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MOOC实践报告

时间:2022-10-06 11:57:10

北京大学MOOC实践报告

2013年的全国教育十大新闻,其中第8条是“北京大学首开网络公开课引发的在线交流热潮”。2013年被称为“中国的mooc元年”。北京大学也一直致力于将慕课方面的美好愿景落实到实践中。

北京大学的MOOC实践

2013年3月,北大党政联席会议批准启动“北大网络开放课程”建设项目,确立了5年内开设100门的目标。同时,这一年我们实现了与edX和Coursera的合作。5月,宣布与edX签约,拓展在线教育模式;9月,与Coursera签署协议,进一步寻求并尝试多样化的MOOC平台;9-10月间,11门课程正式上线,吸引了来自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超过8万人注册学习,其中北京大学在校生约1000人。学校首批慕课的结课情况:80000人参加选课,最后4000多人参加考试,1500多人获得证书,这也印证了目前慕课结课率较低的事实。

2014年1月23日,北京大学第二批MOOC上线。学校在春季学期开出了7门慕课,在2月24日开课之日已有超过20000人选课,对比2013年,2014年我们有三点新的尝试:第一点是身份认证证书。该证书与之前的普通证书有一定的区别,也印证了有学分压力或者有学分的要求,结课率就会提升很多。通过身份认证的课程其结课率与之前80000人中只有1500多人结课的差距还是很大的,结课率超过90%;第二点尝试是在中文课程的基础上提出英文版本;第三,在校内尝试大规模的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在2014年秋,有20位老师正在备课,有望开出20门左右的课程。为了支持校内的SPOC课程和教师培训,我们与Courser合作搭建了北京大学私有的平台。在此平台,北京大学教师和学生用自己的身份证号即可直接登录,不用注册。SPOC课程就是在该平台上操作。

北京大学积极投入MOOC建设

2013年1月24日,北京大学召开了学校寒假战略研讨会。大家知道2012年被称为慕课元年,因此,在此次战略研讨会上我们讨论的一个议题就是:国外的大学为什么要做慕课?我们分析其主要的原因可能有3点:为大学的生存与发展;为传播自己教育的影响力;为引领全球高等教育事业的走向。同时我们也提出了一个问题:北京大学为什么要做MOOC?

这个问题的答案体现在2013年3月北京大学《关于积极推进网络开放课程建设的意见》这份文件中。文件开宗明义指出:“为加快北京大学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促进北大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共享,更好地服务于学习型社会和人力资源强国建设,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步伐。”其中更重要的是提出了“共享北大”的计划,并将其作为学校重大发展战略。在这个文件里,我们成立了北京大学网络开发课领导小组、工作组,提出了具体的工作目标:年内开设我们的MOOC课程,5年开100门课程。经过一年半的实践以及在实践中不断的反思,现在我们认为北京大学建设MOOC是为了:

第一,提高北京大学的教学水平。我们相信利用MOOC相关教育技术能起到大范围提高校园教学水平的作用。经过实践和相关研究以及其他学校的反馈,我们知道开设MOOC能够非常明显地促进老师反思、改进现有课程内容,并能促使老师在校内的课程中尝试新的授课形式,例如SPOC、翻转课堂、混合式学习,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另外,通过这种形式能有效转变“以教学为中心”为“以学习为中心”,促进个性化的教学。

第二,辐射优质教育资源,体现社会责任与贡献。我们相信MOOC相关技术能让我们低成本地提供开放课程,同时也是校园教学活动的一部分。我们提供开放课程的主要模式是在正常开课的情况下来开放课程。之所以提到低成本,开放这些课程的成本应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课程建设(资源),其次是课程开设(工作量)。如果第一条成立,课程建设是为了校内教学质量的提高,那么课程建设这部分成本应计入开放的成本里。开放的成本就是老师的工作量。工作量根据时间的估计与一些研究的侧面证实,我们认为第一次开课老师的工作量差不多相当于在校内开有一门课,第二次开课的工作量可能减半,到第三次以后可能就是工作量的四分之一。从北京大学的课程选课情况来看,北京大学平均的选课人数是48人,而北京大学慕课的选课人数是以万计的。向社会来共享我们课程的成本,使我们能用四分之一课程的工作量将我们的听课人数扩大200倍。

第三,通过北京大学的实践,促进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我们相信MOOC的生命力,同时也意识到有许多理论与实践的问题需要去研究和解决,北京大学希望能带头实践和研究,在这方面体现我们的价值。目前的大学模式是工业化形成的规模化教学,工业化造就了现代大学。信息化和教育的结合点在最近的爆发就是MOOC。在信息化条件下,教与学的行为都具备与之前完全不同的特点,而且如大数据等的现代信息技术为研究提供了可能。

推进北京大学MOOC落地

北京大学拥有一批充满热情的优秀教师:两批开课的老师;三期参加培训的老师;正在备课的老师……当然,还有一批训练有素的支持服务人员,我们希望将慕课真正落地。对于慕课最朴素的解释就是,主讲教师负责的、通过互联网支持大规模人群参与的,以讲课视频、作业练习、论坛活动、通告邮件、测试考试等要素交织的教学过程。什么叫落地?如果这项工作能够持续健康发展,成为大学教育教学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就叫落地。有两个关键点:持续健康发展和有机组成部分。为了做到这件事情,我们就需要:把课程纳入正式课程,来保证教师的经历投入;要提供相应的培训、支持服务,使得老师有能力利用相关技术完成教学;要进行成本控制,尽量利用常规条件和服务;纳入正常教学评估,确保质量控制。同时,这是一个新生事物,需要把学校、教师、平台、其他各方面的知识产权进行界定。这5项内容是我们目前正在制订的北京大学慕课工作条例的重要内容,该条例的草案经过管理层、任课老师以及教学服务人员和相关领域专家的共同研讨,已经基本形成共识,有望近期推出。值得一提的是,为老师提供培训和支持服务,让老师有能力利用相关技术完成教学和对课程建设进行成本控制,利用常规条件和服务开展工作也是北京大学长期以来所坚持的。

开展MOOC相关教育技术培训

为什么要培训?是为了开慕课,但并不全是。因为培训并不是开设慕课的必经途径,我们的培训叫做“慕课相关教育技术培训”,它包括教学设计、视频课件制作、平台操作、教学方法等。今年年初,学校教务长高松教授向全校教师发出“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提高北大教学水平”的一封公开信,信中提到:过去一年的慕课实践表明,通过慕课课程建设,促进校园教学方式改革,进而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道路是值得尝试的。学校将进一步扩大实践的范围和层面,鼓励老师们积极参与,为老师们提供前期培训、技术支持、平台支持,以及对开设慕课的政策性支持。我们认为这是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未来的教师,会像现在使用PPT一样,学会如何利用慕课开展教学;未来的教师,会像现在发表了一篇好文章而骄傲一样,为有一门好慕课而感到自豪。并且,还提到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提高北京大学教学水平,这是一个比慕课更大的话题,比较突出的一个精神是学校鼓励老师开展多样化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实验和实践。我们希望通过培训能够吸引老师对现代信息技术的重视,有意识地把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到自己的教学中去,从而提高教学水平。

北京大学MOOC工作的思考

主要内容

首先通过5年,能够利用慕课相关教学培训培训大约500名老师。接受培训的500名老师中,大概有300人利用相关技术在校内开设SPOC和“翻转课堂”等教学活动,然后在这300门课程中挑选出100门较为成熟的课程作为慕课向全球开出。同时在这些工作中积极实践,对慕课开展基于实践的相关研究。利用技术手段和相关条件,帮助其他学校做慕课。例如,我们刚刚在edX上的3门课,其中“程序设计”课程就是吉林大学的老师开设的。

培训目标

学校希望能在5年里培训100个能够掌握慕课相关技术并能实际应用的老师,目的是提升北大老师在教学活动中运用先进网络信息技术的能力。对参加培训的老师的要求是要参加培训课程,尤其是要安排充分时间积极完成实践性任务。我们希望通过培训,老师能获得以下收获:掌握慕课平台的基本操作;了解视频课件基本模式,并能独立或在相关助教配合下制作自选模式的视频课件;能尝试在信息技术条件下改进已有的教学设计,掌握基本的教学设计方法。另外,希望老师们能够更加关注教育教学研究,特别是实践。通过培训希望能够创造一个老师互相学习的环境,建设一个线上交流的空间,开展线下交流的活动,同时也能建立起老师和全体服务人员的联系,能够针对老师在教育活动中的各种需求,提供培训技术服务。

培训安排

每期培训的跨度是6周,面向主讲老师开设的课程包括4次集中讲授,1次沙龙课和课下实践;面向助教包括:助教要旁听全部的教学课程,2次集中的专门针对助教的讲授以及其他的具体实践。培训的结业标准是:老师能在慕课平台上完成课程建设,完成慕课课程的导航开设,并且能够录制3段讲课视频,能够完成设计和测验题。

针对主讲老师的课程设计:第一讲,怎么开展慕课工作,一门慕课课程的基本组成。目标是希望能够使老师基本了解在线教育的思想。第二讲,慕课课程的教学设计和慕课课件的设计。目标是实现老师从传统教学到在线教学的转变,提高在线教学设计能力。第三讲,慕课教学视频的设计。目标是提升老师的媒体制作能力。第四讲,在慕课平台上实现习题、测验、考试,目标是提高老师的在线沟通能力。

慕课沙龙的内容是老师的作业展示以及邀请之前开设慕课的老师做经验介绍,“翻转课堂”经验介绍和老师的自由交流。目标是使老师初步接触在线授课,激发老师的开课热情。

针对助教的课程设计:首先是旁听所有的课程,目标是让助教全面了解。针对助教的专门第一讲是拍摄和制作,目标是使助教帮助老师完成媒体制作和实际操作。第二讲的目标是让助教具备帮助老师在平台上实现对课程内容实际操作的技能。

以上就是北京大学2013年至今在慕课方面的实践与思考,无论是作为经验或者是教训,希望能对大家今后的工作有所启迪。(作者系北京大学MOOC推进工作组、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副主任)

上一篇:规范管理?细化过程 努力提高技能鉴定工作质量 下一篇:B货翡翠价差10倍无收藏价值 久戴会发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