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教学实录

时间:2022-10-07 10:29:44

“统计”教学实录

教学内容: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68~69页例1、2。

教材解读:

本课的教学重点不是简单地解读统计图,而是通过简单事例,使学生认识到:统计图直观、形象的特点可以帮助我们进行正确分析、判断或预测,但如果对统计图不进行认真分析,可能会得到不准确的信息,从而得出错误的结论或判断。因此,对统计数据必须进行认真、客观、全面的分析,以保证所得结论的真实性和判断的正确性。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师:今天,咱们继续学习《统计》。

二、自主探索,感悟新知

(一)观察扇形统计图,正确获取信息。

⒈借助情境,理解“其他”。

图1

师:图1是六(2)班同学最喜欢的运动项目统计图,你从图中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

生1:在同学最喜欢的运动项目中,抖空竹占28%,游戏占20%,跑步占16%,其他占36%。

生2:喜欢抖空竹的同学比喜欢游戏和跑步的同学要多。

生3:喜欢其他运动的同学最多。

生4:喜欢跑步的同学最少。

师:你是怎么理解“其他”的?举例说说。

生:“其他”可能是跳绳、打乒乓球、打羽毛球、踢毽子……(师板书)

师:现在,谁来说说六(2)班同学最喜欢哪一项运动?

生1:抖空竹。

生2:不一定。可能是踢毽子的多,也可能是打乒乓球的多。(听了这个同学的回答,教室里顿时安静了。)

师:要想知道六(2)班同学最喜欢哪一项运动,必须把“其他36%”这个栏目具体化。

评析:把教材中的“彩电市场各品牌占有率统计图”更换成“六(2)班同学最喜欢的运动项目统计图”,彰显了教师对学生现实的关注。让学生自己解释“其他”的内涵,远远胜过教师的讲解。教室里顿时安静下来,表示学生的思维已经进入状态,并自然而然地感受到“其他”的模糊性。

⒉细化“其他”,理解图意。

⑴出示提纲,引导自学。

出示学习提示:①在学习纸上把“其他”分一分,并写上运动名称和数据。②分好后判断下面两句话是否成立:喜欢抖空竹的同学最多;喜欢跑步的同学最少。

⑵交流成果,明晰图意。

师:谁来汇报一下学习成果?(要求先展示学习纸,再汇报结论)

生1:通过分一分,我发现“喜欢抖空竹的同学最多”这句话成立,“喜欢跑步的同学最少”这句话不成立。

生2:通过分一分,我发现“喜欢抖空竹的同学最多”和“喜欢跑步的同学最少”这两句话都不成立。

生3:通过分一分,我发现“喜欢抖空竹的同学最多”这句话成立,“喜欢跑步的同学最少”这句话也成立。

师:通过刚才的分析,我们发现“喜欢抖空竹的人数最多”和“喜欢跑步的人数最少”这两句话有时候成立,有时候不成立,为什么?

生:因为“其他”两字表达的意思不清楚、不完整,所以无法知道喜欢哪项运动的同学多。

师:看来,我们在制作统计图时,一定要客观具体地反映信息;在分析统计图时,不要被数据模糊的统计图误导,一定要进行认真分析,找出问题的关键。

评析:通过三个典型学习成果的展示与汇报,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其他”两字表达的意思不清楚、不完整,其后的方法提炼也就水到渠成。

⑶及时追问,把握图意。

师:如果要保证六(2)班喜欢抖空竹的同学最多,跑步的同学最少,该如何修改?

生:“其他”中的每个运动项目的百分比既要小于28%,又要大于16%。

评析:此环节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其他”两字的丰富内涵。从学生的回答来看,他们已经把握“其他”的本质。

(二)观察折线统计图,作出正确判断。

⒈观察数据,正确判断。

师:为了提高同学们课间活动的质量,学校将组织跳绳比赛。下面是两名小朋友一周跳绳情况统计图,你觉得应该让谁参加好?说说你的理由。

生1:让小丽参加,因为代表小丽的折线上升趋势明显,表示她的成绩进步快。(大家都同意这位学生的意见)

师:请再仔细观察一下。

生2:小丽和小冬的成绩一样,两个同学都可以。

师:你怎么知道他们成绩是一样的。

生2:我是一个数据一个数据比较过去的。(师课件演示)

师:两幅统计图描述的统计数据完全相同,折线的变化趋势为什么却不一样呢?

生3:因为它们的标准不一样。(师课件演示)

师:如果两张统计图的标准统一,会怎么样?

生3:上升趋势就一样了。(课件出示相同标准的统计图)

评析:借助课件画龙点睛般地描述,学生清楚地感受到解读统计图不能仅凭感觉,要深入剖析。

⒉反思学习,形成经验。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生1:不要被统计图的表面现象所迷惑。

生2:要看清统计图的数据和标准。

师:对。我们在运用统计图进行比较和判断时,不能仅仅关注统计图的外在表象,还应了解统计图所包含的具体统计信息,统一标准,才能避免作出错误判断。

(板书:比较数据、统一标准)

评析:此时的小结,体现了教师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关注。至此,本课学习的主题已一目了然。

三、随堂练习,延伸提高

⒈解决例1。

⒉照应例2。

⒊实际应用。

评析:第1题既是对“其他”的巩固,更是对教材的充分利用;第2题是对“比较数据、统一标准”方法的巩固;第3题则是对身边事实的关注。

上一篇:《雷雨》教学建议 下一篇:贾府的茄子与语文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