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水到口,冷暖自知

时间:2022-10-16 08:42:46

摘 要:“但凡一个作家和诗人总要有对于言语的敏感。这东西‘如水到口,冷暖自知’。”

关键词:阅读;想象;写作;语感

语感是对遵循或背离某一语言的既定用法(如形式上或习惯用语上)的敏感性;是对语言的有效性或合适性的感觉,也是对语言或者意象最直接的印象或感觉。它不是不可捉摸的东西,也不是天生的资质,如在长期接触语言材料的过程中顺其自然、潜移默化也会提高;如能在语文教学中,有意识地加强科学训练,更能促使语感的进一步形成。

一、阅读与语感培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话体现了阅读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大量地阅读文章,就能通过汲取大量固有优质的语言材料,让语言积淀到相对完整和巩固的程度时,通过自动组合、调整,最终形成一种语言直觉结构。小学阶段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增强学生对阅读内容和形式的感受性,启发、引导学生感受课文的言语;把文质兼美的课文言语转化为学生的语感素质。

例如,朱自清的《背影》一文,描写了20年前的父亲在火车站送“我”的情景。教师紧扣题目,反复追问:作者为什么不选用《回忆我的父亲》这个既通俗又朴实的题目?又为什么不用《送别》这个更见凄切的标题?一个阅读问题,就有效地引导学生仔细揣摩文章的内容,通过比较明白原题的佳妙和不可更改的理由。写父亲过铁道为“我”买橘子的过程,一系列的动作描写,教师又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想象、揣摩、感悟。在重点词中,教师又选择点拨:“‘蹒跚’可见步履的不便,从月台下去所以用‘探’‘攀’和‘缩’可以想象爬的困难。”通过抓重点词句的品味训练,让学生既明白语意,也悟到语言的情味,从而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感。

二、想象与语感培养

语文的课文使用语言文字来塑造艺术形象。语言的不可触摸,让语感培养变得十分困难。要培养语感,我们可以在语言训练中着手,以想象促进语言的生动感、真实感。

语言与形象的转化,让语言在想象中变得生动起来。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要积极尝试通过形象思维的“引路”,把语言文字描绘的情景“转换”成生动的“图象”材料,让学生在身临其境般的体验中陶冶情感,感悟课文的意境,进而获得丰富的语感。教师可以用粉笔画、用身体演,也可以借助图片、幻灯、视频等多种媒体,帮助学生完成用文字转化为形象这一过程。

如:《台湾的蝴蝶谷》中有这样一句话:“每年春季,一群群色彩斑斓的蝴蝶飞过花丛,穿过树林,越过小溪,赶到山谷里来聚会。”如果仅从文字的表层意义呆板地理解“色彩斑斓、穿、越”等词语,就无法感受到活生生的动人的蝴蝶聚会的场面,要想让学生披文入情,除了反复朗读,还可以加入视频:数以万计的蝴蝶身着彩衣正从四面八方赶来,它们生怕耽误了大好春光,急着到蝴蝶谷去聚会。教师再加入富有感情的旁白:你瞧它们飞得多么轻快,多么活泼!学生不知不觉便将自己也想象成了一只舞姿翩翩的彩蝶,正赶着去蝴蝶谷聚会呢!如此感受后,再读文章,那一个个文字也仿佛鲜活起来,如蝴蝶般扑面而来。

三、写作与语感培养

教学中常常发现,有的学生语感强烈、敏锐,他们笔下的人、事、物(图像)就会鲜明、具体。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常常设计一些小练笔,让学生通过遣词造句、看图写话、继写故事等形式提高语感,并在一定阶段要求学生写日记、写周记、写单元作文,写下身边的人、事、物或记下自己的所闻、所想。起点不在高低,贵在持之以恒,一步步培养和提高学生锤炼句子的能力、布局谋篇的能力,最终逐步将语感外化为语言表达。

如: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以后,可安排写景作文,让学生凭借课文中感悟到的表达方法、写作方法去写作文,写后凭借语感自行修改。学生作文中出现了:“榆树造型真是美丽极了,一棵棵榆树千姿百态:有的像长颈鹿,在翘首遥望;有的像孔雀,向人们展示它美丽的羽毛,笑迎来宾,……”这一系列的排比句和比喻句,虽然还有刻意模仿原文的痕迹,但已经把那千姿百态的榆树造型描写得惟妙惟肖。这样的模仿再多一些,再久一些,自然会成为学生自己的语言,语感能力也自然会提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第一部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实际需要的识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并明确将“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确定为课程目标。因此,语文教师要更重视和突出教学中的语感培养,更加鲜明地体现语文课的特点。

(作者单位 重庆市北部新区金山小学)

上一篇:南川区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实施情况调研报告 下一篇:立足起点 巧妙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