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女猎人

时间:2022-10-06 09:22:23

城市女猎人

她说话带有浓重的法国口音,穿男式夹克、男鞋和二手衣,还总是戴着一顶大圆帽。她去过印度、埃及、泰国和意大利,也来过中国北京。她喜欢欧洲电影,爱读《国家地理》,有收集精油的嗜好。她经常为穷人拍摄肖像,偶尔也为有钱人和名人拍,比如克莉丝汀・迪奥和达利。她将自己的人生与摄影融为一体,拍了10万张照片,却从未展示给任何人看。许多照片,甚至连她自己都不曾看过。

这个女人叫Vivian Maier,在芝加哥默默无闻做了40年保姆。她一声不吭地游走在街头,用手中的禄莱相机,拍下城市中一张张脆弱、高贵、沮丧、骄傲、纤弱、敦厚的面孔……

Vivian Maier(1926年2月1日-2009年4月21日)生于纽约,母亲是法国人,父亲来自奥地利,父母离异后,随母亲寄居在法国著名女摄影师Jeanne Bertrand的家中。1951年,年满25岁的Vivian 回到纽约,5年后她来到芝加哥,为生活在北岸地区的富人们照看孩子。Vivian 的拍摄时间跨越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摄影为她打开了通向另一个世界的大门,那些被搁置在遗忘角落的数十万张照片,只透露Vivian去世前的时代风云、城市表情和众生相。

2007年,29岁的地产经纪人兼芝加哥历史学会会长John Maloof ,在一个因拖欠债务而被迫清售所有家当的小型拍卖会上花400美元买下一个装满底片的储物箱,那是Vivian Maier拥有的唯一财产,包括10万张尚未冲洗的底片、3000张照片和数以千计的胶卷。当Maloof 开始浏览这些底片时,逐渐意识到它们的珍贵。2009年,Maloof 为Vivian建立了博客,并发表了其中一些照片。在接下来的几年中,Maloof 走访了Vivian曾经的雇主,收集到除照片之外Vivian的许多物品,包括她生前收集的报纸,记录她和拍摄对象谈话的录音带,以及记事本、相机、衣服等。Maloof的举动让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起这位名不见经传的保姆,她的作品也开始被美国本土媒体和欧洲媒体报道关注。2011年1月,John Maloof为Vivian Maier举办了名为《寻找 Vivian Maier:芝加哥街头摄影师》的摄影展,并计划在2012年公映记录长片《发现Vivian》。

1956年,只身来到芝加哥这座陌生城市的时候,Vivian Maier既没有亲人,也没有朋友。2009年,在她弥留之际,Vivian Maier依旧没有亲人,没有朋友。她一直孤独地生活着,没人爱,也未曾爱过别人。前美国脱口秀节目主持人Phil Donahue曾雇佣Vivian照顾他的4个孩子。有一次,Phil Donahue叫她“Maier太太”,而她却说,“请叫我小姐,我以此为荣”。

雇主们没人知道Vivian Maier闲暇时都做什么,她不聊自己的生活,也不请人来做客。天气好的时候,人们会看到Vivian Maier挂着禄莱相机在城市的街角漫游,拍摄只有自己感兴趣的街头瞬间。没人关心她拍了多少胶卷,在寥寥无几的信件中,Vivian不止一次谈及自己所坚持的生活,所热爱的摄影,“这就是我的生活,我的人生和摄影融为一体”。

在Vivian Maier现有的照片中,出现最多的是妇女和儿童。也许与自身的性别和职业有关,她对这两个群体极为敏感,观察得也尤为敏锐。赌场失意的金发女郎、街角沉思的修女、愁眉不展的少年、哭泣的儿童、飞扬的裙角、沉寂夜色身着白色礼服的模糊背影……这些貌似碎片的场景无不透露着20世纪女性独立、自主的精神气质。据当年Vivian Maier的雇主和曾看护过的孩子们回忆,Vivian性格刚强,对自己的隐私有强烈的保护意识,在艺术和政治方面也很有主见,她的眼神中总是闪烁着一份难以遮掩的倔强,是个不折不扣的“社会主义者和女权主义者”。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物质追求空前繁荣,经济繁华背后的社会氛围却令人窒息,温情与自由情怀是其中隐蔽的伏线。Vivian Maier的影像成为一面千棱镜,让美国在其中重新审视半个世纪前的自己。她巧妙地从街头构架着整座城市,“冷峻而善意地捕捉着芝加哥人的一个个心事瞬间,将他们以一种庄严、哀伤而幽默的方式定格。她留存了一个已经消逝的城市,以及这个城市从未被意识到的迷人片段。”

上一篇:芥藏大师 第3期 下一篇:动画电影,火车意象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