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将金石付斯人

时间:2022-10-07 05:53:56

黄易这帧水墨写生《紫云山探碑图》,笔墨温润豁朗,构图苍浑丰茂,圆静超逸,收云山于纸幅,不失文人风雅之制。

纸本《紫云山探碑图》(107×39cm)立轴,披而赏之,但见紫云山中,重峦叠叠,蓊郁苍茫,青松簇簇,茂树横生,近山浑圆,远山朦胧。山半平坦处,筑屋一座,背壁面崖,垂松一株,张之如盖,实乃观景佳地。山谷间曲径通幽,路尽头,耸立圭形古碑一通。行者二人迈步向前,寻古探碑也,一种深邃清幽景象扑面而来。全图以淡墨皴染,深墨点石苔及树叶、松针。水墨清润,气韵浑厚,虽无奇而峻秀,虽不壮却雄强。画幅右上隶书题名:“紫云山探碑图”。后有小识:“辛亥三月六日,访武氏石室画像,得碑之多莫过此役,图以自喜。秋Q。”下钤象形朱文印“易”。

黄易(1744――1802),字大易,号小松、秋Q。诗、书、画、印皆能,尤工山水,“得北苑巨然发,深究于倪黄派。”然其所作,每多淡墨干笔写取神韵,萧疏冷逸,而有金石味,精于金石考证之学,蒋宝龄在《墨林今话》中述其:“性嗜古残碑断碣,所至辄L访于荒烟宿莽间,孜孜惟恐不及。”他对金石收藏、研究,痴情入迷,曾说:“余素有金石癖。”并自凿闲章曰“碑痴”、“小松所得金石”,钤于书画作品之上。阮元《小沧浪笔谈》简介道:黄易“收金石刻至三千余种,多宋拓旧本。”著名的“武梁祠画像题字”,便是他赴山东访碑所得。从此,名其居曰“汉画室”,且篆印二方以志。

黄易官山东济宁府同知时,不废风雅,广搜碑刻,寄兴绘胜,又画成“访碑图”十六帧,“颇有逸趣”。金石考证家钱大昕诗题其图云:“平生未有和山顶峤癖,作吏偏于孟母亲。一辆芒车奚一双眼,天将金石付斯人。”

《探碑图》款中所提“武氏石室画像”,又称“武氏祠画像”,在今山东济宁紫云山,是东汉末年武氏家族墓地前的石砌祠堂。祠堂的四壁刻满了历史人物、神仙怪异和墓主人生前的生活等,像旁有隶书题记,雕工精细,造型生动,艺术风格浑朴雄健,是研究东汉末年社会历史不可多得的参考资料。“武梁祠画像”的最早记录,见于北宋赵明诚的《金石录》,但年深日久,历经洪水漫淤,石室倾圮,长期掩埋地下,及至清代,武氏祠就鲜为人知了。乾隆五十一年(1786),黄易任济宁同知时,根据赵明诚的记载,亲赴此处,深入调查,终于发现“武祠”,不禁狂喜!随即解囊挖掘,相继发现石室三个以及汉碑、汉阙、画像石20余块,使这一东汉石刻艺术重见天日,此举震动了当时的金石学界。

其实,早在发现武氏祠之前的乾隆四十年(1775)黄易就曾在画家汪水处见到过“武氏祠画像”的旧拓本(即传为唐拓者),当时就动情地说:“古香可爱,为之心醉。”留下了深刻印象;“环胸次者十有余年。”也为其后来发现武祠奠定了基础。

自从黄易发现这批稀世珍宝,深感自己责任重大,应加竭力保护。他在撰写的《钱塘黄易修武氏祠堂记略》中说:“今诸石纵横原野,牧子樵夫岂知爱护,不急收护,将不可问古物,因易而出,置之不顾,实负古人,是易之责也。” 黄易在济宁运河厅居六年,寻访、发掘、鉴别、考证金石碑刻,成绩斐著,对我国古代文物搜集保护立下了很大功劳。如今,“武梁祠画像”已被命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黄易在《紫云山探碑图》题识中自谓“辛亥三月六日访武氏石室画像,得碑之多,莫过此役。”所画所记,即为前事。“辛亥”,乃乾隆五十六年(1791),黄尚在济宁任上。访碑归来,余兴未尽,展纸运笔,忆记成图,志喜纪念。此幅全象毕显,用心绘制,当系其诸多“访碑图”中工力之作。传世至今,已历二百余年,实属难得。它的披露,不但使我们一睹紫云山当年的概貌,而且从纪款中也得知黄易此年的活动踪迹,颇有艺术及历史价值。

上一篇:宋代婺州窑青褐釉龙虎刻划纹瓷棺 下一篇:解读梁楷《黄庭经神像图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