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起点 巧妙提问

时间:2022-10-07 01:07:45

立足起点 巧妙提问

摘 要:在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中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可以让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得到全面的提升,它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进行了一些分析。

关键词:“惊讶”提问;“曲线”提问;“分层”提问;“发散”提问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知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这段话不仅道明了提问的重要意义,也强调了提问要有一定的技巧与艺术。课堂提问若能合理设置,带有一定的艺术特色,从某种角度上看,是形成有效课堂教学的关键。提问方式的巧妙与否,可能直接关系着课堂教学的成败。可见,注意提问中的技巧性与艺术性,是我们每位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值得探究和深思的问题。下面就从以下四点谈谈本人关于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技巧的体会。

一、“惊讶”提问

语文教学中,巧妙风趣的提问会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激情。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思维从问题、惊讶开始。”对初中学生而言,他们对新知识具有浓烈的好奇心,适宜进行各种创新思维学习活动。心理学研究同样也表明:当我们的头脑里已有的概念同现实世界中遇到的事物和现象发生冲突的时候,我们就会感到惊奇,而我们的认识发展就是对这种惊奇的不断摆脱。如:教学《孔乙己》一课时,学习课文之前就可提问学生:孔乙己有姓有名吗?他为什么是穿长衫而又站着喝酒的唯一一人?这两个与现实现象有矛盾冲突的提问,必能激发学生对本文的兴趣,并急切地研读课文找答案。最后,当学生理解了以上问题时,也便能理解鲁迅先生对孔乙己的经典评价“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一篇深刻经典的小说却能使学生学得饶有趣味,关键就在于教师如何结合教材实际,抓住最佳的提问要点与契机,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曲线”提问

胡适先生说:“做人要在有疑处不疑,做学问要在不疑处有疑。”在语文教学中,有时学生初读课文后就说“全懂了、没问题”,那么事实是否果真如此呢?此时就需教师能提出惊人的问题,化平淡为神奇。根据初中学生的身心特点,教师在课堂中的提问如果只是简直,学生就会觉得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打消学生学习的激情并且妨碍思维的发展。假如把问题换成“曲问”的方式提出,就能促使学生主动思考。“曲线”提问,顾名思义,就是变换提问的角度,让思路“拐一个弯”,从问题的侧面或者反面,寻找思维的切入口。

阿累作品《一面》中当“我”想起眼前这位送书的人就是鲁迅先生时:“哦!您,您就是――”如果让学生分析“我”话没说完的原因,可以这样问:“我话没说完就停住,是不是他不知道先生是谁呢?”当学生给予否定回答时,又继续追问:“既然知道先生是谁,为什么不直说?”有的学生会说:“怕别人知道当时不方便说。”在这个时候,就可以提出关键的一问:“文章这样写,表现了‘我’怎样的性格特点呢?”很明显,因为有了前面第一处的“曲线”提问,学生是比较容易理解“我”在此处“机警”的性格特点了。置身于黑暗环境里特有的警觉。所以说,这种要拐个弯才能找到答案的问法,不仅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更能够使学生沉浸于问题而深深地喜欢上语文课。因此,因势利导、富于技巧性的提问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等多种综合能力。

三、“分层”提问

要上好一堂语文课,需要教师能够站在高处俯视,从整篇课文来谋划构思,设计出一套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提问,这样的提问才会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才能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

力,达到深刻体悟。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实际情况,把重点、难点问题划分为易理解、易思索的小问题,或者把难题划分为一个个小问题,层层深入,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

例如,教学《变色龙》时,可以采用这种分层设问的方式进行教学。可以先提出问题:奥楚蔑洛夫斯的一大性格特点是什么?这个问题学生较容易回答――“善变”。然后继续发问:他“善变”的性格特征表现在哪些地方?学生们纷纷抢答“变得快”“反复无常”“好笑”等等。继续追问:他虽善变,但有一点是没变的,那是什么?因为有了前面问题的铺垫,同学们可以快速自如地回答:“见风使舵”“趋炎附势”。在此基础上,水到渠成,提出下面具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是什么原因使他不断地变来变去?通过这样的一套由易到难,环环相扣的提问,在教师的指引下,学生便可掌握本文的重难点,并且通过分层提问,达到深刻体悟。

四、“发散”提问

发散式提问是一种具有多思维指向、多思维途径、多思维结果的提问。这种提问没有固定唯一的答案,其目的在于为学生创造广阔的思维和想象空间,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因而教师应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迪学生,使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多种方式方法,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发散型思维能力,例如,在学习了周敦颐的《爱莲说》一文后,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莲”的精神品质可以与我们现实社会上的哪些人联系起来?这样的发散性思维的提问,让学生联想得更深刻、更深远。又如,在鲁迅先生《故乡》的学习中,就少年闰土月夜看瓜的一个细节,教师可以故意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少年闰土聪明机灵,可为什么没有刺到猹?这一问题激起了学生的多角度思维,推出了各种各样的答案。有的从猹的皮毛特点考虑,认为皮毛太滑,难以刺中;有的从月夜特点考虑,认为月光下瓜地一片朦胧,看不太清;有的则是从作者创作意图的高度进行分析,认为要表现的不是少年闰土的刺猹技能,而是小闰土纯真活泼的童趣。

问无定法,但问需有法。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浪潮,我们如何发挥好提问这个教学中的艺术手段,陶行知先生说:“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为了让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都得到全面的提升,在一线从事教学工作的我们,在前人的指引下仍需继续努力,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窦爱君.钱梦龙与语文导读法.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3-08.

(作者单位 江苏省苏州市昆山青阳港实验学校)

上一篇:如水到口,冷暖自知 下一篇: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