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报的新误区:“主流化”倾向

时间:2022-10-07 02:27:38

都市报的新误区:“主流化”倾向

都市报究竟向何处发展,目前是最让业界和学界关心的问题。

如果从《华西都市报》创刊算起,都市报的发展至少有10年的历史。想一想都市报这10年的发展历程,一直是在人们的指手画脚和唾液飞溅中走过来的。都市报发展之初,看惯了党报的人们无不惊呼,报纸新的春天来临了。都市报一扫党报的正统和僵化,“以清新可喜的文风,视受众为上帝的观念,灵活创新的经营机制等鲜明的特点,受到了广大受众的喜爱”。曾被比喻为“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展最快、最具活力、对传统的报业格局冲击最大的一匹‘黑马’”。①最欢迎的当然是大众,因为都市报满足了大众的需要。而几年过后,当都市报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当受众更多地走向都市报的时候,一些人又有大跌眼镜之感。惊呼:狼来了。在一些人的眼中,都市报成了“罪人”和“凶手”,是社会不安定的制造者,是社会文明的败坏者。不少人因此谈“都市报”而色变。

有人形容当代都市报是“明星取代了模范,美女挤走了学者,绯闻顶替了事实,娱乐覆盖了文化,低俗代替了端庄”。②真的如此吗?

“大众传媒从未来发展看,个性化也是个重要话题”。③都市报就是都市报,它应该有自己的定位和个性,它的个性和定位就是大众化。如果都市报也一味用大篇幅大版面去登载劳动模范和科学家的故事,老百姓还会买你的账吗?况且,现在有关科学家和劳动模范的宣传手法大都较僵化和老套,又能挖出多少值得大众关注的故事来?甚至令读者觉得离自己太远,可敬不可亲。曾获诺贝尔奖的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就是一个例子。科学家杨振宁的故事宣传了多少年,可又有几个人知道?而一个“杨翁恋”顿时红遍大江南北,妇孺皆知,原因何在?对于我们新闻工作者来说,不得不深深反思。不要动不动就埋怨我们的读者品位低下,而应该想一想你是否满足了读者,是不是从读者的角度考虑了报道内容和报道形式。另外,在媒介越来越细分的时代,想看关于劳模和科学家的故事的新闻你可以去找党报和其他的报纸。都市报从它的创刊之初就是轻松和愉快的,是让百姓娱乐的,为何都要用一个尺子来衡量传媒,让中国的报纸千孔一面。大众传媒在社会生活中除承担着社会守望、宣传教育、文化传承等功能外,还有一个娱乐消遣功能。

面对来自社会上和业界、学界对都市报的各种各样的“指责”,业界一些人士便害怕了,怕都市报真的成为“瘟疫”,因此,便向所谓的“严肃”和“责任”靠近。“一批原有都市报寻求自我超越,一批新兴都市报另辟蹊径,呈现出向主流媒体演进的鲜明趋势”。④都市报的“主流化”倾向出现了。

一些当年发展起来的都市报,先是自己洗清自己,说什么“告别第一桶金”时代的“原始积累”,告别“小市民”向目标读者群转移。因而放弃了早期的“放纵”,“它们以较冷静的观察取舍新闻,以较严肃的态度处理新闻,不迎合市井趣味,不迁就小农思想,不缠绵传统文化中丧却生命力的东西”,⑤力戒媚俗、浅薄、炒作和浮躁,争做舆论领袖,被一些人誉为“后都市报时代”。例如,《南方都市报》近年提出“以大造势、以深取胜、以独见长、以近切入”,推崇“主流就是力量”。《新闻晨报》提出“产品至上、管理至上、品牌至上”,从而达到“聊而不侃、深而不涩、热而不闹、实而不厌”。《新京报》针对读者反映的“机关报硬、晚报老、都市报俗”的问题,提出要办严肃报纸,要把目标对准上班族,提出“咬定高端、吸引中端、团结下端”的办报理念,而《华商报》则提出“抛弃小市民精神、主张大市民观念”。

笔者觉得这种都市报向主流媒体转型与主流媒体对接的做法,表面上看,好像是都市报成熟了、发展了,其实是都市报的异化和误区。而更可怕的是,不少人把主流化理解成了“官化”,想让都市报再走回“官报”的老路。

那么,什么是主流化?笔者觉得,都市报的主流化就是大众化。

在我们国家关于主流媒体的划分上,一些人更看重的是权威性和公信力。当然,这不容置疑,可是却恰恰忽略了大众化。

都市报的发展必须是五彩纷呈,让大众各取所需。如果单纯为某些人“量身定做”,认为“高雅”就是主流,那就是自己给自己设套,限制自己。曲高必定和寡,弄不好则是“叫好不叫座”。如果仅仅是为了追求什么,而丢弃一大部分读者也是得不偿失的。太阳春白雪和太下里巴人都是不足取的。

都市报不是党报,在我国特有的体制下,不可能成为主流媒体。凡重大报道党报首发,这已是一个不成文的规定,都市报再努力,也只能是次主流媒体。按照新闻出版署副署长石峰的说法为“普通百姓喜闻乐见的主流媒体”。⑥这里的关键是“普通百姓”和“喜闻乐见”。普通百姓决不是目标人群,而是大众。所以,都市报应立足自己的本职,甘做配角,要图市场的叫卖声,更要走进读者心目中。这就要求都市报更进一步地面向大众、关心大众、服务大众。凡事要从大众视角出发、挖掘大众关心和与大众息息相关的新闻事实,“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

都市报的定位就是大众化。“都市类报纸是深入都市社会生活、贴近市民需求的大众传媒”。⑦大众化的主角是大众。都市报的发展应在内容上下工夫,在增强服务上下工夫,在贴近大众上下工夫,满足读者更多层面和更多读者的需求。厚报时代,是各取所需。“都市类报纸既要引导读者对于社会生活的认识,又要融入读者生活的方方面面”。⑧

从一些都市报的发展来看,自己再怎么说是主流媒体,但也是万变不离其宗,看家本领还是大众化,只能是普通百姓喜闻乐见的“主流媒体”。其实,你真的能改得了吗?要改,受众就会离开你,离读者近些再近些,不只是个主流问题,而是服务、让读者做上帝的问题。你拿读者开涮,读者也会涮你。

因此,笔者想告诫人们:少一些隔岸观火似的指手画脚,给都市报更多的发展空间和自由,让它顺其自然,按照大众的需要去发展。

因为,一个媒体的最终评判者还是受众。

注释:

①②鲁燕、鲍海波、袁秋乡:《操纵娱乐与掌控娱乐底线》,《新闻知识》,2005(11)。

③李希光:《变形的新闻屋》,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④⑤罗建华:《“后都市报时代”:与主流媒体对位》,2004.9.3百灵网。

⑥⑦⑧石峰:《顺应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把都市报办成普通百姓喜闻乐见的主流媒体》,《新闻战线》2005(10)。

(作者为渤海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新闻系主任)

编校:张红玲

上一篇:手机短信的传播学分析 下一篇:专业型复合新闻人才培养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