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我一双梦的翅膀

时间:2022-10-06 11:15:06

给我一双梦的翅膀

摘 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是一件至关重要的事情。语文是极具个性、极易激发想象和创新思维的学科, 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方面有独特的作用。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来谈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新思维;想象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C 收稿日期:2016-01-08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董克用教授指出:“什么是21世纪人才标准呢?我认为只有那些拥有创新意识,具备能实现创新成果价值的人才是21世纪的人才。创新是这一标准的核心。”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不仅关系到教学质量,而且关系到21世纪人才的培养。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又是一门极富情感、极具个性、极易激发想象和创新思维的学科,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方面有独特的作用。

一、质疑解疑,体现创新

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地引导学生,提倡思维无“”,课堂教学要使学生学习知识,学会学习,归根到底是要掌握思维方式。掌握思维方式的第一步是要敢于并能够发现问题,然后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去分析、推理并提出自己的见解。笔者在讲《变色龙》这篇小说时,开始学生的质疑只是停留在文章字词的表面,而没有深入到文章的内容、结构中去。我让他们借助学习提示、课后练习、时代背景,反复研读课文,结合文章的情节线索,前前后后联系起来思考,终于使他们发现并提出了质量较高的问题,如:小说为什么以变色龙为题?警官奥楚蔑洛夫在处理“狗咬人”事件的过程中,态度变来变去,有没有始终不变的地方?小说结尾写道:“普洛诃尔喊一声那条狗的名字,带着它从木柴厂走了。那群人对着赫留金哈哈大笑。”那群人笑什么呢?为什么笑呢?而这些问题正是理解小说主题和主人公性格特征的关键。这时我对提出问题的学生进行了表扬和鼓励,并引导他们相互探讨,相互启发,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这一过程中教师只是从旁边适时点拨,最后由学生自己寻求正确的答案,我最终圆满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任务。在这篇小说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质疑―析疑―解疑”这一创新思维能力得到了提升。

二、发挥想象,大胆创新

爱因斯坦说过:“一切创造都是从创造性的想象中开始的。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知识的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激活学生的想象,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使他们拓展思维空间,培养创新思维,同样也有利于学生从中得到创造的体验和成功的喜悦。

第一,创设情境。例如,在教学《皇帝的新装》一文时,导入新课后,先不看课文,让学生展开想象:假如你是安徒生,你会怎样安排情节?假如你是那两个骗子,你会设计怎样的骗局?骗局又是怎样被揭穿的?然后再让学生看课文,对比课文情节。这样做一方面能让学生体会作者构思的巧妙;另一方面又促使学生充分发挥了想象力,从中得到创造性的体验。

第二,续写结尾。例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文中写道:“菲利普一家人在船上巧遇日夜盼望的于勒叔叔,却避之唯恐不及。”让学生发挥想象,续写结局:有一天破产的于勒找上门来,菲利普夫妇会怎样待他?或者是:于勒发了财,回来找到菲利普夫妇,要还钱给他们,他们又会怎样对待他呢?让学生在想象中进一步体会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课文主旨,培养创新思维。

三、逆向思考,获得创新

很多问题用普通的逻辑思维往往想不到解决方法。但如果试着换个角度来想一下,就会得到很多答案。这就是逆向思维,即从某个事物的反面或者从另一个角度来思考问题,这是获得创造性构想的一种思考方法,例如,《社戏》中“偷豆”一情节,怎样理解?“偷”本是可耻卑劣的行为,作者在此为什么要写小伙伴“偷豆”呢?引导学生换个角度去思考: “‘偷我家的,我家的要大得多。’阿发说。”原来这里是借偷豆来表现小伙伴们的淳朴无私、热情好客,表现童年的乐趣。还有结尾写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戏并不好看,豆也很普通,为什么文章结尾这样写呢?由逆向思考可知,这里作者其实要表达的是“我”所难忘的是农村特有的风光、自由的空气、人与人之间和谐亲密的关系以及人们朴实、善良的性格,也表达 了“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四、发散思维,全面创新

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最主要特点,是检测创造力水平的主要标志之一。发散思维是指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的途径去思考,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方式。发散思维表现为思维视野的广阔,思维呈现出多维发散状,如“一题多解”“一事多写”“一物多用”等方式。在语文教学中,启迪学生进行发散思维,是培养他们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教师如果善于抓住时机,引导学生从各个角度思考,大胆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根据不同的意见进行讨论,从被动地接受知识到主动地思考,获取知识,就能打破常规思维,使思维朝着独特的方向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抓住重点词,启迪发散思维

在课文中,有些词语或是点明了作者的写作意图,或是归纳了文章的中心思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抓住这些词语进行挖掘、研究,有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训练。例如学习朱自清的《背影》一文,可从“背影”一词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①为什么以“背影”为题,能否改为“浦口送别”? ②文章写的什么事?事情发生的背景是什么?③文章一共几次写到背影?重点写的是哪一次?作者想表达什么观点?在这些问题的引导下,学生的思维逐步展开,通过发散性训练,让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文章的中心。

2.抓住重点句,训练发散思维

抓住文章的重点句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突出文章的重点,突破难点,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从而更好把握全文。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讨论,学生的思维向多方面发散,开拓了新意。例如,在《孔乙己》教学中,学生自由诵读全文后,我要求大家找出反映下列内容的语句并揣摩其丰富含义:①孔乙己的特殊身份;②孔乙己的地位;③孔乙己的结局。由此让学生做发散思维训练,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讨论赏析,得出结论。通过这样的发散思维训练,引导学生更好地探究小说人物的性格特点,探究孔乙己悲剧的根源及思想意义。

3.抓住重点段,拓展思维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变换开头,变换结尾,改写故事,续写结尾, 进行种种拓展性训练,让答案呈现出各种可能性,具有创新色彩。例如,学习了《范进中举》后,我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进行多种拓展训练:续写《范进中举》,如《范进中举之后》《范进巧遇孔乙己》《我眼中的范进》,写《范进中举》读后感,写《范进中举》课本剧等。

总之,通过多种形式的训练,让学生能举一反三,培养创新意识。所以,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多方面、多方向、多层次地开展思维发散活动,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潘 文.培养学生作文想象力的四广策略[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5, (14).

[2]李 艳.语文教学应加强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5,(3):16.

上一篇:高职院校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研究 下一篇:关于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素质拓展训练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