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英汉礼貌原则在语言交际中的差异

时间:2022-10-12 05:48:06

试析英汉礼貌原则在语言交际中的差异

1引言

礼貌是人类文明的标志。自从古希腊、罗马时期,许多学者就开始对礼貌现象进行研究,20世纪70年代以来,礼貌的研究成为社会语言学和语用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范畴。许多学者都提出相关礼貌的准则和原则。事实上,就礼貌本身而言,它既有文化的普遍性,又有明显的文化差异性。人们由于各自生活的文化、经济、政治背景和社会地位等诸多因素的差异,对于礼貌原则的最终界定也不尽相同。由于对礼貌原则认识上的差异,使得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常常会遇到一些障碍,而要学好一门外语不仅要掌握好词汇和语法,而且还要充分了解使用这种语言的人如何用他们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2英语文化背景下的礼貌原则

美国哲学家Grice在1975年发表了一篇题为《逻辑与会话》的论文,提出了合作原则,即言语交际中人们总是相互合作的,为了使交际双方的话语能相互理解,双方都必须遵守某些合作原则。但是人们对他合作原则的解释也有着颇多的争议。其中之一就是在实际的言语交际中,人们并非严格的遵守合作原则,有时甚至是故意违反它来产生自己的真实意图。为了弥补这一不足,英国语言学家Leech从修辞学,语体学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六条礼貌原则来说明人们有时候违反合作原则是出于礼貌的需要。(1)策略准则(Tact

Maxim):增大礼貌用语的表达,使他人受损最小,受惠最大;(2)慷慨准则(Generosity

Maxim):减少表达有利于自己的观点,尽量使自己受惠最小,受损最大;(3)赞誉准则(Approbation

Maxim):减少对他人贬损的表达,而尽量增多对他人赞扬的表达;(4)谦逊准则(Modesty

Maxim):减少表达对自己的赞扬,多贬低自己;(5)一致准则(Agreement

Maxim):减少自己同别人的不一致及分歧,尽量增加同别人的一致;(6)同情准则(Sympathy

Maxim):减少表达自己与别人在感情上对立的内容,尽量减少对对方的厌恶,尽量增加对他人的同情。

3汉语文化背景下的礼貌原则

汉语语言文化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关系。在社会生活中,奉行个人从属于社会的价值观。中国人自古崇尚“谦虚”美德,推崇“贬己尊人”的为人处世准则,遵循“上下有义,贵贱有分,长幼有等”的原则。我国学者顾曰国先生在深入分析汉语语言文化中的礼貌特征的基础上,仿照Leech的理论框架,总结了汉语语言文化有关的礼貌五条准则:(1)贬己尊人准则:指谈及自己或与自己相关的事物时要表现出自贬和自谦,谈及对方或与对方相关的事物时要表现出诚意和敬意;(2)称呼准则:指人们出自礼貌,在互相称呼时按照“上下、贵贱、长幼”的原则称呼对方;(3)文雅准则:指在词语的选用上要多用雅言或委婉语,少用直言、禁用秽语;(4)求同准则:指交际双方在诸多方面为求和谐一致,尽量满足对方的欲望;(5)德、言、行准则:指在行为动机上,尽量减少他人付出的代价,尽量增大他人的益处,在言辞上尽量夸大别人给自己的好处,尽量说小自己的代价。

4英汉礼貌原则在语言交际中的差异

如果比较一下Leech的礼貌六原则与顾日国的礼貌五准则,不难发现,两者有很多相似之处,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兼容性和普遍性。但是不同语言文化的差异性决定了人们言语行为方式的不同,也决定了表达礼貌方式的差异。这种差异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英汉礼貌内涵的理解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儒家思想对中国人的言行影响极大。从传统意义上讲,礼的核心是“上尊下卑”。在汉语语言文化背景衍生的礼貌原则与西方语言文化背景所衍生的礼貌原则有着本质区别。中国社会的礼貌原则强调“别”,在很大程度上是等级差别的标志。在社会生活中,奉行个人属于社会的价值观。中国人崇尚“谦虚”美德,推崇“贬己尊人”为人处世准则,遵循“上下有义,贵贱有分,长幼有序”的原则。而西方文化受封建制度的统治时间比较短,基督教文化和西方哲学思想体系构筑了英语语言文化的主体。因此,西方文化具有以个人为中心的社会价值(individualism)特点,相信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没有传统的贵贱之分,人人都会尊重自己,同时充分地尊重他人。这种主体上的平等关系,使人们追求自我实现,高度重视个人权利、个人隐私。因此,西方学者在比较了中西文化的差异后指出,东方文化中的礼貌指向理想中的社会同一性;西方文化中的礼貌指向理想的个人自主性,这是英汉礼貌内涵差异的本质特征。

4.2赞誉与谦逊的表达

在面对别人的恭维与赞扬,东西方人因价值观念、文化差异往往有不同反应。汉语的应对是“哪里、哪里,做得还很不够”,谦虚客套一番,有时还自贬自己,或表现得不露声色,若不这么做则被认为是不礼貌的。中国人反对过于张扬的个性,主张内敛,谦和,以集体大局为重。中国人当面受到恭维与赞扬时,一般不直接接受,而是客气谦让,言说这是集体的功劳,同志的帮助,自己还要再接再厉。而西方重个性发展,强调个人奋斗,接受恭维与赞扬,证明自己的努力有成果,所以总是“Thank

you”,并流露出高兴,被认可的兴奋神情。这正是东西方文化差异、价值取向与思维方式不同在语言上的体现。

称呼语的使用

人们在交际中,总以某种言语形式称呼对方。称呼者对被称呼者的身份、地位、角色和相互关系的认定,起着保持各种人际关系的作用。称呼涉及礼貌是汉语语言文化的特征,汉语语言文化中的称呼极为讲究和复杂。英汉语言文化中的称呼是有很大差异的。如“先生”,在中国用于学术界时,是对高级学者严肃、亲密、尊重的称呼,而在美国,“先生”是对一般人士的称呼,对特别受尊重的教授或学者,称为“博士”(Dr.)或教授(professor);还有Lady一词也不是汉语中“女士”一词可以涵盖的,它还有夫人、小姐的意思。再如,近年来,汉语中的“小姐”一词是对年青女性的称呼,美国五六十岁的妇女,当被称为“小姐”时,心里仍然乐滋滋的,而这个年龄段的中国妇女,会断然拒绝这种称呼。总的讲,英语中的称呼没汉语复杂,比较稳定。

英语民族不分尊卑、长幼,直呼对方名字以表示亲切,而汉民族的称呼体系是按照尊称、谦称和泛称逐渐发展的,汉民族认为直呼其名,是唐突无礼,不能容忍。

4.4隐私问题的讨论

我们中国人互相闲聊时,经常谈论并询问对方的年龄、工资、信仰、家庭婚姻状况等问题,而西方人很忌讳谈论这类话题的,认为这些是个人隐私。这与中西文化、价值观念有关。中国人讲英语与西方交谈要尽量避免涉及到个人隐私的问题,否则会认为是不礼貌,不尊重别人的行为。按照礼貌原则说法,我们应理解尊重对方,用英语交流时,谈论的话题可以是天气情况、体育、书刊、国家及地区新闻等大众话题。对这种大众话题的认可甚至可以从中学教科书中略见一斑。而在悠久的封建历史中发展而来的汉民族文化,长期以来忽略了隐私的存在。中国人习惯于告知彼此的年龄、收入、婚姻状况,甚至家庭小事,认为这是彼此了解、联络感情、拉近距离的方式,是彼此热忱交流的必要,因而并没有感觉到这些话题与隐私有什么关系,更别说礼貌与否了。而这对英语民族而言,是不可思议的。

5结语

总之,礼貌作为人类社会共同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对于建立和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的文明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礼貌原则会因文化背景的不同而产生很大的差异性,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时,就经常会出现语用失误,导致交际中断或失败。因此,我们应该树立一种文化意识,要清楚地认识到礼貌是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与一个社会的文化、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等密不可分。在学习一种语言时,不仅要学习该语言本身的知识,更要深入了解该语言的社会文化知识,并将其与母语进行比较,了解异同,尊重差异,尽而在跨文化交际中选择适当的表达方式,避免语用失误,使交际得以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高东军.英汉礼貌原则之跨文化对比研究[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5).

[2]顾日国.礼貌、语用和文化[A].上海: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3]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4]刘润清.关于Leech的礼貌原则[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7,(2).

上一篇: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下一篇:加强生态建设共建美好白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