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实施“走出去”战略央企需继续给力

时间:2022-10-07 04:02:57

深入实施“走出去”战略央企需继续给力

自危机发生以来,全球外国直接投资规模明显萎缩。然而,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国家却逆风飞扬。2010年我国累计实现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590亿美元,同比增长36.3%。截至2010年底我国累计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2588亿美元。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前的“2011年世界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报告称,近两年,尽管中国依然在积极吸引外商直接投资,但是央企领衔的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明显加快,而且令世界刮目。2010年以.收购方式实现的直接投资238亿美元,其中,央企占了绝大部分。如:中石化集团(通过香港公司)以71.39亿美元收购雷普索尔公司巴西公司40%股权;中石油集团联合壳牌能源公司共同收购澳大利亚Arrow能源有限公司23.71亿美元;浙江吉利控股集团公司17.88亿美元收购瑞典沃尔沃轿车公司100%股权;国家电网公司9.89亿美元收购巴西7家输电公司及输电资产30年经营特许权项目等。

有专家研究分析,如果按照年均30%的增速保守测算,到2015年,中国每年的对外投资就将达3507亿美元,将成为世界第一大对外投资国。在未来的五年中,作为我国“走出去”战略的探索者、引领者和主力军一一央企,国家从战略的高度对其提出了新的要求。

核心目标――做强做大做优一批大型跨国公司

在1月6日召开的中央企业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座谈会上,国资委研究中心主任李保民在谈到“十二五”期间关于央企的核心目标时说“要做强、做大、做优一批大型跨国公司”。

李保民说,过去我们对外宣称做大100家,那是迫不得已或者客观要求我们做大的,现在要按照市场导向和企业自主决策的原则,引导各类所有制企业有序到境外投资、合作,特别提出来要发展30-50家大型跨国公司和跨国金融机构,提高国际化的经营水平。要围绕“走出去”战略,有意识地把过去的“大”改成做大、做强、做优。

对此,李保民提出了三个要素,即自主知识产权、知名品牌和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他说,自主知识产权是我们现在最欠缺的,在各种统计资料中,无论是世界500强还是央企30家中,真正凭自主知识产权入选的比较少。主要还是凭规模,知名品牌不能说没有,但不多、比如高铁,但是有多少人知道?包括刚刚统计完的所谓全世界170个知名品牌中,我们的品牌在里面微乎其微,这是我们的软肋。这三个要素中,最主要的是较强国际竞争力,这是引领我们“走出去”的发展目标和重点。

在谈到如何打造较强的国际竞争力时,李保民说,第一,要强在产权多元化上。这是基本经济制度所要求的,也是“走出去”必须要做的事情,特别是引进战略投资者。这次金融危机华尔街破产倒闭的企业中凡是引进战略投资的,破产倒闭的时间都比较滞后,而且相对来说采取措施的动作也比较快。产权多元化引导的法人治理结构是我们值得认真反思和借鉴的。第二,要强在法人治理结构上。有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也有董事长兼职问题,这些新的做法和新的理念都值得我们认真思考,这也是“走出去”过程中要解决的体制性问题。第三,要提高核心竞争力,特别是高新技术方面的核心竞争力。要在把试验产品或者样品,真正变成商品并形成市场方面下大功夫。第四,要强在软实力一一企业文化上。我们一直讲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到底怎么转?往什么地方转?这非常值得我们注意。产权多元化要求我们加快并购重组步伐,加快改制步伐,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要求我们改制重组,同时,软实力也非常重要。

“走出去”要做到“四个控制”

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有成功也有失败。失败的原因多种多样,除了缺乏对外投资及跨国经营的经验和风险防范的意识外,还有其他的客观因素。所以,不能盲目地“走出去”,也不能因害怕失败而不敢“走出去”。要如何“走出去”?“走出去”之后怎么办?李保民为企业“走出去”提出了一个方向,即做到四个控制:控制股份、控制技术、控制品牌、控制标准。

他说,首先要控制好股份,就是要围绕做强、做大、做优这一目标和新时期的“走出去”战略,通过投资、通过联合并购等措施来控制股份,一定要做到这点,这也是很多“走出去”央企的经验和体会。其次要控制好技术,尤其是要控制核心技术。再次要控制品牌,尤其要控制知名品牌。在这方面我们曾走了一些弯路,如:湖北的活力28、大宝等,就更不要说机械制造了。由于当时认识不够,或者实力不够,暂时让境外企业或者外资企业控制了,虽然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了,但现在应该要从思想认识和政策等方面提出这个问题。最后要控制技术标准,大家都知道美国汽车比英国发展晚60年,要赶英国很难,但美国却另辟蹊径,美国建立了汽车召回制度和汽车汽油排放标准,这两项都深受全世界欢迎。目前汽车三大系统都没有我们的空间。一提到发动机,就说GE或德系的,没有咱们的事;二是以变速器为主的机器传动系统也没有我们自己的;三是汽车里面各种电子传动系统,日本的比较好,这方面也没我们什么空间,这些都非常值得我们反思。

紧紧围绕“十二五”规划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

“走出去”战略在“十一五”期间得到了全面落实,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央企既实现了全球资源的优化配置,也提高了自身的国际竞争力,特别是在国际化经营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比如中国三峡集团与中国水电集团、南方电网组成东方联姻企业,实际上是联合体,合作开发境外大型水电项目。中国航运企业与“走出去”中央企业联动发展,提供海外工程物资供应和物流服务,中国建筑、中国中铁新签的合同额超过了100亿元,中船集团抓住国际船舶市场局部回暖的时机积极抢定单,国际市场份额逆势提升,中航集团积极发挥航线枢纽的网络优势,国际业务量大幅增长,部分中央企业积极实施海外并购,延伸产业链条,全球配置资源能力得到提升,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化集团、武钢、宝钢等企业积极开发海外资源保障能力,加快了经济社会发展,另外央企联合收购也呈现了一些新的“走出去”模式,2009年7月份中海油、中石化联合收购了美国在安格拉一个石油区20%的权益,两大公司联合出资进行海外收购,既避免了国内公司之间不必要竞争,同时也增强了中国公司在海外的并购力量,更主要的是凸现了央企的强大实力和我们独特的行为方式,对外承包工程营业额持续增长,通过拓展企业对外工程承包,既提高了工程承包企业经济效益,又带动了我国建材、劳务、工程机械的发展,以及工程咨询对外输出等等,为

“十二五”时期“走出去”提供更多的时机和新形式。

会上,李保民强调,要紧紧围绕

“十二五”的规划,进一步明确“走出去”的目的。特别是央企,在新形势下一定婴有理性的拓展思路,要在以下几方面多下功夫:第一,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结合“十二五”规划,制定明确的战略目标,目标定位要清晰,要敏锐地捕捉Ⅲ际市场的变化,以制定出相对应的跨国经营策略。第二,以产权多元化为基础,形成激励和约束机制,不仅仅引进资金,更多地是要把机制引进来,完善公司治理结果。以产权多元化为产权制度基础,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央企之间要加强战略合作,增强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第三,以企业文化为核心,打造国际化的人才队伍,提升“走出去”核心竞争力。第四,以建立风险量化的防范机制为重点,不仅仅要有定性的东西,更多的要有定量的东西,建立全面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抵御潜在的各种风险,在实施市场开发、项目投资前要对海外市场经济、政治状况、市场环境等进行风险测评和综合评估。

上一篇:规范行政事业单位费用支出的思考 下一篇:“走出去”企业要注重国际公关与文化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