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数学教学模式思考

时间:2022-10-06 10:35:20

经济数学教学模式思考

一、课堂教学沟通的重要性

沟通是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过程,也是人与人之间发生相互联系的最主要形式。课堂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一种特殊沟通。师生沟通的主要出发点是为了实现教学价值。教学价值包括“知识价值、能力价值、品格价值和方法价值”[1],它的实现过程则是一种学生主体以“内化”知识为基础,培养能力、养成品格和训练方法的过程。这意味着教师主体的施教内容要成为学生主体的“内化”内容,必须以师生沟通作为连接的桥梁。同时,也只有通过沟通,通过有效的信息反馈,教师才能了解和掌握学生“内化”教学内容的多寡和程度。因此,只有师生沟通的教学,才是真正遵循教育科学规律,采取科学教育方法的教学。

二、传统课堂教学沟通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灌输式教学忽视沟通

传统课堂教学只有教师向学生传递信息的单向型活动,存在着相当大的局限,其最大的弊病就是教师把传授知识作为工作的重心,充当着“传道、授业、解惑”的主导角色。这种课堂灌输式教学,常常忽略学生的个体性,不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水平,缺少带动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的推动力,忽略了学生的主动性。不少教师撇开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习惯于按教师预先设计的固有程序和框架进行课堂教学。这样一来,教师只注重了自己作为传递者的角色,而忽视了自己也常作为教学沟通的接收者来认真接收由学生传递出来的相关信息。

2.沟通方法简单

在传统的经济数学课堂教学中沟通的方法还都比较简单,与新世纪大学在教学的层次要求和学生的兴趣特点上不太相适应,难以达到充分实现教学价值的目的。

(1)形式上的沟通

这种沟通徒具沟通的形式,而无实质性的内容。例如,在课堂提问中,教师问一些并不能激发学生进一步思考的问题。有研究发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提问中有80%的问题只需要运用死记硬背的知识就能解决”。可见课堂教学中形式上的沟通已经是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了。这种形式上的沟通同时也存在于学生间的沟通中。有的教师为了表明课堂中有学生之间的沟通互动与合作交流而有意安排讨论,结果造成课堂教学师生沟通中的诸多“空壳”现象出现。

(2)造作式的沟通

数学课堂教学中造作式的沟通是一种人为包装的沟通,在这种沟通中增加了一份人为造作,少了一份真实自然。比如,有的教师为了创设师生沟通互动的氛围,不注意从学生数学认知的角度和数学知识教学的角度去思考沟通问题,而是用与数学关联不大的文学艺术的方式、方法来造作课堂的沟通。

(3)垄断式的沟通

垄断式沟通其特征是沟通为少数人所独享。在数学学习中学生之间是存在着差异的。由于这些学习差异的存在和某些教师对学生简单的认识观,使得课堂教学沟通呈现出垄断性。例如,不少教师都愿意更多地同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进行沟通,而很少和成绩较差、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沟通。又如,教师期望通过沟通得出公式、定理、正确计算、准确判断的言语均由学生中的优势群体(所谓“优生”群体)垄断;而学生中的弱势群体(所谓“差生”群体)则垄断了教师的消极言语,教师所要找的错误回答或错误判断的言语往往由这些弱势群体给出。

三、树立正确的沟通理念

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师生沟通,既是教学方法问题,也是教学理念问题。我们提倡师生沟通,就是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响应,学生与老师之间要有对话和交流,绝对不要教师一个人从头讲到尾;实现师生沟通,需要尊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教师不再是特权式的人物,而是与学生平起平坐的一员;教学过程便是“师”与“生”彼此敞开心扉、相互理解、相互接纳的对话过程。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师生形成了一个“学习共同体”,他们都作为平等的一员在参与学习过程,进行心灵的沟通与精神的交融。成功的教育取决于多种因素,但良好的师生沟通是进行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的保证。一堂完整的课、成功的课,取决于师生双方是否获得了真正的沟通。师生之间只有获得了心理上的真正沟通,才能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形成开放的课堂,使数学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四、创新经济数学课堂教学沟通方法

1.感情沟通

作为经济数学教学的教师在讲解、提问、板书时,应该时时注意到沟通首先是一种情感、情绪的沟通。要较好地实现情感沟通,需要经济数学教师创设宽松的课堂气氛,师生关系融洽,学生对老师的喜爱,可以激发学生对老师所教学科的喜爱,“亲其师,信其道”,学生的思维就容易被激活,课堂教学效果就好。所以,数学教师应通过经济数学难点、重点、疑点问题,启迪同学们的心智,和同学们共同思考。只有当同学们的课堂热情被唤起,师生之间才会形成良性沟通,课堂教学效果才会呈现。教学实践证明,经济数学课堂上的教学沟通不是一般的信息传递。教学双方不仅交流知识信息,而且还伴随着思想、情感等主观因素的交流,这样就使教学沟通的互动幅度比较大,频率也比较高,涉及的沟通面就比较广泛,并且主体性较强。从而使教学沟通过程具有明显的交叉渗透的组合效应,信息的传递更显得生动,因而更具有感染力。例如,不少教师在上课之前非常注意与学生进行课前几分钟的互动,建立和谐、安全、活跃的心理气氛,为课堂上的教学沟通奠定基础。与此同时,要较好地实现情感、思想等主观因素的交流,还需要教师随时捕捉学生的听课状态,创造和掌控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形成师生沟通的“教学场”。

2.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沟通

从教学沟通的角度考虑,一堂课不是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课堂不应是教师个人的知识专制天下,学生也是其中的重要角色,他们也不应是“一个空桶”或“一张白纸”,任教师去“填”去“画”。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既是知识的载体,也是认知过程中的主体。在经济数学课堂教学中,从相连续的沟通过程的角度考虑,由学生方面传递出来的所有信息都可视为对教师传递给学生的各种相关经济数学知识信息的反馈,教师通过时刻关注来自学生方面反馈过来的这些信息,可以掌握课堂教学沟通的现状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差距。例如,教师通过学生的眼神可观察其注意力是否集中,是否听懂,根据反馈结果,教师发现讲得太快了,学生不容易接受就对教学计划和时间进行及时调整,或变换教学方法,或放慢教学节奏。又如,通过课堂作业或测验发现有的学生对以前学过的某些知识理解有误或掌握不牢固,就及时进行纠正或补缺补漏。通过教师主动、科学合理的调控,不断纠正教学中出现的偏离度及失误,进而协调一致地对经济数学课堂教学活动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获取最佳的教学效果。由此可见,经济数学教师的“导”离不开对学生传递出来的经济数学知识信息的接收。一般说来,经济数学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不仅体现在向学生传递各种相关经济数学科技知识信息,尤其重要的也是不易做到的是教师作为课堂教学沟通的接收者,能及时接收学生方面传递出来的口头或书面信息,并自觉和有意识地进行积极的调控,及时作出反馈,选择恰当的教法,调整好教学沟通的方向。按照教育信息论的观点,教学过程是一个信息传递的过程。在课堂上,教师要求学生要认真听课,实际上,在教学沟通中,当教师居于接收者的地位而学生作为传递者时,这句话同样适用于教师。为了适应各个学生个体和经济数学课程内容的实际需要,反馈要采用多种途径。反馈的途径主要的有E-mail、QQ、网络电话、手机短信等。

3.促进学生间的平行沟通

在经济数学课堂教学中,除了存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关系外,还存在着学生与学生间的平行沟通关系。一个教学班中有若干名学生,每一名学生由于生活背景、家庭环境不同,从而导致不同的学生表现出不同的个性差异。而每个学生都作为独立参与教学活动的个体,他们相互之间存在着非常大的沟通空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沟通更能扩大课堂沟通的参与面,体现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课堂教学这种组织形式的特殊效能,对于提高经济数学课堂教学效果十分有益。现代教育中的自学讨论模式、对话教学模式等正是从拓宽学生之间相互沟通空间入手的。经济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平等沟通是教学过程中主体关系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不仅以它特殊的形式和内容影响和制约着教学过程,而且具有师生间教学沟通所不能替代的特殊功能和作用:其一,学生之间的平行沟通具有平等性。这种平等不仅表现在心理上,即没有像师生之间由于地位、角色和年龄等方面的不同而产生的隔阂和障碍,而且表现在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处在同一个层面上。由于学生都是在自己已有知识结构的基础上进行新的学习,他们对同样的知识有自己的认知方式和独特信息,显然这对于知识的全方位认知是极有好处的。因而学生相互之间的沟通更容易进行,这样就可极大地提高学生参与沟通的积极性。其二,学生之间的平行沟通具有高频率性。课堂上学生与学生之间一、两分钟的“七嘴八舌”或细声小议,他们的沟通地位即传递者和接收者角色互换速度快。学生之间的这种合作与交流能形成高频率的沟通活动,因而可以有更多的机会揭示问题,并就该问题寻求同龄人之间对问题的解释。学生在学习中通过与同龄人之间的交流,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更使同学们在彼此沟通中开阔眼界、相互促进,一方面获得倾听他人的意见、反思自身局限的机会,另一方面又能通过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获得他人的认同和肯定,得到自我实现的喜悦,从而全面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其三,学生之间的平行沟通,在沟通的方向上呈现多元性,在沟通的内容方面又呈现多层次性。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之间相互启发和促进,而且也有利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启发和促进,从而让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都可以学有所得。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深入钻研教学艺术,拓展自己的知识面,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总结、改进教学方法,善于“将知识的科学形态和书面形态转化为知识的教育形态和生动鲜活的形态,使学生更容易理解、乐于接受、便于掌握”[2],让课堂教学生动有趣、充满活力。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教学活动是教与学双方围绕一定的教学目标,通过信息的传递、攫取、转化、输出,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系统工程,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互沟通的过程。这种沟通范围越广泛,内容越丰富,频率越高,课堂教学的综合效益就越高。“要使课堂教学真正实现师生主体的交互作用、实现师生之间知识和情感的正确交流,从而促进课堂教学效果的良性循环”[3],需要教师用自己的热情和忠诚去投入,用自己的责任和心血去作为。

上一篇:宏观及微观经济效益关联性 下一篇:农资市场专项综治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