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经典,非凡演绎

时间:2022-10-07 12:50:22

传承经典,非凡演绎

摘 要: 电影自诞生以来,便一直与文学保持着最亲密的关系。《傲慢与偏见》曾被多次搬上荧幕。本文选取了1940年版和2005年版这两个极具代表性的电影版本,以电影改编理论为指导,分析了小说到电影蜕变的过程。本文认为电影改编应该把握原著精神,注重当代性,在原文的基础上注入新思想,演变出新的风格,而不是仅仅关注电影忠实性的研究。

关键词: 《傲慢与偏见》 电影改编 文学名著

20世电影工业的发展和大众媒体的兴盛使得文学改编成为电影界的宠儿,简・奥斯汀的代表作《傲慢与偏见》更是深受读者喜爱,先后被改编成舞台剧、广播剧、电影、电视剧等形式。电影改编密切了电影与文学、文学与读者、电影和观众之间的联系,推动了电影和文学的繁荣与发展,更使小众的文学经典实现了跨越世的大众接受。文学文本向影像文本的转换,不仅是文本在形式上的转换,更是一种历史与文化意义上的传承与更新。本文以电影改编理论为指导,以《傲慢与偏见》1940年版和2005年版为例,认为电影改编是在原有故事复制上的再创造。一部由文学作品改编而成的电影,不仅仅要关注对原著的忠实性,更要在演绎过程中注重时代性,融入新的思想,从而拥有独特的风格。

“小说与电影像两条相交的直线,在某一点上重合,然后向不同的方向延伸。在交叉的那一点上,小说和电影几乎没有区别,可是当两条线分开后,他们就不仅不能彼此转换,而且失去了一切相似之点。”[1]乔治・布鲁斯东的这段话被理论界广泛引用。换言之,电影是以小说为创作源泉却独立于小说的艺术形式,既要忠实,又要创新;既要符合原著的主题、思路,又不囿于它的框架、情节的限制,在保留原著精髓的同时又要有新的挖掘和阐释,提倡改编要发挥导演的创作个性,创造出原作所没有的艺术境界,形成属于电影的独特的美学价值。[2]

《傲慢与偏见》是简・奥斯汀最著名、最浪漫的作品之一,是一部关于婚姻的轻喜剧。小说以伊丽莎白和达西的恋情为主线,辅以吉英与彬格莱、丽迪雅与韦翰、柯林斯与夏绿蒂等的结合,对当时英国社会形形的婚姻关系进行书写。诸多的影视改编作品也没有离开婚恋这个主题,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在各自不同的文化语境中,改编者会将主流意识形态中婚姻观灌注于作品中。至今,《傲慢与偏见》已被翻拍过很多次。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1940年美国好莱坞的米高梅公司制作的电影版和2005年英国年轻导演在英国拍摄的电影版。这两个版本堪称为经典,独具特色。

一、1940年版

1940年上映的《傲慢与偏见》,由好莱坞五大电影公司之一的米高梅影业(Metro Goldwyn Mayer,简称MGM)制作发行。这部时长117分钟的黑白影片,由罗伯特・伦纳德(Robert Z.Leonard)执导,奥迪亚斯・赫斯利(Aldous Huxley)及珍・莫芬(Jane Murfin)任编剧,劳伦斯・奥利弗(Laurence Olivier)饰演达西,葛丽・亚嘉逊(Greer Garson)饰演伊丽莎白。上映后在美国反响不俗,受到了乔治・布鲁斯东的热烈赞赏,他认为影片忠实于原著,将小说中的结构和风格的矛盾转化成声画语言,充满戏剧性的冲突,故事发展递进直至结尾高潮的大团圆结局,是经典的好莱坞完美典范。

(一)色彩斑斓的语言

为了弥补黑白电影在视觉上的缺憾,该电影利用人物对白形成一套补偿机制,以语言注释服装,并借助衣着颜色隐喻人物性格从而塑造人物性格。比如,当班纳特夫人问道:“吉蒂跟丽迪雅在哪里?”伊丽莎白回答:“找到穿红制服的军官你就能看到她们。”而舞会中,韦翰望着伊丽莎白问丽迪雅:“那个穿蓝衣服的美人儿是谁?”可见1940版巧妙地使用语言为事物着色,通过角色的对白来描述衣服的属性。再如,班纳特太太带着吉英和伊丽莎白出现在衣料店中,为即将举行的舞会选购布料。售货员殷勤地向介绍:“无论是粉贝色的细麻纱或者厚的华达呢料子,都很适合你的女儿。”经过一连串的比对动作和人物对白,观众们得知,粉红的薄纱与吉英十分相配,蓝色的华达呢适合伊丽莎白,从而在影片的最初为吉英与伊丽莎白的性格定下基调:前者如粉红般温柔妩媚,后者则带着蓝色的爽朗气质。关于布料质地的台词更进一步强化了观众对吉英和伊丽莎白性格的第一印象。属于吉英的“细麻纱(Gauze)”是轻柔的薄纱,与她柔情似水的个性暗合;而代表伊丽莎白的“厚华达呢(Thick Gaberdine)”是一种粗布,在英语中还有“工作服”的含义,隐喻了她男子气的一面。1940版借助描述性的语言向观众传递了各个人物服饰的颜色、质地和剪裁等,固化了观众对人物性格特征的认知。

(二)好莱坞经典浪漫剧情

1940版的影片“故事情节充满戏剧性的冲突,故事结构完整封闭,故事发展逐次递进直至结尾高潮,并总也离不开大团圆的结局”。[3]导演利用男女主人公性格上的缺陷设置了大量的障碍,使得两人的相处中误会不断、矛盾重重,这种相互排斥又相互吸引的戏剧性人物关系将情节发展逐步推向高潮,最后达到注定的圆满结局。比如,在初次见面的舞会上,伊丽莎白误解达西而拒绝达西的跳舞请求;在尼日斐游园会上,两人矛盾加深,直到伊丽莎白拒绝达西的求婚,矛盾冲突达到顶峰;最后,矛盾化解,大团圆结局。此外,在导演精心设计下,五姐妹全部找到了自己的浪漫爱情和美满婚姻,成为好莱坞经典浪漫爱情剧。

二、2005年版

2005年上映的《傲慢与偏见》,由英国电影公司Working Title Films制作,片长129分钟,由乔・怀特(Joe Wright)执导,戴伯拉・莫盖茨(Deborah Moggach)任编剧,马修・麦克菲迪恩(Matthew Macfadyen)饰演达西,凯拉・奈特莉(Keira Knightley)饰演伊丽莎白,在第七十八届奥斯卡评选活动中获得最佳女主角、最佳艺术指导、最佳配乐等七项提名。该影片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向广大观众展示了一个灰姑娘式的浪漫爱情。

(一)浓郁的乡土气息

2005版的电影开场,伊丽莎白走在晨光中阅读小说,接下来的镜头展现了班纳特一家的家庭环境:狭窄晦暗的过道,杂乱的家具,任意摆放在桌上的针线活,庭院里随意放养的家禽和晾晒的衣服。吉蒂和丽迪雅光着脚肆无忌惮地在屋里打闹,伊丽莎白穿着色泽暗淡的粗布裙子,赤脚在泥地里荡秋千。这些都展示了班纳特是一个经济条件拮据的乡村家庭,充满了乡土气息。另外,影片将舞会场景诠释为平民的狂欢:女士们穿着各种颜色的印花布裙,渲染出热闹欢腾的气息,舞衣的设计透着浓烈的田园风味;人们在拥挤的舞池内伴随着欢快的音乐跳乡村舞,没有上流社会的礼仪规则,展示给观众一场平民化的乡村聚会,充满乡土气息。

(二)灰姑娘式的浪漫爱情

如前所说,2005版中的班纳特一家经济条件拮据,伊丽莎白不是绅士的女儿,她的故事更像是灰姑娘爱上白马王子。同时,影片中的第二场舞会清晰地展示了达西的家庭背景。第二场舞会在彬格莱家中举行,女性一律穿素白的长裙,戴着长及肘关节的手套,男性或是穿着鲜红的军装,或是身着深色的燕尾服。优雅的服饰与规整的颜色,恰到好处地展示了上流社会的审美趣味与严守礼节,这恰是达西身处的阶级,和伊丽莎白的家庭背景构成鲜明对比。一个来自贵族,一个来自平民;一个有钱,一个缺钱。最后两人跨越重重障碍、消除种种误解,幸福地走到一起,这是灰姑娘式的浪漫爱情。

近一个世以来,《傲慢与偏见》多次被改编为影视作品,每个版本都独具特色。文学名著的改编不仅要把握作品的精髓,而且要注重时代特征,结合电影观众的消费心理,走市场化道路。换句话说,从小说到影像,改编者在这个转译过程中,既要借助服装、布景、道具等元素去还原古典作品的历史感,又要考虑满足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同时,如何与前人的作品有所区别,也是改编者必须进行的一个功利的考量。

参考文献:

[1]乔治・布鲁斯东著.高骏千译.从小说到电影[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1.69.

[2]李新宇.传承的愉悦与阐释的焦虑――浅谈现代影视传媒对文学名著改编的方式和策略[J].电影文学,2007,(3).

[3]游飞,蔡卫.世界电影理论思潮[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

上一篇:清教思想与美国浪漫主义文学 下一篇:解读文学作品中数字的模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