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问题学生”的转化

时间:2022-10-06 07:14:19

也谈“问题学生”的转化

摘要:时下,中考和高考实行的仍然是“学而优则录”的原则。很多火线教师都有这样一种观点:优生的培养容易,问题学生的帮扶困难;培养优生易出成效,帮扶问题学生难出成绩。于是大多数老师把精力用在对优生的“拔尖”上,对问题学生则采取任其发展或淡然漠之的态度,有的老师甚至忽视了他们的存在。其实,优生固然人人喜爱,问题学生同样让人觉得可爱。教育的对象是整个群体,只有精英教育的模式不可能营造和谐的教育环境。问题学生的存在是客观事实的,值得我们大家关注,尤其是得到老师们的帮助。那么,问题学生的转化抓手在哪里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关键词:问题学生;教学转化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7-0-01

一、克惰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听到老师这样教育问题学生:“你并不是一个愚笨的孩子,其实,你是很聪明的,如果把你的精力都用在学习上,你的成绩会有大幅度的提升。”是的,我们必须承认:很多所谓问题学生,往往是很机灵的,只是他们不愿在学习上下苦工夫。针对这一类的学生,我们要设法探求他们不愿学习的真正原因,主动和家长、学生沟通,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对那些懒惰成性的学生要恩威并施,从座位的设置到学习任务的安排都要落到具体的点上。在教学中,我们也常常遇到这样一类学生:他们底子较薄,老师安排的任务,他们往往采取消极的态度,只做一点甚至一点也不做。久而久之,他们就是老师眼中懒学生,针对这类学生,我们首要的是恢复他们的自信,即便他们取得一点小小的成绩,老师也要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

二、送糖

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小庄小学任校长的时候,曾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情:有一个班上十分顽皮的孩子,经常犯事。这一天,他又打碎了学校的一堵玻璃,班主任老师严厉的批评了他,可他很不服气。陶行之知道了这件事,在学校的大门又碰巧遇到了这位学生,陶校长让他下午第一节课后到校长办公室去一下。这位学生下午第一节课后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来到陶校长的办公室,耷拉着脑袋等着校长的严厉训示。但陶行之先生微笑着从抽屉里拿出一颗糖,对他说:“这一颗糖是奖励你的,因为你很准时。”正在这位学生感到惊诧的时候,陶校长接着又拿出一颗糖,举在手中对他说:“这颗糖还是奖励你的,因为你很勇敢,听班主任讲,你主动的承认了错误。”这位学生早已泪流满面,本以为会受到批评,没想到校长还会奖励他两颗糖。后来这位学生痛改前非,成了一位品学兼优的学生。

这个故事启迪我们教育工作者:有时送给问题学生“苦”不如送给他们“甜”。学生从本质上讲来说都是希望自己能做得最好,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与同学的佩服,在我们眼中的问题学生也同样如此。对于他们,适当的溢美之辞要“舍得”不要“惜得”。因为他们往往备受冷落,恰当的表扬往往会恢复他们获取成功的自信。

三、治跛

受学生心理状况的影响和一些错误学习观的误导,很多初中阶段的学生,往往是男生长于“数理化”,女生强于“语英历”。因为他们大多认为:男生的记忆力不如女生,女生的逻辑思维力不如男生。还有一些学生受小学教育条件的制约,也造成某一科学习跟不上。这类有“跛”病的学生,根治了他们的“跛”病,就会成为变成一个优秀的学生。要治“跛”病,首先要他们明白:即使是一匹千里马,患了腿疾,奔跑速度,也不可能跟上一匹普通马。其次是要给他们“上药”:找出“跛”疾的根源,是基础薄弱还是厌恶心理,是老师配置还是家庭影响,针对不同的“病灶”开出不同的“病方”,就回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激趣

“兴趣出勤奋,勤奋出天才”这是学习规律的真谛。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兴趣是构成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份,一个人对其所学的东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便会迸发出惊人的热情。而热情是一种魔力,它会创造奇迹。”教学实践也证明: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各种感官、大脑处于最活跃的状态,能够最佳的接收教学信息,能使学生自觉地集中注意力,全神贯注地投入学习活动,提高学习效果

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很多学生之所以沦为问题学生,其对学习不感兴趣是很大的一个因素,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厌学情绪。对于这部分学生,老师要找到他们的“兴趣点”,也就是他们最喜欢的东西,教师要因势利导,搭建“兴趣点”与教材知识的桥梁,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要有意识的激发他们的参与欲和探究欲,培养他们学习与思维的习惯,肯定他们的成绩与收获,让他们获得与之带来的成功的愉悦心理体验,从而逐步把他们引到学习的正轨上来。

五、反思

这里所说的反思不是针对学生而是针对教师。教育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即使是大教育家孔子“三千弟子”也只有“七十二贤人”。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在对待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尤其是对待后进生问题上,更应该值得反思。

我们知道,农民种庄稼的故事:一个农民得不到自己的丰收成果的时候,他不会埋怨自己的地不争气,也不会嫉恨老天的作怪,更不会抱怨禾苗的不努力,而是盯着自己田地里的庄稼,思考自己种植的过程中在哪个环节出了问题:播种,施肥,还是管理?如果我们老师都以农民的心态来反思我们的教学过程,相信那些孱弱的“庄稼”定会回报以丰收的成果。

反思教材的研究,反思课堂内容的取舍,反思教法的运用,反思教学活动的设置,反思学生不同的观点,都会给我们带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体验。

以上仅是个人一些不成熟的看法,其实,真正要把问题学生的转化做的到家,关键还是在于转化工作的持之以恒。

参考文献:

[1]李方.现代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陈洪庆.新时期班主任工作指南[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上一篇:在新课改下听课活动不容忽视 下一篇:将物理学史融入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的作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