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中的人力资源开发战略

时间:2022-10-06 11:25:36

论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中的人力资源开发战略

[摘 要] 20世纪90年代以来,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各国经济显示出持续发展的好势头,加强这一区域的经济技术合作,互利互惠,共谋发展,成为次区域各国的共识。次区域人口众多,潜在人力资源十分丰富,若开发好就能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文章分析了次区域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性、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与主要问题及基本战略。

[关键词] 经济合作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战略

20世纪90年代以来,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各国经济显示出持续发展的好势头,加强这一区域的经济技术合作,互利互惠,共谋发展,成为次区域各国的共识。次区域人口众多,潜在人力资源十分丰富,若开发好就能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中国高度重视与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国际区域国家的人力资源开发合作,把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人力资源开发及培训作为国家东南亚外交和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大湄公河次区域人力资源开发需作好前期研究和基础性工作。如制定中国及云南省参与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人力资源开发及培训的国际合作规划,确定参与次区域人力资源开发及培训的目标、任务、具体实施方案和采取的措施。因此,本文针对我国当前西部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的现状,提出次区域人力资源开发的基本战略,为我国积极参与次区域人力资源开发献计献策。

一、 大湄公河次区域的合作首先应从人力资源开发着手

人们曾简单地认为造成国家贫富的原因,全在于资金的丰富与否。随着实践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人力资源对于企业发展和国势强盛的重要性。原国家主席曾指出:“世间万物,人是最宝贵的。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实现科技进步,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关键都是人。新机遇、新挑战,新科技、新发展,对人力资源的开发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将人力资源的潜力转化为现实发展的优势,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创造有利于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环境,特别是要注重人力资源开发,加快人力资源能力的培育。”。新增长理论创始人罗默说“一些亚洲国家的增长主要得自于它们从工业经济国家中得到相关的技术知识,并将这些知识用于国内经济,以提高生产率”,可见吸收、利用和创造知识,重视人力资源开发之重要。

次区域各国资源丰富,但由于历史等原因对人力资源开发不够,以致经济落后,日本、新加坡等国资源贫乏,但重视教育培训,对人力资源开发得早,从而促进了经济腾飞。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需要加强对技术价值的认识,但是在重视科学技术的同时,如果忽略了人力资源和人才群体对科技知识的主导作用,就无异于南辕北辙。知识经济时代,是以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为基础,以创造性的人才资源为依托,以提高科技产业及智力为支柱的经济时代。信息产业是知识经济的基础,具有高附加值的高科技产业群是知识经济的核心,而具有高素质并能够熟练利用高科技手段处理信息的各类优秀人才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关键。任何地区或企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优秀的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如何为本地区或企业寻找合适的人才,留住人才,发展人才,为组织保持强劲的生命力和竞争力提供有力的人力支持成为人力资源部门面临的重要课题。今天,积极开发和利用人力资源,提高地区人力资源的整体水平,则是实现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在次区域经济合作中只有认识到人是财富中的第一位这一点,才会增强人才资源开发的自觉性。

二、次区域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次区域由于历史、经济、文化以及自然等诸多原因, 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其中柬埔寨、老挝和缅甸被联合国列入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列。

由上表可以得知:次区域面积、人口不一,国内生产总值是泰国高高在上,老挝和柬埔寨很低,其他地区基本上处于同一水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来说,泰国是中国云南的5倍多,中国云南是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的2倍左右。因此,从经济的发展来看,除泰国较为发达外,其他地区差别不大。经济发展的落后,带来人力资源开发也较为落后。以越南为例,越南作为发展中国家,近十年来,经济增长较快,但人才的行业分布不均,差异悬殊;总体学历偏低,人才质量不高;公务员队伍素质及专业知识结构急待提高。特别是经济外向型人才严重偏缺,随着与东南亚国家的贸易合作往来越来越频繁,极缺商务英语功底较好,熟悉东南亚国家法律,具有金融专业知识、市场分析洞察力及谈判能力的高级外贸人才,急需熟练掌握承揽业务、定制产品、办理进出口手续、分销作业等业务的外贸业务人才,还需要具有英语、东南亚小语种专业背景、具备国际贸易业务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掌握现代物六技术和旅游会展方面的专业人才也严重不足。新型农村实用人才也数量不足,缺乏具备育种繁育、种植技术、推广、植保、病虫害防治等专业知识的技术人才。特色优势农产品生产、加工产业人才也严重不足。造成次区域力资源开发管理落后的基本原因有以下几点:

1.思想观念落后

次区域各国经济的落后首先是思想观念的落后,特别是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市场经济观念、环境保护观念、可持续发展观念等。这些观念的落后,直接阻碍着人的素质的提高、体制的改革、资源的开发利用、市场经济的发展等。

2.教育科研体制改革滞后,缺乏战略思考和整体规划

次区域教育科研体制改革滞后,普遍存在着依赖国家的等、靠、要的思想。缺乏战略思考和整体规划,人力资本投资效益低,这是次区域发展缓慢的重要体制原因。

3.基础差、投入少

由于诸多的原因,次区域经济发展落后,教育投入少,人均教育经费投入低,物质基础差、教育设施落后;反过来,由于人力资源未得到有效开发,又造成经济的进一步落后,并形成恶性循环。

4.缺乏有效激励,人才外流严重

由于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现有人才没有得到科学的使用,积极性难以调动,潜能难以发挥,以致于人才外流的现象十分严重,流向了改革开放较快、待遇较好的地区。

5、 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慢

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有一个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问题,实际上是涉及到一个机制和体制的问题,也涉及到人力资源管理的问题。

三、大湄公河次区域人力资源开发的基本战略

针对次区域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及主要问题,本文认为要科学、有效地搞好次区域人力资源开发,必须采取以下基本战略:

1.转变观念,改善环境

俗话说:“ 观念更新, 万两黄金; 观念陈旧,很难有救。”从人力资源的角度来讲,转变观念,首先就是要从传统的人事管理观念转变为“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观念;从传统的只重视物质资源、自然资源的观念转变为“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人力资源开发管理把人作为一种资源加以全面开发,以提高其素质和能力,并且强调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全面发挥其才能和作用。

次区域各国要抓住在交通、电信、能源、环境、人力资源开发、旅游、农业、贸易和投资九大项目的经济合作中的机遇,改善投资环境和生存环境。搞好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科技教育,为人才创造一个和谐的生存环境,以吸引人才。

2.认真制定次区域人力资源开发与整合规划

次区域经济的合作和发展,政府要作好引导工作,最为关键的是要进行科学人才规划。要设立专门的专家课题研究小组,对区域人力资源状况进行全面调查研究和分析,提出今后一段时期内人才发展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紧紧围绕次区域经济合作的项目,编制次区域人力资源开发与整合规划,针对人力资源素质不高要重点抓好人力资源的素质提升,针对学历和结构不合理,要增强对人力资源的学历和经济外向型等人才的培养。

3.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加大教育和科研投入

次区域各国中央和地方财政要加大对本国教育的投入。各国要逐步提高对教育投入的比重,这是教育和科研的资金来源的主渠道;其次是国内、国外并重。国内要鼓励鼓励企业投资办教育、搞科研,鼓励民间以各种方法和途捐资兴教、投资办学。国外则要通过优惠政策,吸引外国政府、组织、企业家、开发人力资源,以争取无偿援助、捐赠、低息贷款等支援形式为主。筹集较充裕的资金全面启动次区域人力资源开发工程。中国云南省充分发挥教育和科技优势,面向次区域国家开展了多种形式的人力资源开发合作。云南许多高校都在招收周边国家的留学生。

4.从现有人力资源中开发人才

一般来说,人才的获取有两种方法:引进和开发。引进各国急需适用的人才可以节省开发的时间,满足人才不足的局面,但引进的人才有语言、组织文化等方面不适的因素。从长远来看,有目的、有意识地开发现有人才,往往更能适应各国的需要,也更容易留住人才。要开发现有人力资源,首先就应提高次区域整体国民的素质。其次应开展多种培训,提倡终身教育,养成接受终身教育的良好风气。第三应稳固现有人力资源队伍。只有实行与人力资源相对应的劳动报酬制度,建立高效的人力资源机制才能稳定现有人力资源队伍。第四应以正确的心态发现人才、挖掘人才。领导应以发展的眼光、正确的心态来选拔人才,同时还应有广阔的胸襟,容忍人才在工作中的过失,允许他们有改过的机会,这样才能发现真正的人才。

5.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大中型企业,以重大科研项目为载体,加快建立创新型人才培养基地

教育是人才资源开发战略的重要一环,更是保障优秀人才源源不断供给社会的一个战略措施。 大学的“大”,是大师之“大”,而非恢弘的大门和鳞次栉比的楼堂馆所。 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高校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中,担负着为社会提供创新人才的重任。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扩招、国家对创新型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如何培养出合格的创新型人才已经成为了摆在高校面前的重要命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大中型企业应通过重大科研项目培养具有具备全面的知识、较强的动手能力、活跃的思维的创新型素质人才。

6.努力提高卫生保健水平,改善和增强人力资源的生理素质

人力资源生理素质的提高,是人力资源基础开发的重要内容。它包括优生优育,改善食物和营养结构,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提高卫生保健水平等方面。首先要结合民族区域特点,组织专家科学鉴定生活习惯、食物结构、营食平衡、水源水质等方面,以兴利除弊;其次要大力加强卫生保健知识和优生优育知识的宣传、普及,提高人力资源的生理素质;再次要加大卫生保健项目的投入,建立健全医疗保险制度,尽快改善和提高次区域人民的卫生保健水平。

7.开展终身教育培训,提高人力资源的创新能力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呈爆炸状态,知识的老化和更新的速度在加快。终身教育已经成为世界发展的潮流。因此人力资源开发,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尤其企业和高校的积极性,大力发展成人教育,开展各种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包括发展远程培训,以满足人们终身学习的需要,通过不断“充电”,努力提高人力资源的创新能力。

8.加速次区域城市化进程,通过城镇集聚和辐射效应来开发人力资源

城市化是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和内容。城市化表现为物质资本和劳动要素的集聚过程,以及人力资本和信息的集聚与流通;伴随着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工业的转移,以及企业的城市入驻促进产业的集聚和城市的发展,其基本内容是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以及产业结构的升级。加快次区域各地区城市化的进程,有利于利用城市的集聚和辐射效应,加快次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形成更有利的人才集聚环境和人力资源开发的辐射效应。

综上所述,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尽管大湄公次区域经济合作项目众多,但只有抓住人力资源开发这个关键,坚持上述几大大战略,踏踏实实地搞好次区域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那么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几大战略目标就一定能顺利实现。

参考文献:

[1]周民良:西部开发历史进程的回顾与思考[J]. 经济工作者学习资料,2000,(19)

[2]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M]. 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

[3]中国参与湄公河次区域合作报告,

[4]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地位与挑战

[5]刘进才:论西部大开发中的人力资源开发战略

[6]阮汉卓 王爱敏译:越南的人力资源现状及开发[J].海外职业培训,2000. 8月

[7]李 婷:北部湾(广西)经济区人力资源开发与整合策略研究[J].大众科技,2008年第7期

[8]杨雪梅 张宗敏:现实与机遇――云南省人力资源现状与开发思路[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上一篇:我国计算机人才培养 值得尝试的一种改革 下一篇:企业薪酬管理质量研究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