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时间:2022-10-07 06:19:43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党的十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五位一体的战略高度,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一个突出亮点,说出了党的心声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心声,引起全社会的共鸣,受到党内外、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一、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党对自然规律及人与自然关系再认识的重要成果。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与我们党一贯倡导和追求的理念一脉相承的,是对我们党关于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的新概括、再升华。上世纪80年代初,我们就把环境保护作为基本国策,“九五”计划决定实施可持续战略,“十五”计划首次提出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的目标,党的十六大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以及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十一五”规划首次将能源消耗强度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作为约束性指标,提出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等。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必然要求。生态问题恶化,直接导致经济损失不断增加,社会和谐受到影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制约,突出表现在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对干净的水、新鲜的空气、洁净的食品、优美宜居的环境等方面要求越来越高。我们已经到了不进行生态文明建设不行的阶段。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更好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客观需要。随着全球能源资源需求持续增长和气候变暖趋势不断加剧,未来各国围绕能源资源、气候变化、温室气体排放等生态环境问题的博弈会日趋激烈。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增强我国在国际环境与发展领域的话语权,提升我国参与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领域国际谈判和对话交流的位势,有效维护我国的核心利益和负责任大国形象。

二、生态文明的内涵、特征

(一)生态文明的内涵

生态文明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是一种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社会形态,是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的系统工程。

建设生态文明,并不是放弃对物质生活的追求,回到原生态的生活方式,而是超越和扬弃粗放型的发展方式和不合理的消费模式,提升全社会的文明理念和素质,使人类活动限制在自然环境可承受的范围内,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

(二)生态文明的特征

在价值观念上,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倡导给自然以平等态度和充分的人文关怀,关注和尊重生态环境的存在及其意义;倡导主动遵循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合理有效地利用自然;倡导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

在指导方针上,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节约优先是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以最小的消耗支撑发展;保护优先就是把环境承载力作为发展的首要前提,努力不欠环境账;自然恢复为主,就是减少人为干预,让环境休养生息自我修复。

在实现路径上,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在时间跨度上,是长期艰巨的建设过程。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繁重任务和巨大压力,决定了它不会一帆风顺,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坚持不懈地努力。既要补上工业文明的课,又要走好生态文明的路。

三、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把握的重大问题

一是积极探索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环境保护新道路。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这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关系的深刻揭示。我们需要做的是以环境容量优化区域布局,以环境监管优化经济结构,以环境成本优化增长方式,以环境标准优化产业升级,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环境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和根本措施。加快构建环境保护宏观战略体系、污染防治体系、环境质量评价体系、环境保护法规政策和科技标准体系、环境管理和执法监督体系、全民参与的社会行动体系,是解决资源环境问题的出路所在。

二是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结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推进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调融合。资源环境问题,究其本质是发展方式、经济结构和消费模式问题。这就必须根据自然环境承载力规划经济社会发展,把节约环保的要求全面体现到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和每个环节,坚决杜绝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边治理边污染、边恢复边破坏的现象。

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和环境功能区划,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

三是着力解决影响科学发展和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环境保护既要为科学发展固本强基,又要为人民健康增添保障。当前形势下,要从严控制“两高一资”、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项目,要把环境保护作为稳增长扩内需、调结构转方式的重要引擎和关键抓手,努力不欠生态环保账,进一步增强发展后劲和竞争力。

享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民群众的基本权利,是政府应当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大气、土壤、重金属污染等损害人民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还。要确保人民群众环境安全,严厉查处各类环境违法行为,减少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损失和生态环境损害。

四是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建立和完善职能有机统一、运转协调高效的生态环境保护综合管理体制。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

上一篇:传统数据中心的虚拟化升级 下一篇:试析英汉礼貌原则在语言交际中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