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校开设《影视鉴赏》课程的初探

时间:2022-10-07 08:53:08

普通高校开设《影视鉴赏》课程的初探

[摘 要] 《影视鉴赏》课作为普通高校素质教育中一门主打课程,越来越受到重视,因为它通过各种有效的授课方式,通过欣赏影片,使学生掌握了影视基本知识,还对影视传达的历史、人文、生态、风俗等都有进一步的了解。通过《影视鉴赏》课不仅拓展了大学生的艺术视野,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养,更重要的是塑造了他们的高尚的人格、丰富的情感,为国家培养了优秀的、全方位的人才。我们一定要抓住这个新时机,使《影视鉴赏》课程健康、蓬勃、快速地发展。

[关键词] 普通高校; 影视鉴赏; 课程设置; 实践培养

电影作为一种大众传媒,即便没能引入课堂,大学生对电影也并不陌生。创办于1993年的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影响力也日益扩大。但是普通高校的《影视鉴赏》作为素质教育中一门主打课程,不但承载着素质教育的使命,更有其自身的教育目标。它不仅仅是为了休闲娱乐,更重要的是提高大学生德、智、体、美等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培养优秀的、全方位的人才。那么,怎样来实现这个目标呢?下面我来对此进行一下探讨。

针对授课内容和方式的几点做法

(一)影视内容要恰当选取

在以大学生观影频率为目的的调查中,54.8%的大学生不定期看电影。看来,大学文化和电影文化已经同属于社会文化的一部分了。但是,对于大学生而言,并没有太多的人生阅历,因此观看电影对于他们而言并不是一个可以参照他们自身感悟的过程,更多的是接受和认识。在影视课程内容的安排上,我们要以影片鉴赏为主要手段,做到电影知识教育与电影语言教育相结合,电影语言教育与影片鉴赏教育相结合。“培养学生对作品较强的接受意识和分析理解意识,从总体上看待整个作品的结构,然后从自身的感受去加以解释和评价,而不是一味地深入其中,被影片的节奏所牵引。我们的《影视鉴赏》课,不是让学生看所有的电影,而是正确引导学生看最好的电影。因为好作品一定不是仅靠感官刺激来吸引人的作品,而是具有一定文化品位,引起观众共鸣、思考和交流的作品。通过观赏具有民族性和国际性的影片可以开阔学生的审美视野,使学生接触多元文化,使他们知道艺术在人类发展史上以及在不同国家、民族文化环境中的价值;通过接触经典艺术,感悟影片体现的时代色彩,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艺术品味;通过欣赏具有鲜明的主题内涵的思想性影片,能够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高尚情感的教育。熟读了《战争与和平》《巴黎圣母院》《三国演义》《红楼梦》等文学名著的大学生在欣赏由这些名著改编的电影时,必然会更加深刻地理解其内容。丰富多彩的影视世界拓展了大学生的视野,陶冶了人生境界,提高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讲授内容要重点突出

电影作品完美地融合了文学、音乐、戏剧、舞蹈、美术、摄影等艺术元素,还有科学技术的成果,汇天下之精华,扬独家之优势。学生在观看电影作品时,必须耳目并用,调动各种感知能力,方能心领神会。奥斯卡金像奖作为全球电影的最高奖项,设立了最佳影片奖、最佳表演奖、最佳导演奖、最佳摄影奖、最佳音乐奖、最佳剪辑奖、最佳视觉效果奖等奖项。那么我们就选取获得各项奥斯卡奖的电影来给学生欣赏,着眼于每部电影的成功点,有目的地传授。例如欣赏最佳音乐奖的影片时,我们就把重点放在欣赏片中音乐上,因为片中的音乐无时不承载着影片的情感,音乐是整部影片的点睛之笔。通过欣赏音乐,不仅更易于理解影片内涵,给观众带来了巨大的艺术感染力,而且也拓展了大学生的艺术视野,培养了学生的艺术想象力和音乐审美能力,增进了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对于大片中运用的蒙太奇、长镜头等制作手法,使影片内部的张力迅速扩大,将观众情绪推向高潮,令观众受到震撼。电影内容有历史剧、音乐剧、人物剧等,通过不同的影片,能对影视传达的历史、人文、生态、风俗等有进一步的了解,更重要的是通过欣赏老师精心挑选的影片,使学生不仅掌握影视基本知识和影视美学风格的特点,还对他们人格的塑造、品质的培养、情感的丰富都起到潜移默化的功效。学生在老师每部电影的重点讲解中,从单纯的看电影提升到鉴赏电影的层次,从娱乐休闲到品味把玩,由感性阶段向理性阶段过渡,使影视鉴赏进入到更大、更宽的思维活动空间。

(三)讲授方式要丰富多样

任何教育都应该秉承因材施教的原则,高等院校开设《影视鉴赏》课程,目的不是培养艺术专家,而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启发艺术创造力,提高文化品位、人文素养。因此不应强调技术层面的训练,不能灌输专业知识和单一的技术训练,而要强调生动、活泼的审美体验。从提高艺术欣赏水准方面入手,在恰当的情境营造下,使学生产生轻松、愉快等积极情绪和情感体验。电影的声音、色彩加上演员的表演都使画面本身具有极大的感染力和冲击力,它所蕴含的人生哲理会让学生体味到心灵的震撼,学生是电影传播的一个重要部分,这就决定了《影视鉴赏》的教师应该在充满自由平等气氛下,启发调动学生的全部情感体验,让学生达到最佳的审美接受状态。因为知识结构、社会经验、思维观念、性格特征等种种差异,学生也会有自己的看法,老师应该鼓励学生,摒弃被动听课的方式,让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感受,形成生态式互动教学模式。在互动的教学模式下,激发审美灵感,使学生对艺术作品的理解更为深刻,其感染力也更大,这种讲授方式使学生身心放松,容易发挥潜能。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四)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电影是一门与科技紧密结合的艺术,近几年,技术已经成为一部电影的卖点之一,高科技的运用因此成为今天的电影人极为看重的元素。在影视教学中,许多教师已经意识到,对一部影片简单的观摩已经不能满足教学的要求和目的,要让学生对电影获得深切的感性认知,就要从影视艺术的独特之处出发。例如,可以成立电影爱好者协会,组织学生自己拍摄小的影视作品,通过参与剧本创作、场景布置、现场表演、画面拍摄、后期剪辑这一过程,让学生们把学来的电影知识、电影语言、对美的理解,用自己的方式展示给大家。这样不仅有机会用实践来检验所学到的知识,使学生体会表演的博大精深,而且还会从中获得一生受用的审美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表演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影视制作、影视表演的每一个步骤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都突破了其所学专业的知识范围限制,并且他们在实践中和不同的学科相互接触,往往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1996年,原国家教委颁发了《关于印发〈关于加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意见〉的通知》,把“大学影视鉴赏”等艺术课程的开设,强调为“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曾耀农、贺利则提出了要利用影视实现对于大学生的审美文化教育。毕义星、杨万江等学者则重视影视文化对于大学生人格品德教育的重要作用。时至今日全国已有597所院校包括综合性大学、师范院校、艺术类院校开设了不同层次的电影必修课、选修课和讲座课。

电影艺术教育需要进一步提高

(一)规范影视课程设置,提高学生兴趣

高师普通影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和欣赏情趣,培养他们良好的鉴赏能力,提高欣赏品位,从而使之具备更全面的文化素养。但是,现在很多教材为了体现课程内容的完整性,将影视史学、影视美学、影视技巧、影视批评等知识全部纳入课堂中讲解,内容虽然面面俱到了,却因为忽视了影视艺术课程性质的规定性,也忽视了选修课时有限性,其结果只能是欲速则不达。有些高校影视课程设置随意性大,加之许多普通高校影视艺术学科建设长期不受重视,课程之间无系统可言。所以,对于普通高校的《影视鉴赏》的课程设置,应该予以规范。针对大学生的年龄和智力、心理、情感等方面的特点设置课程,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提高大多数学生影视艺术素质的目的。

(二)加强自身修养,更新知识结构

从事高校电影艺术教育的教师不同于一般的教师,应该具备足够的自然、社会、人类、各门类艺术等的初步知识,这是进行电影艺术教育的最根本的艺术储备。目前大多数的普通高等院校的影视欣赏的教师大部分由音乐或中文专业的教师担任,在知识结构、教育方法上都存在很大的制约性,不能很好地挖掘大学生的电影艺术潜能,对大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形成一定意义上的阻碍。另外,电影艺术教育与时代的进步、文化构成、人类素质、学科建设都发生着前所未有的联系,所以,教师还要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培养更多、更好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规范教材,适应社会需求

“教材是教育思想的实施,是教育经验的总结,是教育实践的精华,是教育理念的体现。”搞笑的教材更具有特殊作用和地位,其现代化、科学化水平是一个国家科学文化发展的重要标志。我国的电影艺术教材过于强调理论性和教育性,导致学生概念化的思维倾向,不利于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个性发展。由于电影艺术教育观念的深刻裂变,电影艺术教育与时代进步、文化构成、人类素质、学科建设都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密切关联,电影所涉及的社会资讯、大众传媒、艺术文化、产业经济和高科技等都应纳入到电影教学的内容中。因而高校电影艺术教育的教材内容必须随之改变,以适应不断变革的社会文化,规范并修订与之相适应的影视教材,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四)更新教学设备,建立影视资源

《影视鉴赏》课,是视听的过程,必须在课堂教学中结合电影画面讲解影视知识,边看边讲,现代化的教学设施是少不了的。目前,各高校VCD、投影仪、多媒体器材等设施还基本齐全,这为电影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基础。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于电影教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像摄像机、对编机等专业电影制作设备,增加大学生动手实践活动的机会,激起他们对电影艺术的兴趣,从而达到素质的全面发展。另外,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资源的利用将成为新的趋势,各高校应该搜集、购置各经典影片的录像带、VCD、DVD,在网络上建立共享的“电影库”,建立电影资料馆,供全校师生在线观看或进行网络下载,为师生的学习、科研提供便利条件。

总之,普通高校的《影视鉴赏》课的教学实践证明,电影艺术教育在全面提高大学生素质方面,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影视鉴赏》课逐步成为普通高校素质教育的有效教学模式之一,深受大学生们的喜爱,在普通高等院校已是必开的课程。《影视鉴赏》课是对高校大学生实施美育,培养艺术与科学相结合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一条重要途径,已是不争的事实,我们一定要抓住我国重视素质教育这个新时机,制定与之相适应的电影艺术教育,使《影视鉴赏》课程健康、蓬勃、快速地发展,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 姜敏.影视艺术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13.

[2] 贾磊磊.影像的传播[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79.

[3] 王光祖.影视艺术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4] 彭吉象.影视鉴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5] 郭培筠.论普通高校影视教育的发展策略[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3,16(04).

[6] 聂海斌,湖泊.我国高校影视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理论观察,2005(06).

[7] 谢飞.关于高等院校的影视教育研究[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6(01).

[作者简介] 徐大珂(1973― ),女,河南襄县人,河南城建学院数理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高校声乐及音乐鉴赏教学。

上一篇:中国影视文化软实力SWOT分析及发展策略 下一篇:琼瑶早期影片对台湾社会生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