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教学置疑设问的有效性

时间:2022-10-07 09:39:12

中学历史教学置疑设问的有效性

【摘 要】中学历史教学有效的置疑设问要有:针对性;科学性和启发性;情境性;互动性。巧妙的置疑设问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关键词】置疑设问 针对性 启发性 情境性 互动性

目前,高中历史教学面临着较大的困境。其中有老师教学方法上的不足,突出表现在侧重知识的讲授和灌输,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体验和感悟。

一堂历史优质课应当课堂气氛活跃,老师教得轻松,学生爱听、想听,学起来兴趣盎然,知识和能力得到较好的提高。其中教师有效的置疑设问,是课堂取得了理想效果的关键。

有效的置疑设问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就此谈谈粗浅的一些认识。

一、针对性

1. 针对教材的重难点

教师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依据课程标准、考试说明,抓住知识的关键点、联系点和学生易错易混点,确定教学重难点,根据重难点层层设问,指导学生探究问题,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如人民版必修二《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根据课程标准,确定教材的重点是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兴起的背景,难点是封建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与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关系。提出有针对重难点的问题:有人说“中国的资本主义是欧风美雨的产物”。这一探究性的问题,极大地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因为传统观点认为鸦片战争是一场英国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而提出的问题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之间发生冲突,这时学生就会从内心深处产生积极思考的欲望,同时又牢牢地把握了课程标准的重难点。近代西方列强的侵略,促进中国封建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形成了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同时,中国明清时期封建社会内部的资本主义萌芽也奠定一定的基础。

2. 针对学情

新课程改革理念提倡以学生为本,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课堂,最要紧的看学生,而不是光看老师讲课”。置疑设问体现“以学生为本”的原则,考虑到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认知水平、学习潜能等各方面的因素,问题由易到难,深入浅出,循序渐进,贴近学生实际,进行时空置换、角色互换,让学生感受历史人物,让学生走进历史情境,使学生置身人(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自我表现能力。

如《民主政治的摇篮——古代希腊》认识自然环境对文明的影响,穿越时空,到达希腊半岛的港口,提出问题:你能判断哪种船只正要出航,哪种船只刚刚抵达吗?依据是?产生的主要影响?由于自然地理环境,希腊人通过海外贸易出口葡萄油、橄榄油,换回粮食。接受平等互利的观念,形成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有利民主政治的建立。让学生来演绎历史,兴趣高昂,跃跃欲试,教师因势利导,得出结论。

二、科学性和启发性

科学性,是指教师提出的问题语言表达要尽可能准确,要有明确的指向,界定清晰,不能模棱两可,学生摸不清方向。启发性,是指提出的问题内容上要有一定的思维含量,新颖,能启发学生,有思考的余地。

俗话说得好“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发明创新的源泉”。只有科学性启发性的问题,才能让学生积极思维,在问题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教师设计的问题把答案隐藏起来,然后引导学生踏上问题之船,让学生自己去积极探究,发现知识彼岸的宝藏。

如必修一《辛亥革命》教学,提出问题:探究近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斗争为什么从“改良”到“革命”?问题有利于启发学生发散性思维,理性思考。可以从不同的角度阐释理由。通过有启发性的问题教学,学生学习历史的能力得到逐步提高。

三、情境性

情境性,是指运用典型的历史情境材料创设历史问题。置疑设问形式多样,而历史材料情境问题是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因为史论结合是历史学科的基本思维特点。

现行的历史教材按模块编写,但教材中一些重要的历史主干知识叙述简略,缺乏充足的史料说明,学生缺少通过历史材料对历史现象分析、质疑、判断、概括等思维过程。

福建省新课程改革高考自行命题。但各地区使用的教材版本不同,人民版和岳麓版教材,内容要求有差异,如何体现高考的公平、公正。

《福建省文科综合考试说明》的历史学科的考核目标与要求第(一):获取和解读信息。对材料信息的认识、理解和把握,成为高考测试中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和基本的考核目标。

高考试题必然突破传统针对教材的平铺直叙式的命题材料,而是通过提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新情境,设计新问题,增强对考生史论结合能力的考查。

课堂教学教师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手段,针对重要的历史主干知识,提供形式多样的史料,创设情境问题,提高学生的历史能力。

通过材料,教师引导学生如何获取和解读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分析并解决问题,有效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这样既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又有利培养学生处理材料的能力。

四、互动性

互动性是指要注重体现师生双边的原则。一方面教师通过自己的睿智精心设计一些新颖有趣、颇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探求的心理,另一方面教师启发、引导、鼓励学生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创设问题,教师甚至有意地给问题留伏笔,给学生一片求索的空间。

总而言之,置疑设问不是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而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主线,非闭合,而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提出新问题”的螺旋式上升,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体现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上一篇: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下一篇:新课程数学教学中必须加强发散思维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