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唱类节目的现状考量与出路探析

时间:2022-10-07 03:50:03

歌唱类节目的现状考量与出路探析

2012年,浙江卫视的《中国好声音》一战成名,引来无数关注。2013年,湖南卫视的《我是歌手》首播收视率1.06,份额6.07%,在同时段节目中排名全国第一。二者在收视数据上可谓旗鼓相当。《中国好声音》推出时被称为“大型励志专业音乐评论节目”,《我是歌手》则是从韩国引进版权的“音乐竞技性质的综艺节目”“实力歌手巅峰对决节目”,但二者本质都为歌唱类节目。那么,二者之间到底有哪些异同,歌唱类节目的出路又在哪里?

成名歌手与无名草根:先天优劣势对比

《中国好声音》选定选秀专业户、酒吧驻唱男女,虽然他们有一定的演艺经验,但仍可被纳入到“无名草根”的行列中。而《我是歌手》却一反湖南卫视所擅长的“快男快女”式“素人选秀”,改由老牌歌手现场演唱、接受现场观众投票的崭新方式,参赛选手中,除尚雯婕之外,全部为出道十年以上的唱将级歌者。

灿星宣传总监陆伟认为,如此一来,《我是歌手》便有它的先天劣势,“明星们已经很懂得怎么面对镜头了,如果不把他们‘逼’到一定的份上,他们的表情和动作总让人觉得有点表演的成分。但是‘好声音’的学员以前不太面对镜头,观众会看到他们各种自然真实的情绪。”陆伟表示,“现在明星类真人秀对观众的号召力已经不是很强,观众希望看到的是舞台上真实的人的不同形象呈现,明星情感的爆发力和情绪则是有限的。”①但这个说法是站不住脚的,让已经成名多年的歌手来竞争,有先天的观众基础,不需要过多地宣传,歌手们众多的簇拥者就是节目收视率的绝对保证。

所以,不管是成名歌手,还是无名草根,都是双刃剑,观众既会被无名草根的单纯朴素所打动,也会为成名歌手的名气而吸引,关键还是看节目本身各环节设置的吸引力与黏附力。

音乐竞技与游戏精神:末位淘汰制之争

选人标准。关于选择参加录制的学员标准,《中国好声音》的官方说法是导演组在三个月内寻找到4000个“好声音”,分别经历了寻音、约见、家访、说服、录小样、筛选等一系列的过程。

《我是歌手》韩国原版节目中,参赛的歌手清一色都属于有实力、活跃过但沉寂了很久的资深艺人。②但中国版《我是歌手》选人的标准不统一,歌手的人气度差异化明显。据说,在导演组的手中,有一份华语地区百位歌手的候选名单,包括王菲、陈奕迅这样级别的歌手。可是《我是歌手》受歌唱竞技类节目的游戏精神所限,造成了“大牌不屑小牌怕输”的现状,这也成为《我是歌手》挑选艺人的最大尴尬。③

专家顾问宋柯曾经表示《我是歌手》选人标准大概为:“大致上我们会保证有一个是唱摇滚的,男女歌手的比例是四比三,其余就随意了。”也就是因为这种随意,所以出现任何离奇的结果都不足为怪了。起跑线不同,公平竞争也就无从谈起。

人气之争。与《中国好声音》导师转身及媒体评审团投票不同,《我是歌手》作为一档音乐竞技节目,采用的是现场观众投票的“末尾淘汰制”,但参赛歌手人气和荧幕活跃差异过大,投票结果难免倾向性过于明显。

《我是歌手》中,500名到场的听审都是通过报名和电话回访最终才确定下来的。他们都具备一定的音乐修养,并且严格按照五个年龄段的比例划分招募的。之所以有如此多的限定,皆因节目组希望听审的选择标准完全是根据每位歌手表演的精彩程度与达到的心理共鸣。但是,在首期节目中,黄绮珊这样的实力唱将都无缘五强,有人就怀疑所谓的现场观众投票是否只是一个噱头,最后结果还是按照选手名气排位。可是在之后的几期节目中,又有专业人士认为,黄绮珊的演唱基本上以高音为主,缺少变化也缺乏感情,但是却因为人气上涨而保持不错的成绩。

在接受《东方早报》记者采访时专家顾问宋柯说:“前面几场专家顾问和大众评审的眼光差距很大,因为我们通常从重新编曲、歌手的再创造以及现场演唱等方面评判,大众评审则多从情感和名气的角度出发。但是几场之后,随着他们受到的现场冲击越来越多,大众评审也逐渐开始按现场表现作判断,他们的评判和我们的渐趋一致。”④

故事营销与话题讨论:受众关注度的博弈

《中国好声音》的走红,固然与草根选手过硬的歌唱实力以及四位导师独特的现场魅力密不可分,然而,伴随节目发酵,选手的个人故事营销也功不可没,所以被冠以“中国好故事”的名头。而这些“好故事”最大的看点就是——苦情、悲情、哭诉。比如徐海星为父亲而歌,刘欢不认同吴莫愁怪异的唱法,黄勇曾签约齐秦公司,还曾卷入买红妹和孙楠的离婚门……这些话题的运作,博人眼球的同时,使观众的期待值持续上升。

《我是歌手》在营销路线上,明显不同于《好声音》或煽情或争议的故事炒作,甚至被指只有关注度,没有话题性。《我是歌手》主要的话题集中在歌手的去留及名次上,因为这些歌手背后都有各自的支持者,他们所看重的往往不是当期歌手的表现,而是歌手本身的偶像光环。

真人秀与综艺秀:表演下的真实

真人秀全程记录赛事前后。《中国好声音》严格按照荷兰版权方提供的节目宝典,走真人秀的模式,在演播室内外设置26个机位,让观众不仅能看到选手尽情地展示自己,也可以适时看到导师及助威团的表情,甚至连进演播室前接过工作人员麦克风的动作都保持一致。湖南卫视也一直在强调,《我是歌手》打通前台与后台,让待机室、采访间、舞台甚至过道走廊都处于摄像机之下,让大家看到一场全方位的真人秀。

《我是歌手》90分钟的节目,重中之重的演唱部分只占到一半时间,剩下的另一半重点是全程记录歌手到达长沙、赛前彩排、后台反应以及现场观众评审动态的真人秀。候场歌手或惊讶,或紧张,或出乎意料的表情反应、点评,一一被真实记录并呈现在观众面前。

但灿星宣传总监陆伟认为《我是歌手》在真人秀的运作上存在误区。“他们将那些综艺化元素运作在真人秀方面,犯了真人秀的大忌,让观众觉得不是实景而是后期加工剪辑的。”

综艺化环节设置。《我是歌手》中,当歌手们在台上深情演唱时,镜头不断给台下观众“泪崩”的表情特写,其中“便秘哥”“流泪姐”“表情帝”等观众更是遭到不少网民吐槽,甚至认为是节目组请来的“托儿”。节目组回应质疑:节目的镜头都是真实反映,并不存在移花接木。至于备受诟病的大量表情特写,《我是歌手》总导演洪涛则称这是为了创造戏剧张力,“这就是这个节目的一个特点,希望给大家形成一种戏剧张力,也希望通过微表情来放大节目的精彩。”

节目剪辑节奏缓慢也成为《我是歌手》的一大缺陷,特别是公布选手排名时,故意吊观众胃口的重复剪辑也充满了综艺化的色彩。这种没有让节目本身内容感染观众进入紧张的情绪,为悬念而悬念的推进方式只会让观众手中的遥控器按得更快一点。

节目模式与本造:细节上的本土

节目模式要求。《中国好声音》大到演播室布置、节目流程、赛制规则,小到拍摄机位、镜头数量,甚至评委的俏皮话,都做到了绝对的移植。不惜以每把椅子80万的造价从海外定制评委转椅和室内节目首当其冲使用演唱会音响标配,连杨坤嘴里冒出的“我今年有32场演唱会”也能在《英国之声》的某位评委嘴里听到差不多的句子。这是一种极致的模仿。

《我是歌手》本为韩国MBC电视台2011年3月推出的一档音乐竞技性质的综艺节目,每周日播出。到目前为止,已经播出过两季。这档节目最大的亮点,就是邀请韩国本土的老牌实力唱将进行现场演唱,完成比赛任务,并通过观众直接投票的形式,为歌手排位,展开末尾淘汰。在韩版《我是歌手》当中,参赛歌手们会接到不同的歌唱任务,选曲范围大致可以分为“演唱自己的成名曲”“翻唱别人的成名曲”“演唱网友们希望你们唱的歌曲”等三类,不求原创,但求经典,没有过于花哨的舞美编排,单纯以音乐本身来说话。

本造。在《我是歌手》的韩版节目当中,第一季中采取了谐星与歌手“结对子”,组成“经纪人与艺人”的临时组合。这样极大地丰富了节目内容,让观众们不光可以听歌,还可以进一步了解歌手的台前幕后,产生情感共鸣与黏性。《我是歌手》虽然保留了这一环节,但是因为选取的主持人多数人气不高,因而所谓“后台秀”的效果就不明显了。

对于歌手选歌路线单一煽情的问题,《我是歌手》的总导演洪涛解释:“虽然导演组会给出意见,但最终选什么歌曲还是由艺人决定,因为这毕竟关系到他们的去留;更强调由于节目时间仓促,未能按照韩国版的方式操作。”

(作者单位:山东广播电视台)

栏目责编:黎 莉

注释:

①引自《“好声音”炮轰“我是歌手”:它们犯了真人秀的大忌》,《武汉晚报》,2013年01月28日。

②前国民组合Fin.k.l中的主唱玉珠贤高高兴兴地上节目,结果因为被网友们大骂“你这种偶像歌手,不够资格”而黯然离开。

③《〈我是歌手〉请歌手好难》,《合肥日报》,2013年3月4日第A06版。

④《对话〈我是歌手〉专家顾问宋柯,谈节目魅力》,《东方早报》,2013年03月08日。

上一篇:一行诗文,只是红拂泪 下一篇:此生只为与你遇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