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文化推动下的票房奇迹

时间:2022-09-23 10:52:33

大众文化推动下的票房奇迹

摘 要:2012年,徐峥导演的电影《人再囧途之泰囧》创下了国产电影票房之最。这一奇迹震惊了电影界,也迅速成为大众津津乐道的话题。本论文主要从文化角度出发,结合影片内容分析其中蕴含的主要大众文化元素。此外,在对商品化、娱乐化、大众化、类型化等元素进行细致分析的同时也探讨了影片成功的原因。

关键词:《泰囧》;票房;大众文化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5-0140-02

如果说2012年电影界的票房黑马,毫无疑问是《人再囧途之泰囧》(以下简称《泰囧》)。这部由光线影业出品,徐峥导演的影片于2012年12月12日全国公映,上映首日即斩获3900万票房,创出国产喜剧片新纪录;上映3天,该片票房竟接近1.3亿。截至2013年1月26日,《泰囧》在全国票房已经累计达到12.57亿,观影人次已超过3900万,创下国内电影市场新高。这部据说投资成本仅3000多万的小制作,怎么会吸引数量如此庞大的观众涌入影院去观看呢?显然,《泰囧》票房奇迹现象已经超出了一部电影的范畴,形成了岁末年初的一个文化现象。对于《泰囧》票房火爆的原因,近期媒体多有报道和分析。这些分析多侧重于影片本身,如剧本、演员、档期等。以上这些因素对电影票房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也是易于观察的。但客观地讲,《泰囧》能获得如此高的票房,离不开大众文化的推动以及近年来内地文化消费市场的快速壮大。

大众文化是一个很常见的词语,但是对它的理解与界定却是极为复杂的。此处的大众文化主要是指兴起于当代都市的,以电子传媒为介质大批量生产的当代文化形态,是由消费意识形态来筹划、引导大众的,采取时尚化运作方式的当代文化消费形态。①在这一意义上,大众文化是现代工业和市场经济充分发展后的产物。中国的大众文化约崛起于上世纪后半叶,伴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而成长。在经过了30年的发展后,大众文化迅速壮大为与来自官方的主流文化、来自学界的精英文化并驾齐驱、三足鼎立的社会主干性文化形态,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文化的传统格局。电影《泰囧》是大众文化成功运作的典范,体现了大众文化背后蕴藏的诸多元素。

一、商品化

随着文化产品的大量生产和大量销售,大众文化活动越来越像一种伴随商品买卖关系的消费行为。《泰囧》无论是在剧本创作还是演员、档期等的选择上都是从商品价值的角度来考虑的。首先,剧本创作上。《泰囧》延续了电影《人在囧途》的叙事模式,将囧事与亲情、友情以及人生观融为一体。徐朗的婚姻危机、事业危机,徐朗与高博的友情危机以及王宝宝对母亲的亲情都融汇在了泰国的囧途中。从影片内容看,三个人一路都是在经历囧事,但其实他们的内心都进行了一次洗礼,是一个为心灵寻找幸福、寻找平静的一个过程。这种温暖又不乏刺激的剧情是符合大众的审美观的。其次,演员配合上,影片的三大主演黄渤、徐峥、王宝强都是国内有一定票房号召力的演员。其中徐峥、王宝强在《人在囧途》中的合作已经很默契。而徐峥跟黄渤早在《疯狂的石头》中也有合作。三个演员都富有喜剧细胞,喜剧风格却各有千秋,因此三人组成的“囧神组合”成为2012年贺岁档中最受观众期待的喜剧阵容。对此,导演徐峥曾说过:“这是一次新的喜剧尝试,我们三人不同的风格放在一起就自然而然产生一种喜剧效果。”再次,档期的选择上。每年的12月都是贺岁电影争先上映的时间,《泰囧》在发行档期上真正做到了出奇制胜。影片原定于2012年12月21日上映,这样就与《血滴子》、《十二生肖》和《大上海》等影片处于同一档期,票房竞争很大。所以,片方宣布提档至12月12日,这时《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已经放映三周,《一九四二》和《王的盛宴》也已经放映两周,都走过了最强势的阶段,而又没有其他影片接档,形成一个巨大的市场空档。《泰囧》这招见缝插针,为其带来一周独霸影院的时光。同时,2012年贺岁档缺乏喜剧,同档期上映的影片过于沉闷,该片恰好填补了这个空白。最后一个值得注意的原因是末日情结:2012年12月23日是玛雅预言中的世界末日,而《泰囧》选择在了2012年12月12日上映。不少商家都将末日作为促销的噱头,甚至打出了“再不消费就死了”等口号,不少购物网站都因为大众高涨的购物热情赚的盆满钵满。对于普通大众来说,与其坐在家里等待末日的降临,不如到电影院里去娱乐一下。影片《泰囧》从制作到宣传再到上映都严格按照商品的生产与消费程序进行,其最终目的是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

二、娱乐化

大众文化产品无论其结局是悲是喜,总是追求愉悦效果,使公众的消费、休闲或娱乐渴望获得轻松的满足。尹鸿认为:当代中国的大众文化,在功能上是一种游戏性的娱乐文化;在生产方式上是一种由文化工业生产的商品;在文本上是一种无深度的平面文化;在传播方式上是一种无等级的泛市民文化,“文化的政治功能、认知功能、教育功能甚至审美功能都受到了抑制,而强化和突出了它的感官刺激功能、游戏功能和娱乐功能”②也就是说,大众文化放弃了对政治、历史意义、生命本质等一系列的追求,仅仅呈现为一种令人兴奋眩晕的视听时空,在此意义上的影视作品只供人消费娱乐。据观影统计,《泰囧》每五分钟左右就会有一次笑声,观众是在轻松娱乐的环境下看完影片的。王宝宝一头金发并且手捧一盆仙人球的造型;徐朗与王宝宝在电梯里碰到一美女,正激动地讨论这位美女是不是人妖呢,美女接了个电话,讲起了中文“电梯里有俩2B”;王宝宝以做葱油饼的方式为高博做泰式按摩……这些都让观众狂笑不已。此外,一些网络上流行的语言也转换为经典台词,如“我他妈要个授权书比他妈西天取经还难”“2到无穷大”“你是从哪儿捞出来的一朵奇葩啊”等。这些都增加了影片的娱乐性,吸引更多的观众来观看。

大众文化的娱乐功能不断被放大的主要原因在于大众的生活压力逐步增大。现代人面临着来自学习、工作、家庭生活等多方面的沉重压力,心理长时间处于紧绷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大众需要找一个释放压力的空间。辛苦劳作的大众不愿意再多动脑筋去思考深刻的话题以及人生的意义,他们心里想的就是“只要快乐就行”。而影视作品特别是娱乐性强的影视作品,正好给大众一个反抗权威、释放紧张的机会和空间。大众在欣赏轻松娱乐影片的过程中心理得到了暂时的缓解。此外,影片中的徐朗和高博属于中产阶层,但是家庭不和谐,事业上遭遇瓶颈,生活压力很大,有很强的中年危机感;王宝宝则是靠做葱花饼为生的草根青年。他们的生活境遇同大多数人是相似的,不少观众从这些角色中看到了自己生活的影子,容易引起共鸣。总之,这部电影成功抓住了当下年轻群体的心态,用娱乐来释放大众心中的重压。

三、大众化

传统社会的审美只局限在少数贵族、士大夫或者精英阶层,属于个人行为或小群体行为。普通大众由于经济、社会等原因无法进入审美领域。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审美活动与日常生活的界线日益模糊乃至消失,审美不再是贵族或精英阶层的专利;尤其是现代影视传媒的普及,使得大众成为审美领域的主力军。在文化大众化的影响下,电影市场好像变成了一个开放的“超级市场”,观众有权力自由选择自己想看的东西。所以尽管《泰囧》被有些人批评为“三俗”电影,但还是有很大的消费群体。因为,在本质上大众文化是一种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存、享受、发展需要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的文化形态,是以“为人民服务”为价值目标的文化形态。人类精神文化的发展必须贴近大众生活、满足大众需要、尊重大众权利、反映大众理想和提升大众人格。

影片中徐朗与王宝宝在路上经历的件件囧事,以及影片结尾对爱情、友情、亲情的回归都迎合了当前压力沉重、价值迷茫的年代大众的心理需求。大众文化自始至终都体现着一种人文本质和人文精神,国人最看重的家庭伦理亲情,最能激起观众的情感共鸣。《泰囧》这部影片的以温情为最终的回归,为广大观众找到了精神出口。

四、类型化

类型化主要是指大众文化产品在外部形式和内在观念上按照某种相对固定套路形成的相似产品。对于电影艺术来说,类型化也是电影产业发展的必然之路。导演徐峥对《泰囧》的定位很明确,那就是喜剧电影。喜剧电影一直以来都以娱乐搞笑著称,但是真正的喜剧电影却不能只靠搞笑。《泰囧》能获得观众的如此青睐,跟其内在蕴含是分不开的。同样是喜剧电影,《泰囧》有别于前几年流行的那种低俗喜剧。影片依靠人物之间的关系及身份、观念错位等来营造戏剧冲突,而不是单纯地以夸张的形象与语言来引人发笑。但是在影片的制作上,还是采取了类型化电影的制作方法:“严格按照好莱坞喜剧类型片的叙事模式来铺设结构、编织桥段,第几分钟需要制造一个笑料,第几分钟需要安排一场高潮或低谷,几乎是掐着表计算出来的。”③类型化的制作方式是大众文化产品特有的制作方式,可以在极有限的成本下毫不费力的获取最大的市场价值。《泰囧》的票房成功再一次证明了类型化百试不爽的神奇魔力。

在大众文化的推动下,国内电影一步步走向了市场化,其中蕴含的大众文化元素也越来越明显。放在十年前甚至五年前,12亿以上票房的国产片根本不可能诞生,因为市场和观众群都不足以容纳如此高票房的影片。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产阶层的市民群体迅速扩大,文化消费需求也随之高涨。作为大众艺术的电影在大众文化浪潮的推动下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泰囧》的成功虽属偶然但也是必然。随着大众文化的进一步推动,国产电影将迎来一个全新的复苏时代。

基金项目:2011年山西大学商务学院项目《文化学视域下的影视艺术美研究》项目编号:XS2011006研究成果之一。

注释:

①陶东风.欲望与沉沦——大众文化批判[J].文艺争鸣,1993,(6).

②尹鸿.为人文精神守望——大众文化批评导论[J].天津社会科学,1996,(2).

③牛萌.徐峥:笑也要“按规矩办事”[J].Vista看天下,2013(4).

上一篇:浅谈当代语境下的观念创作以及我的创作 下一篇:浅析意象油画形式语言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