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高职院校贫困生认定的难点及对策

时间:2022-10-07 09:04:46

浅议高职院校贫困生认定的难点及对策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逐步发展,越来越多的学子能进入高等学府。但随之而来的,是高校贫困生队伍的日渐庞大,贫困生问题的日益突出。据江苏省教育厅最近一次的大规模抽样统计,江苏省普通高校在校生中,经济困难学生的比率高达20%。对于这部分学生的管理不仅仅是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校园和谐建设的重要环节。而贫困生认定工作,是贫困生管理的基础,是重中之重。

一、现阶段贫困生认定的主要程

以M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校位于江苏苏南地区,学生规模在10000人左右),该校认定贫困生主要是以调查表、贫困证明材料为基础,辅以班级学生民主评议和消费情况调查等方式。认定程序:

(一)学生申请。

学生向辅导员(班主任)提出申请并上交《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并加盖所在乡(镇)或街道民政部门公章,提供相应的证明材料。

(二)资格审查。

辅导员(班主任)依据本班级学生的困难申请及其相关证明材料,进行资格审查,提出符合认定条件的人员名单,并填写《认定申请表》。

(三)民主评议。

班级认定评议小组对本班级提出申请的学生进行调查,召开评议会议,按照经济困难程度排列出本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顺序,并将材料报送系部。

(四)系部认定。

系认定工作组确定出特别困难、比较困难学生和一般困难学生名单,在全系一定范围内进行3至5个工作日的公示,无异议后,汇总并报送学生工作处。

(五)审核确认。

学工处汇总全院特别困难、比较困难学生和一般困难学生名单后,在网上进行不少于5个工作日的公示,公示无异议后,确定困难学生名单。这也是现阶段大部分高校都采用的贫困生认定一般程序,该程序比较规范,体现了“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其中的一些环节存在漏洞缺陷,往往也会给贫困生认定工作带来诸多难点。

二、漏洞及难点

(一)相关证明的可信度不高,材料客观性遭到质疑。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第一步,就是通俗所说的贫困证明。该证明需要详细写明该生家庭困难的情况,并加盖当地民政部门的公章,是学生向学校申请的重要依据。但是目前各地的民政部门对于出具该项证明的严谨性严肃性参差不一。这一因素导致贫困生认定材料的可信度不高,材料的客观性遭到质疑。

(二)家庭贫困程度与学生消费情况不符。

在对M职业技术学院贫困生的消费情况调查中发现,有超过25%的经济困难学生平时的消费水平与其他同学一样,手提电脑等物品均配备,平时吃穿等也相差无几。但是经过深入调查发现,这部分学生并非是伪贫困生,家庭经济情况也确实困难,支撑他们可以如常消费的是父母家庭对其无条件的物质满足。通俗的说,就这是“父母穷儿女不穷”的现象,这种现象就会在后期的民主评议时产生争议。

(三)平时表现(尤其是学习成绩)能否列入考虑范围。

由于各类奖助学贷的名额有限,这样在评选各类奖助学金以及补助的时候,就会产生一个删选的过程。这个时候能不能以平时表现,诸如学习成绩、德育表现作为评选标准就成为很多负责帮困助学的专职人员所面临的难题。

(四)奖励设置、奖励金额过多的倾向于贫困学生,导致部分学生“想贫困”。

近几年,国家加大了对贫困学生的补助力度,导致其他非贫困同学会产生心理不平衡,在利益驱动下,就会导致“伪贫困生”群体的出现。在全班或者评议小组评议时,就会出现贫困生个人人际关系,小团体等因素左右评议结果的情况出现。另外,目前高等院校辅导员的师生比一般是1:200,而负责贫困生管理的辅导员往往一个院系只有一位,以一个1000人左右的院系为例,申请学生大概会在250人左右,那么分管的辅导员很难做到对250人都深入了解。再加上,部分班主任出于维护学生利益出发,都会尽可能多得争取本班贫困生补助的名额。综合上述因素,在贫困生认定环节,就会出现偏差。

三、建议及对策

(一)收集贫困生信息的时间点是关键。

收集贫困生的信息,一定要把握住新生报到这一关键节点。新生报到时,大部分学生还没有造假的意识,相对而言,材料的真实性更大一些。由此,一方面,新生报到时相关辅导员就应该立即收集学生带来的书面材料(包括盖有民政部门公章的证明材料、家庭成员伤残证明、家庭低保证明等等);另一方面,辅导员应注意观察送学生来报到的家长的情况(穿着、行李情况等),例如有的家长在给学生交学费时,使用的都是零碎毛票,那么这个学生就有可能是家庭困难,需要班主任、辅导员进一步关注;有些学生由年迈的祖父母送来,则需要关注学生父母是否离异、是否有病残甚至死亡的情况。

(二)尝试以匿名方式接受广大同学对于“伪贫困生”的举报。

在贫困生认定阶段,建议系部以及班级,应当加大对于“伪贫困生”举报的宣传。身边的同学会更加了解情况,主要是平时的消费情况。引入匿名举报,必然会对“伪贫困生”形成一定的监督。

(三)灌输“并不是每个贫困生都能无条件受资助”的观念。

国家加大了对贫困生的经济资助,总体上看是一种无偿资助为主的资助体系。但是,由于资助总额的限制,这种“并不是每个贫困生都能无条件受资助”的观念,需要每个新生一入学就由班主任、辅导员进行灌输,以此激励鞭策这些学生在申请补助的同时,从德育智育双方面积极向上,力争使自己成为品学兼优的学生。

(四)诚信自强教育贯穿始终。

目前的国家资助体系,主要是无偿资助。这在一定程度上就会助长贫困生“等、靠、要”的心理。但是帮困工作,除了经济上解困之外,更重要的是育人,让他们从精神上脱困,培养自强自立的意志品质。

上一篇:小学数学作业教学课的讲评 下一篇:我国对外贸易与投资一体化的形成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