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时间:2022-10-06 09:56:37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摘 要:当前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普遍存在着课程设置不合理、重理论、轻实践及与市场严重脱节等诸多问题。本文在对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现状梳理的基础上,从教育结合市场、重视实践、发挥素质讲座的作用、鼓励参加各级竞赛等角度提出了创新的教学模式,以期为当前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关键词:艺术设计;教学模式;市场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5-0245-01

一、当前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现状

(一)办学思路模糊、课程设置不合理

当前我国艺术设计专业理论性的课程占大多数,缺乏专业的技能性课程,很多课程的设置与专业并无多大关系。而需要开设的与专业相关的课程却很多都没有开设。存在着课程设置不合理的现象。

(二)过分注重理论教学、轻视实践环节

目前,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存在着理论教学和实践性教学分离,对实践教学重视明显不够的现象。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脱节,各课程之间、排课顺序、授课教师之间缺少因果连带关系。尤其是对于需动手实践的课程环节,学生的实际操作及项目的可行性部分都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三)教育模式与市场严重脱节

当前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突显,根据笔者调查了解到,有很多毕业生认为在学校学到的很多东西到工作中用不上,而工作中需要的很多专业知识在学校中却没有学到。因此学校教育应加大社会实践及与市场接轨的教学内容。艺术设计教育如果不能真正与市场结合,不能使设计为社会和生活服务,就完全失去了设计的真正意义。

二、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模式改革与创新途径

鉴于目前艺术设计专业在教育模式上存在的问题,结合笔者所在高校设计教学的经验,对教育模式从以下几方面提出改革与创新:

(一)课程设置中增加与市场相衔接的内容

目前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存在的最大问题是缺乏科学的规划和市场的指导。传统教育模式下的大多数艺术院校和工科院校的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中缺乏与市场有关的设计教学内容。大多是学院里有什么专业的教师就开什么课,没有科学的评价标准和方法。鉴于设计与市场结合得如此紧密,设计教育应该引入市场研究的内容,如可适当开设:市场调查、市场营销、消费心理学、广告学等相关理论课程。使设计学生在设计作品时脑袋里装着市场的观念,设计出为市场服务的设计作品才能算有生命力的作品。

(二)授课环节中增加实地考察的内容

艺术设计课程中很多课程在理论授课之外,可以增加实地考察环节。这就是所谓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在课程中学到的理论知识太抽象,如果能够结合设计实地考察,则能够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得到吸收,同时掌握理论如何在实际中加以应用,因为设计的最终目的就是应用于实践,服务于社会的。如“家具设计”课程可带学生到家具厂参观,了解家具制作工艺,家具原材料的性能以及家具市场行情。又如“印刷工艺”课程,可带学生到印刷厂实地参观了解印刷的整个流程。“陶瓷工艺”课程,可参观陶瓷厂,了解陶瓷的生产工艺流程等。总之,每所艺术院校都有挂牌的实践基地,应该真正利用起来,为实践教学服务。

(三)充分发挥艺术设计素质讲座的拓展作用

设计的理论应与时俱进,在教学之外中应注重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开扩学生的视野。通过定期邀请业界、理论界专家来校讲座的方式,给学生的设计学习注入新的气息。另外,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学校可以请合作的优秀设计师到学校为学生的设计作品进行辅导,介绍实战经验和心得以及当前设计趋向,对学生的校内学习也起到引导作用。另一方面,学院教师也可定期到公司为企业员工提供免费技术、管理和培训。

(四)鼓励学生参加各级设计竞赛检验教学效果

每年全国各部委及各级各类设计协会、企业等都面向社会举办各级各类设计竞赛,教师可积极关注竞赛信息,鼓励和指导学生参赛。通过学生参加竞赛,可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一定程度上检验其设计水平。如果学生能获奖,将是很大的鼓舞,通过竞赛学生可以查找自己的经验与不足,在日后的设计学习中不断锻炼。多参赛,多锻炼才能使设计与市场和社会有更多的融合,更好的服务于社会。

三、结语

当代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在与市场接轨中暴露出很多问题,目前国内很多院校已针对艺术设计专业发展积极的探索市场化道路,设计专业只有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方面紧密结合市场发展需求,在校内打好理论基础的同时,积极重视实践动手能力,加强与设计公司的联系,多实习,增强实战经验,才能使培养出的毕业生更好的融入社会,走在市场前沿,引领社会发展。

基金项目:河北联合大学2011年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课题编号:Y1129-13)

参考文献:

[1]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新世纪出版社,1995.

上一篇:浅析意象油画形式语言特征 下一篇:浅谈音乐教育在青少年综合素质开发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