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稳定型心绞痛不同中医证型与内皮素和心钠素关系

时间:2022-10-07 05:04:17

不稳定型心绞痛不同中医证型与内皮素和心钠素关系

摘要:目的 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不同中医证型与内皮素(ET)和心钠素(ANP)的关系。方法 57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按中医辨证分为心血瘀阻型(18例)、痰浊壅塞型(15例)、心肾阴虚型(11例)、气阴两虚型(13例)以及止常对照组(30名),分别检测其血浆ET和ANP水平,并分析其相互关系。结果 中医各证型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较正常对照组ET和ANP明显增高(P<0.01);中医各证型间ET和ANP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不同中医证型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血浆ET和ANP存在差别;血浆ET水平在不稳定型心绞痛中医辨证分型中起一定作用。

关键词:不稳定型心绞痛;中医辨证分型;内皮素;心钠素

中图分类号:R541.4 R256.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349(2007)10-0936-02

内皮素(ET)参与动脉粥样硬化、心肌肥厚形成,心绞痛的发生与ET水平密切相关;而心钠素(ANP)可拮抗ET的作用,本研究旨在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不同中医证型与ET和ANP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按照1979年WHO制定的《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其中医辨证标准参照卫生部颁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其中阴寒凝滞及阳气虚衰型在福建省较少见,难以形成大样本,故未纳入研究。不稳定型心绞痛兼见肝、肾、肺及内分泌等其他系统严重病变或心脏本身的其他严重病变,日吸烟1包以上,中医辨证二型兼见无主次之分或三型并见证型复杂者不人选。共人选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共57例,男40例,女17例;其中初发劳累型17例,恶化劳累型30例,自发性心绞痛10例。中医辨证分型:心血瘀阻证18例,痰浊壅塞证15例,心肾阴虚证11例,气阴两虚证13例。另设正常对照组30名,其中男20名,女10名,体检证实无肝、肾、肺等其他系统严重病变。组间性别、年龄、吸烟、体重指数等情况经齐同检验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检测项目及方法 血浆ET和ANP的测定放免盒由北京东亚免疫技术研究所提供,用自动计数仪进行非平衡法放射免疫测定所有标本同批测定,试剂盒的批内变异系数(4%);所有对象禁食12 h后,于清晨空腹采集肘静脉血,由我院放射免疫室专人测定。

1.3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各组间数据比较用口检验。数据处理用SPSS 11.5软件完成。

2 结 果

中医各证型不稳定型心绞痛组较正常对照组比较ET和ANP均明显增高(P<0.01)。中医各证型间ET和ANP水平由高至低依次为:心血瘀阻型>痰浊壅塞型>气阴两虚型>心肾阴虚型,前两者较心肾阴虚型和气阴两虚型有统计学意义(P<0.01)。详见表1。

3 讨 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冠状动脉ET水平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病人,ET在冠心病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ET是由血管内皮细胞合成并分泌的一种强效的血管收缩肽。它作用于其相邻的平滑肌细胞,通过激活磷酸肌醇的转变,动员细胞内钙的释放,激活蛋白激酶C(PKC)以及促进Na+/H+交换引起细胞质碱性化等,引起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基因表达及细胞增殖,进一步导致动脉粥样硬化;ET能促进心房肌细胞释放ANP,而ANP作为舒血管肽可抑制血管内皮细胞释放ET,ANP通过环磷酸腺苷(cGMP)介导的DHC,从而抑制细胞钙内流,具有内源性拮抗作用。

ET与ANP相互作用,调节着血管的收缩与舒张,在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结果表明,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存在明显的高内皮素血症,不同中医证型之间ET增高呈一致趋势,提示高心钠素血症可能是继发于高内皮素血症。心绞痛属中医胸痹范畴,在胸痹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痰浊、瘀血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们既是致病因素,又是病理产物,二者可以互相转化。痰浊滞经,易成瘀血,瘀血阻络,聚为痰浊。ET是强烈的血管收缩剂,血浆ET水平较高的病人血液呈现凝、浓、黏、聚的病理状态,这些均属中医的瘀血、痰浊的病理范畴,与本研究中心血瘀阻型和痰浊壅塞型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血浆ET水平较高结果一致。而ANP水平变化可能是继发于ET水平的变化,从一个侧面提示在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ET与中医分型更密切相关,对于心血瘀阻型和痰浊壅塞型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更应使用内皮素拮抗剂进行治疗。

上一篇:肿瘤坏死因子在充血性心力衰竭病人中的临床意... 下一篇:通冠胶囊对高脂大鼠血脂水平和血浆炎症因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