踩石过河 给力课堂

时间:2022-10-07 04:18:24

踩石过河 给力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4-0362-01

众所周知,备课要备学生。可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老师往往会找不准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感受等,教学一篇新的课文时常常没有踩着学生原有的基点,甚至会从零开始。这也是造成当前语文课堂效率低下的一个原因。如果把学生头脑里与课堂学习有关的原有知识、经验、体会等总和比喻为河里的石头,那么当教师引着孩子们行走在"课堂教学"这条河中,如果能准确地踩在这些石头过河,一定能让学生在课堂的"河流"中行得更稳、更快。笔者就几堂成功的课例来谈一谈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以学生原有的"储备"为基点进行教学。

1.以课前预习为基点,过字词关

长期以来,我们语文课的第一课时好像有个大家都遵循的流程:揭题--学生自读课文:读准生字词、读通课文--教师检查学生的字词--指名分段读课文……细细思考,发现老师们忽略了一个问题,我们在上新课前总会布置学生预习课文,要求学生把课文读得熟,把生字多读几遍。那么上课后,老师要求学生读准生字、读通课文是不是多此一举了呢?还不如把时间节省下来,针对学生在预习之后存在的字词问题进行有的放矢的教学,课堂效率岂不是更高?

案例1:六上课文《最后一头战象》的第一课时教学。

在揭题后,教师直接出示了本课含生字的词语,通过指名读,发现学生对"嘎羧"、"摩挲"、"象冢"等词语容易读错,教师特意把这几个词注上拼音,通过开火车读、男女生轮读等加强学生的记忆;针对学生易读错的"礁"、"亢",教师随机设计了"礁"与"樵" 、"亢"与"吭"的选字练习,不仅区分了形近字的读音,也使学生明白了形近字的不同意思。然后,老师拿掉这些词语,直接进行了四会字的听写,学生通过与黑板上的对照,自行批改,汇报错误。这时,老师发现"寇"字中"元"字里面的那部分学生竟有30多人写错,于是,教师就让学生仔细观察,想一想用什么办法记住这里面的部分;有10多个学生把"暴躁"的"躁"写成了"燥",教师利用这两个形声字的偏旁表意的特点,让学生明白了这两字的不同用法。

在这短短的15分钟里,教师的教学建立在了学生预习的基础上,通过检查预习,发现学生在字词方面的普遍问题,进行针对性的练习与记忆,让全体学生在这半节课里都很扎实地巩固了本课的生字词。古人有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生预习就是初步感知新教材,找出新教材的疑难点,为学习新知识做准备,我们不敢说,小学生的预习能主动获取很多知识,产生很多疑问,但是关于生字词,完全能让学生在预习中自己读一读,写一写,有个初步的印象。 教师在课堂中如能踩在"学生预习"这一基石上,定能又好又快地带领学生渡过"字词"这一关。

2.以生活经验为基点,过理解关

语文教育专家周一贯曾说过:理解是语文课堂阅读的核心内容,没有理解的阅读是无效的阅读。怎样才能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与作者产生共鸣呢?可喜的是课改以来教师逐段地作烦琐的内容分析没有了,教师往往都是从文本中的重点词句入手,通过引导学生理解词句来理解课文内容。此时,教师最容易忽视学生原有的学习基点,把大量的时间放在了纯粹的理解词句意思上,如果我们能密切联系孩子的生活经历和生命体验,把"理解"课文和"生活经验"融为一体,为孩子参与阅读活动创造条件,那么就能更加有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案例2:五上课文《钓鱼的启示》第二课时教学

教师引领着学生把课文内容概括成:"钓鱼、放鱼"后,问:在这两件事中,你有什么不明白的?

生:不就是一条鱼吗,为什么课文中的"我"舍不得放呢?

师:问得好,我们得先来看看,"我"是怎么钓鱼的?同学们钓过鱼吗?

学生有说没有,有说有的。

师:没关系,我们现在一起来钓鱼。

(教师边说边做钓鱼的动作,学生跟着一起做动作)

师:先放好鱼饵,再举起鱼竿,把钓线抛出去。等啊等啊,都没动静,过了好长时间,鱼竿突然剧烈地抖动了一下。赶紧小心翼翼地收放鱼线,一收一放,好不容易等到那条鱼挣扎得筋疲力尽了,迅速把它拉上岸来。哇,好大一条鱼!(根据课文中的片段稍加改编)

师:说说你现在的心情怎么样?

生:兴奋 激动 ……

师:你觉得钓上这条鱼怎么样?

生:艰难 很不容易 ……

师:这么大一条鱼,你想干什么?

生:想养起来 想红烧 想拿去卖 ……

师:你想对谁说点什么?

生:想对同学说我钓上来一条你们从未见过的大鲈鱼 ……

显而易见,这篇课文的阅读目标是通过"我"钓鱼、放鱼的经过体会"道德问题虽然只是一个简单的对与错的问题,但是实施起来却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面对着很大的诱惑的时候。"放掉一条鱼怎么就是很大的有诱惑呢?这对于生活在物质条件丰厚的学生来说,似乎难以理解。教师巧妙地调动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书中的描写相结合,让学生理解了当时"我"钓上这条大鱼的不容易和满足骄傲的心情,理解了这条大鱼对"我"来说是一个多大的诱惑,与课文中的人物产生了共鸣。

3.以原有情感为基点,过感悟关

《课标》别强调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因此教材中选编的课文,或揭示深刻的人生哲理,或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或渗透着美好的人性,或弥漫着温馨的至亲至爱……要让学生能感悟这些美好的情感,使之受到美的熏陶,得到情的洗礼,光靠空洞的说教是不行的,只有建立在学生原有的情感基点上,激发他们心灵深处原有的情感体验,用情感碰撞情感,让学生自主感悟体验,才能让学生真正得到教育。

案例4:四下课文《生命 生命》第二课时教学

教师引领学生从三个跃动的事例中去感悟生命,再让学生们读课文中最后一句话"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教师问:此时,你有什么感受?

生:生命的价值是无限的。

生:生命有限,但我们可以通过努力,体现出更多的价值。

师:同学们生过病吗?课文的作者杏林子12岁时患上了罕见的类风湿性关节炎,继而关节一个个坏死,直到全身关节均告损坏……如果是你,你生这样的病会感到怎么样?

生:非常难受,觉得自己太惨了。

生:不想学习,只想躺着。肯定什么事也做不了

……

师:可是杏林子一边与病魔纠缠,一边广泛阅读,她以顽强的毅力强忍关节坏死的巨大痛苦,笔耕不辍。虽然他只活到61岁,却出版了剧本、散文、小说等40部文集等。深受世界华人读者的欢迎,曾当选台湾十大杰出女青年,被誉为台湾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

师:同学们,将心比心,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感受到杏林子很坚强,虽然生了重病,却很努力写作。

生:我感受到生命因为奋斗而美丽。杏林子虽然只活了61年,却写了那么多作品。

生:不要浪费时间,要抓紧时间,与时间赛跑。一定要珍惜生命,决不让它白白流失

……

关于"生命的意义"这一价值观的感悟,是这篇课文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学习了课文内容后,学生有了初步的生命意识,但还是停留在表面。教师通过讲述作者的真实事例,调动学生原有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回忆生病的痛苦,与作者顽强的生命力形成对比,使学生在情感的碰撞中受到了震撼, 真正体会了生命的价值,建立了一定的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陶行知先生曾说:"教什么和怎么教,绝不是凭空可以规定的,他们都包含'人'的问题,人不同,则教的东西、教的方法、教的分量、教的次序都跟着不同了。"可以说,课堂中抓准了学生学习的原有基点,课堂教学就成功了一半。这才是真正尊重学生,以人为本,以生为本,这才真正体现教学是为了学生主体的发展。教师要有智慧地教学,就是要摸准学生认知起点、把握学生预习基础,精心准备教学问题,循循善诱、举一反三、画龙点睛地智慧地教导、点拨、启发。这才是教育的真谛。

上一篇: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的有效策略的研... 下一篇:高中语文课外实践活动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