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方法

时间:2022-10-06 10:26:34

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方法

[摘要] 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为学生创设宽松的探索环境和自主探索的空间;要研读教材,读懂教材,设置恰当的教学情境,放开学生的手脚,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关键词] 研读教材 设置情境 放开手脚

一、研读教材

叶圣陶曾经说过:“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要老师善于运用”。研读教材是教师融合数学教学基本思路并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先决条件。

研读教材的步骤:

1.要无遗漏地读出每页教材呈现的所有信息,即我们要回答书上有什么?

2.揣摩编者安排这些信息的意图,也就是我们要回答为什么要这样做?

3.要弄清楚知识内在的逻辑顺序和学生认知发展特点,思考教学设计,也就是我们该怎么做?

我在研读北师版一年级下册《生活中的数》是这样做的:

首先,我看书上有什么:按照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顺序观察(生活中的数)、(小兔子数铅笔)、(一个书柜、柜上有花盆、花伸出了11个枝芽、一个书桌、书桌右上角排着几本书、居中有个笔筒、左上角有一盏台灯、右下角有一本书,书的旁边有笔和橡皮、书桌下有把椅子,在另一张桌子上散落了一桌子的铅笔,有四个孩子正要数铅笔)、(一个问题:一共有多少铅笔?)、(说一说你是怎样数的?)(一个学生说:我是一枝一枝地数:1、2、3、4……)(另一个学生问:还有别的数法吗?)(一个学生说:我把十枝捆成一捆,一捆一捆地数:10、20、30……)、(一只小老虎:10个10是100),(圈一圈、数一数)、(横有10个孩子笑脸,有五排,第五排只有3个孩子的笑脸)(有33个排列不规则的圆点)。

接着,我是这样揣摩编排意图的:数数问题是孩子生活中常见的问题,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十分紧密;小兔子和小老虎是针对一年级小同学对卡通小动物的喜爱,调动孩子简单的学习积极性;桌子上杂乱无章的铅笔能激起小学生想要知道总数的欲望,即问题的情境设置;数数的方法有多种,一枝一枝地数和10个一捆一捆地数是孩子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方法;在孩子了解常用的方法的基础上,激发孩子的思考,还可以怎样数;10个为一捆,10个十是100渗透了十进制的原理,为后续详解和整十数加减法作铺垫;圈一圈,数一数是对数数方法策略的巩固练习。

最后,我想针对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应该这样做:《生活中的数》是第一学段第二学期《数与代数》的开端,是在学生学习了数的认识、体会数的意义以及2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为后续的估数和整十数的加减法做基础。设置这样一个情境,把几张桌子上事先随意放一些数目相同的小木棒,根据低年级学生具体形象思维较强以及好胜心理的特点把全班学生分成八组,以比赛的形式看哪一小组数得最快,然后让学生们说一说他们是怎样数的。通过这样一个情境让学生们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以及学习数学的愉悦,在掌握知识、方法的基础上形成互相帮助、团结合作的竞争意识。

二、从孩子生活实际出发,创设问题情境

“从孩子生活实际出发,创设问题情境”是教师融合数学教学基本思路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基本手段。“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范式。创设问题情境,不仅要考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更要着眼于提出的数学问题,要与孩子的生活实际和后续知识点相联系,这样才能真正发挥问题情境为数学建模服务的作用。因此,情境的创设既要促进学生的主动探究,又要利于学生的自主建构。

我在教学北师版第九册《找最小公倍数》一课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解决故事中的实际问题,引出数学概念。在美丽的湖边,住着一老一少两位渔夫。有一年,他们都从6月1日开始打鱼,并且每人都给自己订了一个规矩:老渔夫说:“我连续打3天鱼休息一天。”年轻的渔夫说:“我连续打5天鱼休息一天”。有一位城里的朋友,想趁他们共同休息的日子去看望两位渔夫。那么在这一月里,他可以选哪些日子呢?你能帮他把这些日子选出来吗?通过解决故事中的问题,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了解了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含义,也体会到了找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基本思路。接着,让孩子观察两位渔夫的休息日和他们共同的休息,进而揭示出4和6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三、放开孩子的手脚,让孩子成为数学课堂的设计师

“放开孩子的手脚,让孩子成为数学课堂的设计师”是教师融合数学教学基本思路创造性使用教材的最高境界。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学习活动中,学生更愿意把自己看作是一个探索者、研究者。只要我们给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空间,他们将会“还”我们千百个奇迹。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学生对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给学生搭建起一个登高的台阶,然后再“放一放”,提供给孩子一个充分发挥、展现自我才华的空间,使他们敢于去创造教材,敢于去实践教材。教材是呆板的,学生是鲜活的,孩子丰富的想像力和创造力是我们不可估量的。

最近,我听了徐长青老师执教的《重复》一节课,感受颇深。课堂上学生思维之活跃,学生设计的课堂教学使聆听者赞不绝口。他的课堂,真正是放开孩子的手脚,让孩子成为数学课堂的设计师。

教学片断:抢椅子游戏

情景是两位同学抢两把椅子,随着游戏的深入展开,竞争开始了,又上来4位同学参与抢椅子。参与的人越多,竞争的越激烈,学生群情激动,师生决定用“剪刀、石头、布”决出胜利者一人与先前两位同学抢椅子。游戏开始了,同学们都参与其中,呐喊声、助威声此起彼伏。此时,问题也应运而生了“‘参加抢椅子’的3人,参加‘剪子、石头、布’的4人,4+3应该是7人,数一数一共是几人?1、2、3、4、5、6,只有6人,4+3现在等于6了,怎么回事?”学生开始了反思、求证、讨论、争执……随后徐老师拿出了两个呼啦圈,一个圈里站参与抢椅子的同学,另一个圈里站参与“石头、剪子、布”的同学。怎么站呢?全班同学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思考与活动,徐老师表情平静地期待着……终于,两个环交叉了,全班同学与与会者报以热烈的掌声。此时,徐老师让同学们按站的位置,把呼啦圈慢慢地贴近黑板,轻轻地把两个圈完整地描下来,一个交叉的集合图赫然呈现在同学们眼前……“原来有一个人既参加了‘抢椅子’的游戏,又参加了‘石头、剪子、布’的活动,我们在算人数时,就要减去一个他参加的角色……”4+3-1=6,得到了合理的解释。整堂课,包括板书,在徐老师的引导、组织下被学生演绎得那么热烈、活泼、完美,如此深奥的知识被学生们理解得如此轻松、深刻,原本静静的课堂呈现出学生层出不穷的奇思妙想,孩子们开心的笑充满整个课堂,闪动着智慧的火花。听后,我不禁叹到,放开孩子的手脚,让孩子成为课堂的设计师,课堂如此热烈、激情。我在想,教材的最大作用是为师生指明了教与学的方向,教师不应该只做教材忠实的实施者,而应根据需要,对教材进行重新开发和创造。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的首要任务应该是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为学生创设宽松的探索环境和自主探索的空间,要相信学生能够成功而大胆的放手,让他们各显神通。同时,也充分体现了课标中所要求的: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

上一篇:提高实习指导教师实验管理的几点看法 下一篇:浅析新形势下公务员培训教师的角色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