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府的茄子与语文味

时间:2022-08-22 12:22:35

贾府的茄子与语文味

【摘 要】审视当下的小学语文阅读课,教师滥用多媒体、无度拓展、随意解读等现象仍有一定的市场,无端造成语文味的缺失。正如事物绚烂至极终将归于平淡一般,过于花哨则会掩盖本质。对于小学阅读教学而言,最根本的内容就是语言文字,就是听说读写思。判断和衡量一节课是不是具有语文味,应该看“听说读写思”的训练是否落实到位,应该看学生是否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在情感活动中发展语言,应该看课堂实施是不是以提高语言能力、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为目标指向。

【关键词】语文味 语言训练 思维训练 情感活动

《红楼梦》里贾府的茄子很有名气,用凤姐的话来作说明:“你把才摘下来的茄子皮去了,只要净肉,切成碎丁子,用鸡油炸了,再用鸡脯子肉并香菌、新笋、蘑菇、五香豆腐干、各色干果子,俱切成丁子,用鸡汤煨干,将香油一收,外加糟油一拌,盛在瓷罐子里封严,要吃时拿出来,用炒的鸡爪一拌就是。”难怪刘姥姥吃不出茄子味,不禁摇头吐舌道:“我的佛祖!倒得多少只鸡配它,怪道这个味儿。”

厨师可以素菜荤烧,让人吃不出素菜的原味,乃为名厨。许多教师认同此理,尤其在公开课上,总以为搞得轰轰烈烈,出“新”出“奇”乃制胜法宝。殊不知过犹不及,片面追求华而不实的“新”“奇”招数,可能导致“配料”大于“原料”,“配角”胜过“主角”,实则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园,从而造成语文味的流失甚至腐变。

什么是语文味?语文味教学流派创立者程少堂先生在《语文味:中国语文教育美学的逻辑起点》一文中说:“所谓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在主张语文教学要返璞归真以臻美境的思想指导下,以共生互学的师生关系和渗透教师的生命体验为前提,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生存智慧、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宗旨,主要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和幽默点染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富有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的,同时又令人陶醉的诗意美感与自由境界。”

我以为,阅读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活动主要表现为语言活动、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语文味也内在地包含于语言文字的训练、思维训练以及情感活动中。

一、语文味在朴素平实的语言训练中

上海师范大学吴忠豪教授指出:“在语文阅读中,文本语言具有双重身份。一方面,它仍然是信息的载体,认识的工具,学生必须以它为凭借,披文得意,入情悟理,学习思想,接受熏陶;另一方面,它又是认识、学习的对象,阅读时不仅要接受信息,更要认识掌握载体本身。”这里说的载体即语言文字。阅读教学一方面是引导学生“披文得意”,在阅读中掌握读书方法;另一方面是引导学生品味、消化、积累、运用课文的语言,即所谓“意文兼顾”。

1.“读出自己”,进行说话练习。

阅读教学有两种境界:一是读出自己,一是读出问题。李镇西老师认为,所谓“读出自己”,就是从文章当中读到引起感触的一段话、一个词、某个内容,与自己的生活相联系,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共鸣”。这需要联想,通过课文联想到自己相似的生活经历与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从词句中发挥想象,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这有助于发展语言表达能力。执教《小草和大树》,交流“家庭不幸的逆境”。有的学生说:“主人公一直艰辛地生活在逆境中,童年的一段生活靠富人施舍,母亲早逝以后,她一个人照顾两个妹妹和一个弟弟,挑起了整个家的担子。”有的学生说:“为了挣钱,夏洛蒂除了洗衣烧饭砍柴干家务活以外,还要替人家带孩子,后来她还去给别人当家庭教师,办过寄宿学校等。”学生有了自己的感悟,教师又加以引导:“失去了母亲就意味着永远失去母爱,这对一个孩子来说是多么痛苦的事情!从此,她的生活更加艰辛。”接着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说话练习:“夏日炎炎,别的孩子( ),而夏洛蒂( );寒冬腊月,别的孩子( ),而夏洛蒂( )。”

2.“读出问题”,打捞语言营养。

李镇西老师认为,所谓“读出问题”,就是要一边读一边发现不懂的地方或者有疑问的地方,就是推敲、研究乃至质疑。通俗地说,即带着问题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与文本对话即揣摩遣词造句的精妙,推敲表达方法的巧妙,从而吸取营养,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在大海中永生》中“鲜花伴着骨灰,撒向无垠的大海”。为什么用“伴”而不是“拌”?《灰椋鸟》中“我翘首遥望西南方向,果然有许多黑点向这边移动”。为什么说是“黑点”?《姥姥的剪纸》中“我是个出名的调皮蛋,经常变着花样刁难姥姥”。这里的“调皮蛋”“刁难”是褒义还是贬义?读出这些问题,是吸取文本语言营养的第一步。让学生用自己的感官和心灵去触摸语言文字,他们便会产生许多问题,带着问题穿行于字词句的“密林”后,自己的语言表达也会受到一番洗礼。

二、语文味在灵活有效的思维训练中

评价课堂教学效果,必然要看学生的思维是否被激活。思维活跃,则语文味更浓。思维依赖于实践,利用文本进行思维训练,乃阅读教学之必需。“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每篇课文都有其独到的行文思路,理清思路是读懂课文的关键,也是进行思维训练的基点。每篇课文都有其独特的表达方式,理解和领会文章所运用的表达方式,是对“文心”的一番雕琢。着眼于文本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重点在于培养思维的品质。

1.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阅读教学往往要求教师抓住关键点、矛盾处或留白处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进行探究,让学生与文本实现深度有效的对话,培养他们思维的深刻性。笔者执教《半截蜡烛》,在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之后,引导学生探究:假如杰克端着蜡烛去取柴火,德国军官没有喝止他,他会怎样做?情节又会怎样发展?学生探究兴趣很高,思维非常活跃。有的说:“杰克把蜡烛扔掉或藏起来。”马上有人反驳:“那不行,他搬柴火回来时,敌人发现蜡烛不见了会产生怀疑。”有的说:“杰克把蜡烛里的绝密情报取出,再端着蜡烛搬柴火回来。”又有人质疑:“也不行,那蜡烛的内芯空了,没燃烧到底就熄灭了,更会引起敌人注意。况且,绝密情报藏哪里呢?”有的说:“杰克把蜡烛换掉,换同样的半截蜡烛。”大多数学生也反对:“那安放绝密情报的半截蜡烛藏在哪里呢?”在思维的碰撞中,不断产生富有深度的理解,课堂有一种流水激石的跳跃之美。

2.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课程专家指出,在给学生进行思维训练时,应训练他们站在系统的高度学习知识,寻找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注重知识的纵横联系,挖掘共性,分离个性,在比较中学习新知识。虽然课文都是独立成篇,但高年级与低年级课文,或同一主题的课文,都是能够找到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的。学习苏教版六年级课文《轮椅上的霍金》,就会联想到五年级所学的《海伦・凯勒》《二泉映月》等同类题材的课文,找寻人物与命运抗争下的共同点和不同点。这样,也能让学生对同类题材课文内容的理解,有一个较为系统的认识,更能激发他们思维的灵活性。

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往往富有“独特之美”,应该引导学生学会发现课文的独特之“美”,这种独特地发现美的眼睛就是思维的灵活性的表现。执教《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在理解“白雨跳珠乱入船”时,教师问:“跳动的珍珠是怎么来的?”学生答:“珍珠是透明的,雨也是透明的,这跳动的珍珠就是雨水!”教师问:“珍珠是透明的吗?”珍珠没有透明的,珍珠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只是表面富有光泽。但学生限于自身的知识储备还不能理解这些,如果沿着这个思路问下去将毫无意义。于是,教师抓住这个比喻的新颖性追问学生:“为什么把白雨比作珍珠?”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渐明白:坡抓住了雨点和珍珠的共同点“闪光”来比喻。教师又问:“你还可能把雨点比作什么?”在发散性思维的引领中,一双双发现美的眼睛更加明亮了。

三、语文味在跃动起伏的情感活动之中

文章不是无情物,“夫情动而言形,理发而文见”,没有情感熏陶的语文课是冰冷的、无味的。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彰显文本思想情感的育人价值,领略字里行间蕴涵的情思,乃语文味之所在。

1.触摸情感的敏感部位。

特级教师吉春亚执教《小草和大树》“遭遇训诫的逆境”一段,指导学生:哪些字眼让你觉得刺心的疼痛?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情感触动,发言踊跃。有的说:“让我感到痛心的字眼是‘小草’和‘大树’的比喻。”有的说:“让我感到痛心的是‘傲慢’‘冰冷’这些字眼,诗人特别自以为是,根本看不起夏洛蒂姐妹。”语文教师不是只给学生讲书的,而是引导学生看书读书的。教师如何发挥指导作用,吉老师的教学给我们这样的启发:深奥些的地方,隐藏在字面背后的意义,在学生未必能够领会时需要教师点击最能触动他们情感的敏感部位,这样便会使他们“开窍”。开窍,即让学生自悟自得,无需教师“全盘授予”。“哪些字眼让你觉得刺心的疼痛?”这一点拨激发学生用心灵去感悟文本,体验情境,从而进入文本的感情基调。

2.点燃情感升华的火花。

“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解读文本应如叶老所言:“该激昂处还它个激昂,该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只是词句蕴含的情思,有时需要教师激情点燃,才能放射光华。请看笔者执教《理想的风筝》“转写板书”片段:师:假如你是刘老师的学生,你该怎样劝老师呢?生1:老师,我们已经明白了,用不着板书。生2:刘老师,您这样做太危险了,我来帮您写吧。师:刘老师会怎样说呢?生:板书是老师的责任,我能行!师:于是,每逢板书,刘老师又……生齐读:“用圆木棍撑地,右腿离地,身体急速地一转,便转向黑板,写完了粗壮的粉笔字,又以拐杖为圆心,再转向讲台。”在学生投入激情的朗读中,可以感受到他们感情的升华、灵魂的濡染。

“茄鲞”虽好,“原味”改变。过度拓展、滥用多媒体、随意解读,使“非语文的”或“配角”充斥课堂,是对语文味的误读。语文味诗意地栖居在朴素平实的语言训练、灵活有效的思维训练和跃动起伏的情感活动之中。

注:本文获2012年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一等奖

(作者单位:江苏省东海县房山中心小学)

上一篇:“统计”教学实录 下一篇:“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实录与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