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学生主动性学习策略

时间:2022-10-07 12:30:21

促进学生主动性学习策略

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之一,具体地说就是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教学的中心由教师向学生转移。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在阅读教学中,学生的主动性学习能力是学生自主性学习活动的外显标志之一。促进学生主动性学习策略,目的就是要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学习能力和运用学法的能力,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教学内容的深层体会,促进其思维能力的发展。

1、质疑问难,鼓励积极思维――引导学生学会提问。美国的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所遵循的最高的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传统的教学观往往是教师依照“常态曲线”建立起对教学的期待,然后通过教师的启发评价矫正完成教学任务。这种定型化的教学模式被布卢姆称之为目前教育制度中最浪费和最有危害的一种。而学生学会提问无疑是摆脱这种传统教育的一剂良药,也是开启学生自主性学习的一把“金钥匙”。引导学生质疑问难的方法有:

1.1 解题问。就是引导学生看到课题后,学会提出想了解的问题。好的题目往往用精警的词语,对课文内容和主旨作富有特色的浓缩和概括,立意高妙,引人入胜。解读这样的题目往往也就成了学生读懂全文的纲要,它不仅能提挈全文,而且又能聚集文意,贯通文脉。

1.2 疑惑问。就是要求学生预习后,针对不理解的地方发问。“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惑是点燃学生思维的火种,学生在认知活动中经常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疑惑的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状态又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疑问和解决疑问,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针对疑惑的地方提出问题,聚集自己的思维指向。

1.3 诱导问。就是深入学习教材时,诱导学生质疑。起始阶段,学生往往在提问时抓不住要领,这就需要教师在关键处扶一把,由浅入深地设置一定的坡度,教会学生提问,渐渐达到会问的目的。《学记》中:“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就是强调教学重在启发诱导学生敢于提问,善于发问,擅长会问。针对一篇课文,整体感知课文时,我们应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每课课后练习来帮助学生提问,具体研读课文时,可以利用课后练习和结合中考热点题型来设计问题。

2、参与讨论,鼓励畅所欲言――引导学生学会讨论。所谓“讨论”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众多的学生间的对话,相互交流,完成教学目标的一种方法,它是一种群体性的合作学习,讨论法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单向信息传递的束缚,能够形成立体式、全方位的信息传递。因此,对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学习有显著的效果。学生讨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创造精神,有利于促进学生灵活地运用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1 消除胆怯,剖析教材,大胆质疑。引导学生消除胆怯的心理因素,针对教材内容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言之有理,能够自圆其说。黑格尔曾经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应多多鼓励学生发表独创性的见解,要求学生不是被动地掌握现成的知识、结论,而是积极的参与到对知识的内容和形式的构建中。俗话说:“灯不拨不亮,理不争不透。”通过讨论,学生加深了对课文主题的认识和理解。

2.2 讨论主题,理解题旨。就是引导学生围绕文章的主题讨论,理解讨论的题意。在一堂课中哪个地方应当组织讨论,讨论什么问题,至关重要。把握好讨论的主题,既决定着讨论的方向,又关系到讨论的价值,可以说是讨论组织艺术之魂。例如教学课文《刘姥姥游赏大观园》,为了突破小说的主题:我设计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讨论,“三位姑娘的居室都很美,大观园也很漂亮,你认为三位姑娘生活在大观园幸福吗?”学生经过讨论后,认清了文章的主题,认为生活在日趋衰败的封建社会,无论表而多么的繁华,可从她们奢侈的生活来看都逃脱不了自己悲惨的命运,还有什么幸福可言呢?

2.3 筛选要点,恰当表达。信息的传送方式一般是从接受信息到输出信息,接受有一个筛选过程,输出有一个怎样表达的过程,如果说接受信息是听的过程,那么听后会说是一个输出的过程。有输入和输出才符合信息学的有关原理,针对别人发言的内容观点,或赞同,或反对,或需要补充等都要说一说,评一评。课堂语文教学现状是“学生认真地答,教师简单的评”。把这个说一说、评一评的机会还给学生,让学生先听一听,然后说一说、评一评,教师适当的补一补,结一结。这样做不仅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对学生听后会说的能力是一种有效的培养途径。

课堂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主动性学习能力的策略很多,这里只是择其要而举之,而且这三种策略也不是僵化不变的,而是可以灵活运用的,至于运用得是否得当,同样取决于教师是否引导得法,指导有方,富有个性和创意,就是常说的“施教之功,贵在引路,妙在开窍”。

上一篇:初中思想品德新教材教学初探 下一篇: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