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件在心理辅导中的应用

时间:2022-10-06 11:39:06

信件在心理辅导中的应用

〔关键词〕信件;会谈;心理辅导

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小学生的学业负担越来越繁重。在重分数不重心理健康教育的大环境下,教师怎样才能在学科教学中既促进学生的学习,同时又有力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

在教育工作中,经常会遇到学生带着不良的学业情绪,不仅学习落后于一般同学,而且整个精神状态不佳,不是过分亢奋就是过分低落,严重影响成长。在这种状态下,如果教师因为其学习态度不好而经常批评他,或者家长因对其学习状况不满而焦虑,学生的整个人际关系系统就容易陷入恶化状态。这就需要心理工作者及时帮助学生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改变不良的认知,从而改善自己的行为,增强自信,改良人际关系。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各种心理状态会自然表露出来,教师可以在第一时间掌握学生心理健康的状况,及时采取预防和干预措施。如何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学科辅导中是我一直深深思考的问题。

通过写信与会谈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比一般意义上的心理辅导更有优势。通过对学生长期的观察和接触,教师对学生的性格、爱好、家庭状况、学习状况都有一定的了解,已经在互相信任的氛围中建立起了良好的师生关系。此时,教师再以中立、共情、真诚的态度接纳学生的情绪等问题,认真倾听学生的讲述而不作任何评判,在尊重和理解的氛围中,学生将更愿意述说自己的困扰。

一、案例介绍

案例一 :从妈妈的唠叨中提炼幸福

求助者:李某,男,15岁,初中生,独子。父亲是包工头,母亲是家庭妇女,文化程度均比较低。全家租住在离学校不远的一个普通的小区里。

每到上课(特别是英语课),李某就趴着睡觉,一天到晚没有精神,学习成绩一般。通过与他的交谈了解到,他认为自己最大的烦恼就是妈妈太烦,老是在他面前唠叨个没完,他不知道该怎么办,并且表现出了鄙视母亲的心理。

【思考】

1.要告诉李某,他的问题是很常见的。启发李某思考母亲唠叨的动机,知道母亲是爱他的,这是咨询的基础。

2.李某的母亲文化程度低,对子女的焦虑感和控制欲比较强。面对唠叨的家庭妇女式的母亲,李某很想摆脱她的束缚而达到心理意义上的独立。但是,如何摆脱却是他从来没有想明白的。

3.应拔高李某的男子汉情怀和形象,把母亲的位置相对放弱,让李某明白唠叨不代表强势,激发他的保护欲。李某身上潜伏的男子汉情怀应该得到关注并应作为本次心理辅导的切入点。

4.改变认知:启发李某思考妈妈的唠叨意味着什么,是轻视,还是深深的爱。要把妈妈看作一个身边的朋友,告诉李某如何对待朋友、如何与朋友相处。

5.认知改变行为,但是行为更重要。应引导李某进行新的自我对话,在改变自己行为的同时,重新评价获得的经验。通俗地讲,只有自己做好自己的事情才能改变我们的形象,才能改变他人对你的态度,改变自己的情绪和处境。李某的母亲是典型的家庭妇女,来自农村,几乎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她的传统思想观念是很难改变的。所以我把重点放在李某的认知改变上,使其思想结构更为开放、更为协调。通过改变自身的行为来改变母亲对他的态度,同时也更理解母亲的处境。

6.技能的重要性:不能忽视做事方式方法的重要性,学生们需要学习更多与人交往的技能,如表达的技能、听的技能、说话的技能、爱的技能、被爱的技能等。

综上所思,我写了一封信件,并且打印出来,配上图片,交给了李某,希望在他遇到困难时可以拿出来反复阅读。信件内容如下。

如何从妈妈的唠叨中提炼幸福

李某:

十五岁的你是最好的你,青春阳光。或许你很明白事理,你很想长大,你很想离开家庭,特别是离开妈妈的唠叨。请相信这是成长中一个非常重要和必然的阶段,你经历的也是其他男孩子所经历着的。

但是,你的妈妈是从一个长辈的角度来俯视一个小孩,爱的力量会让一个非常爱你的人关注你、担心你,甚至责骂你。这一切都是围绕你而起,请相信任何一句批评话语后面都有一颗真挚的爱心,而不是歧视和非难。我希望你在每次受批评之后想起的第一句话是:妈妈是爱我的!

人与人之间是互动的,你想改变妈妈的现状,其实很简单:你尝试改变自己的期待对象,把期待改变对方变成改变自己。请把你的困惑改成:为什么我让妈妈这么唠叨?请你在适当的时候站在你的身体外面,和妈妈一起看看你的行为。我想这是你走向独立的第一步。

妈妈的确给了我们生命,但是这并不代表她能给予我们一切、决定我们一切。我们自己才是生活真正的缔造者,这个缔造者有自己的思维方式、自己的处事原则。此时,对于妈妈有些偏差的教育方式,我们可以选择忽略,而把重心放在自己的心理和行为上:从今天开始,改变而后成长,你的内心会因此而强大。从这个角度来看,有时妈妈的唠叨就像是一面镜子,会让你好好地打扮自己,变得更帅一点!

因为几次的会谈和一封信,李某的内心有了很大的触动,明白了只有改变自己的行为才能改变母亲对自己的态度。据他的父亲反馈,李某变得非常讲卫生,每天洗头,房间收拾得非常整洁。

案例二:你好,考试压力

求助者:女,小学四年级学生,长得乖巧可爱。来自义乌商人家庭,祖辈都是办厂经商,家庭条件优越,有一个弟弟。自述一到期末考试就紧张得要命,心砰砰跳,失眠。

【思考】

1.交谈中得知她有个弟弟,但是她不是太喜欢弟弟,主要是祖父母日常对弟弟很明显的偏爱举动让她感到了失落和不公,无形之中对她造成了压力。

2.她长得很美,教师可以引导她拓展美的外延和内涵。美丽不仅包括外表的赏心悦目,更包括压力下的镇定自若,从而既改变她的认知,又引导她关注自己美丽的优点。

综上所思,用同样的方式,我写了以下一封信。

你好,考试压力

亲爱的小思婕(化名):

你好!相对于分数而言,我更关心你的心理。你是一个爱美的小姑娘。美丽不仅仅是可爱的脸庞、飘动的长发、时髦的服饰,更是在压力下的镇定自如。在压力面前你若做了女王,你就是最美丽的!提几点建议给你。

对自己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比如对自己说:“思婕,你能行的,你肯定能考好!”“思婕,就算没有考好,也没有什么的,这是我自己的事情,终归与别人有何关系呢?”

活在当下。如果你即将参加一场考试,要学会把精力集中在试题上。最重要是,作好充分的准备,平时努力学习,好成绩自然会笑盈盈地走向你,你想拒绝都难!

想让自己变得更美丽动人,“身经百战”而不惊吗?那就跟考试压力打个招呼吧:“你好!谢谢你,给了我这么好的锻炼机会,我会好好把握,把你变成我成长的动力!”

经过辅导,思婕反馈考试不紧张了,因为她深刻地领会了学习最终是自己的事情,美丽也并非那么肤浅。

二、反思

信件语言比较文学化,同时可以被求助对象反复阅读,容易让对方的情绪受到感染。每次遇到类似的事件,再重新阅读,对其中的某一点会有更深的领悟。所以信件跟会谈比较起来,更有视觉的冲击力,不容易被遗忘。

写给学生的信件首先要找准切入点,这个切入点应该是问题的症结所在,并且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这个切入点出发拓展出去,写出新颖的亮点,才能吸引学生的目光,从而引发学生广泛而深入的思考。

信件不能太长,不能代替学生去思考,而是要启发学生主动去思考,点到为止,留给学生充分的自我反思的空间。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金华,321004)

上一篇:浅谈中学生的嫉妒心理 下一篇:元记忆监测错误修正对中学教育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