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十字会:那薄如蝉翼的公信力,经得起谁来拆?

时间:2022-10-06 09:46:31

这个夏天的中国慈善界似乎很热闹,一个叫郭美美的女孩在微博上的一系列炫富事件将中国红十字会推到了风口浪尖。在短短的几天时间里,郭美美这个名字连同她“红十字商会总经理”的身份不断地被人调侃、质疑与攻讦,而在事件的背后,人们更为关注的则是与此次丑闻有千丝万缕关联的中国红十字会,无意间引爆的炸弹,已让公众对慈善组织的公信力产生诸多质疑。

其实关于红十字协会的信任危机这一问题,郭美美事件并不是第一例当然也不会是最后一例。2008年5月,汶川地震灾后重建时期就曾爆出中国红十字会用1300万元购买1000顶帐篷的丑闻;2011年4月,上海市卢湾区红十字会一张数额为9859元的餐饮发票在微博上被曝光,立即引起了网友的围观和质疑;据最新一期《南都周刊》报道,红十字会旗下的红十字基金会,这家甚至一度被认为是相对检点很多的公益基金会,也存在不少起码值得商榷的运作问题――― 温暖中国项目的主任,另一重身份则是北京两家商业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其中迷雾重重。据说要实现的“三赢”局面还没什么谱,一群利益攸关方倒是已经在那里争相发迹了。“温暖中国”暖了谁?而在稍早前的其他媒体报道中,红基会还涉嫌假借公益之名搞房地产开发、建别墅。

从“天价餐”到“万元帐篷”再到如今的郭美美事件,围绕红十字会而引发的一系列丑闻时有发生,可以说人们对慈善界的质疑由来已久。郭美美事件只不过是个导火索,民怨直指的是慈善组织制度的不透明与监督机制的缺乏。在当今的中国社会,随着贫富差距的加大,在社会出现阶层鸿沟、垄断群体依靠特权实现欲望的环境下,底层群体的被剥夺感很容易被扩大和加剧,敏感的民众迅速结成了集体不信任,因此,越是不透明的制度和立场就容易成为引爆民怨的火药桶。

揭开红十字会的神秘面纱

郭美美事件之后,一直作为慈善业龙头老大的中国红十字会的身份也不可避免的受到质疑,人们不禁要问这个一直打着“慈善”大旗的组织其真实面目是什么。

据了解,中国红十字会是从事人道主义工作的社会救助团体,主要职责是备灾救灾、卫生救护、卫生关怀及人道救助,而筹资工作则主要通过短信募捐、网上募捐、邮局汇款、银行转账等多种途径开展。但多年来,因为善款流向及慈善机构本身行政支出不透明,不少人对捐款的信心不大。因此,一旦出现“天价餐”、“万元帐篷”以及“郭美美”等“突发丑闻”传出时人们更多的是投不信任票。

而在国家审计署的公告中赫然显示:“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为中央财政一级预算单位”。国家审计署负责监督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的财务,各地红十字会的财务也都由同一级的审计部门进行审计,对于境外捐赠的款物还要接受国际红十字组织的监督、审计。根据《中国红十字会法》,红十字会经费的来源和使用情况每年要向红十字会理事会报告,同时接受人民政府的检查监督。

可见红十字会虽然号称是非政府组织,但从其运作方式来看其实质仍是一个官僚机构。清华大学创新与社会责任研究中心主任邓国胜表示,红十字会的财务监督与普通基金会组织完全不同,但中国红十字会是一个人道援助机构,同时应该接受社会道德约束和民众监督。

慈善机构运作积弊,由来已久

为什么善款公开机制一直以来难以建立?广东省青基会有关负责人剖析了三方面的原因:首先,中国民间慈善事业层次还比较低,慈善组织缺乏人才,管理欠规范,而许多欧美发达国家慈善早已进入成熟阶段。“国际上通行的是政府购买NGO服务,但中国却正好相反,慈善组织公募之后,将善款交由政府统筹使用。”该负责人说,政府体系庞大,善款进入财政后,往往模糊了每笔钱的具体来源。因此民众所希望透明的“每一元钱到哪去了”存在现实障碍。

其次,在慈善立法上,国内目前也处于“真空”的状态,“国家仍无专门的法律明确要求善款流向必须公开”。

再次,尽管人们对善款流向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但强烈的行动意识仍很匮乏。公民缺乏“刨根问底”的精神,很多捐赠人放弃追问善款去向,对慈善机构构成的倒逼作用还比较小“此次事件是一个契机。”

有专家表示,我国目前对公益慈善机构的监督容易流于形式,比如对公益机构的年度检查报告,发挥的作用很有限,难以建立信心和引导公众捐款。而从国外经验来看,更多的是独立的第三方评估机构来发挥引导的作用。“但目前中国纯民间的评估机构还没出现,有的第三方评估机构多是些民政部门发起或以民政部门主导的,带有官方背景,其最大缺陷就是行政干预”,所以还是希望有独立的第三方评估机构能出现。

改革,势在必行

郭美美事件引发了红十字会的信任危机,其实不仅是中国红十字会,在中国以往的慈善募捐活动中,并没有形成信息公开制度。在过去20多年,中国公益慈善组织主要瞄准受益人的需求,对捐赠人的需求、动机、内心感受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捐赠人常常被忽略,知情权、监督权被剥夺。善款的使用情况,大部分捐赠人无从知晓。以至于法网新科状元李娜在谈及自己捐款落实情况时发感慨,“就是怕某些基金会……毕竟之前有过类似的事情发生。”

在7月8日举行的中国基金会30周年大会上,不少与会代表认为,中国公益慈善事业正面临来自社会的信任危机。基金会的透明度和公信力已成为影响整个基金会行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核心议题。南都公益基金会、基金会中心网理事长徐永光在会上更是振臂高呼,“透明公益不只是行业自律,更是行业自救!”

7月7日,中国红十字会向社会承诺,要做到“两公开两透明”,即捐赠款物公开,财务管理透明,招标采购公开,分配使用透明。7月8日,中国民政部公布《中国慈善事业发展指导纲要》,并公开征求意见。要建立完善慈善事业监管体系,推行慈善信息公开透明制度,建立健全慈善行业信息统计制度,完善慈善公益信息统计平台,及时慈善数据,定期慈善事业发展报告。这显然是官方对“郭美美”事件的集中回应。

评论

作为一个庞大的公益组织,有几件丑闻发生似乎也无可厚非。但此次的郭美美事件之所以引发这么大的轰动,红十字会只不过是个引子,事件背后其实暴露的是公众对于转型期间中国社会爆发的种种问题的恐惧与不信任,的确,从三聚氰胺到毒奶粉,从塑化剂到瘦肉精,网络时代信息的高速传播,让越来越多的问题浮出水面。而作为一个以公益和慈善为支柱的行业,人们不能接受的其实是“良心”与道德的缺失,如果连慈善都能造假,那么我们还有什么可以信任?

从阳光高考到网络问政,从政务公开到党委部门新闻发言人的设立,当信息公开透明已成为各行各业良性运转的剂时,公益机构则显得太为滞后,据最新研究报告显示,我国超七成基金会没有官方网站,开通官网而经常更新的不到一半。在一个全民参政议政的时代,公益机构改革任重而道远,郭美美事件是一个契机,慈善机构如能吸取这次教训,着手进行改革,加强立法与监督机制,以政务公开的形式多与公众沟通,从而促进慈善机制的良性运作,也算是因祸得福了。

上一篇:姚明退役:“明谢天下,姚瞰未来” 下一篇:《布衣》――还原一个真实的孙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