培养,必须从小开始,从早开始。

四、“孝顺”、“谨信”对学龄前儿童身心发展的重要性

(一)孝悌乃学龄前儿童首要学习具备的德行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是《弟子规》的总序,全文也就是围绕这句话来进行开解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这句话教导人关于父母对子女提出的要求和希望,应该尽力做到和满足他们,父母对子女的教诲,应该虚心接受并听从,父母对子女的责备,纵使是不正确的,子女也不要与其进行争辩,要顺从父母的意思。人从出生到成熟,陪伴自己最久的是父母,肯为自己呕心沥血的也只有父母,所以孝悌这种德性人人必须具有。一个人德性的修和养,最好的时期是在儿童处于学龄前就开始熏陶和培养。处于学龄前的儿童,有了初步的自我意识,他们一切都以自我为中心,对是非的辨识的度的很弱,他们所有的行为来自于对成人的模仿。倘若在此阶段,教师和家长不端正他们的态度,不教诲他们孝顺父母,那么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会出现许多恶性因素制约他们身心健康发地发展。儿童天性未被污染前,善言易入,先入为主,及其长而不易变;故人之善心,信心,须在幼小时,即当教以读诵经典,以培养其根本和智慧及动力;更晓以因果报应之理,敦伦尽分之道;若幼小时不教,待其长大,习性已成,无能力为矣。古人把孝列为百善之首,可见“孝悌”应该是人所具备的最基本的道德,一个人若不能对他的父母亲尽孝,纵使他知识渊博,那么他只是“枉读圣贤书”。

(二)学龄前儿童必须要具备的品质——谨信

所谓“谨”,是指对生活的态度。做人只有谨慎、小心才不会犯错误,凡犯下的错误都是因为不谨慎。在生活中,我们遇到了不顺心的事情就会埋怨别人或自己,遇到一点麻烦的事情,就会变得很不耐烦。导致这种不良习惯的形成其实是由于我们从小就没有形成一种对于生活和人生要严谨的意识。我们习惯于接受“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之说,加上学龄前儿童,本身的自制力和自我调节能力非常的差,家长和老师会以一种仁慈宽容的心来原谅儿童犯过的所有的错。久而久之,当量变引起了质变,儿童也在不知不觉中,养成了种种不严谨的习惯。一个生态度严谨的人肯定要比一个生态度不严谨的人更容易取得成功。对于“严谨”的人生态度的培养,我们应该在儿童未上学前就开始培养。因为,只有从小就养成了严谨的习惯,才会在一路成长的途中,严谨地做任何一件事,尽可能少的让自己犯错。

所谓“信”是说做人要诚信,要讲信用,说话行动都要以诚信为原则。“狼来了”的故事,我们耳熟能详。而“狼孩”的悲惨结局,告诫着人们要诚实,否则就要为不诚实付出沉重的代价。

学龄前儿童,心智和身心正处于发展之中,在这一时期,儿童的记事能力是比较强的,我们应该多给他们树立诚信的榜样,如果我们没有给他们树立诚信的榜样,那么将会影响他们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只有在一个人较小的时候,灌输给他们美的东西,好的东西,他们的身心才会发展的更健康。若我们想要培养一代“五育”全面发展的人才,那么对于在他们处于学龄前儿童时,就应该将先进向上的知识传授给他们,把尽善尽美的德行教诲给他们。

五、结论

《弟子规》是学龄前儿童首要学习的经典教材,它列述了许多接人待物的基本原则。祖国的未来掌握在孩子的手里,如果一个孩子没有德行,纵然他有科学知识,将来必定会形成让社会混乱的一种力量,而且他越有科学知识,但没有德行就越危险。中华民族,古来崇尚教育,并坚信教育应该从幼儿开始教育,教育孩子“如何做人,如何做好自己的本分”,一切从《弟子规》开始,要想传承先志,继往开来,就要从《弟子规》做起。笔者认为对学龄前儿童的道德教育就应该从《弟子规》开始,从《弟子规》中的“孝悌”“谨信”这两条基本原则学起。

参考文献:

[1]钟茂森.细读弟子规[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0.

[2]米争艳.浅析《弟子规》在幼儿园教学中的推广[J].才智,2011,5.

[3]周旋.浅议如何运用《弟子规》思想启导教育学生[J].华章,2011,29.

[4]赵红卫.论《弟子规》的德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管理观察,2008,20.

作者简介:

邹玲,女,汉族,1987 年8 月出生,湖南益阳人,云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教育学原理专业研究生。

范永庚,男,汉族,1986年4月出生,湖南衡阳人,云南师范大学历史与行政学院行政管理专业2010级研究生。

上一篇:老子道家的心学图画 下一篇:新课程初中数学直觉思维培养的研究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