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素材解读及运用

时间:2022-10-06 06:27:54

【主题解读】

“交流”是一个相互给予、获取的过程,“交流”是现代社会的高频词,“交流”无处不在。座谈、会谈、讨论、谈心、发言等是“交流”,切磋技艺、经验介绍、体育竞赛、人才流动、文化传播等也是“交流”。“交流”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通过语言,可以通过眼神,也可以通过书信、手机、QQ等,交流的最高境界应该是心与心之间的交流。那种茶壶里煮饺子一倒不出来的人,很难获得别人认可。会说话、会写字就会交流吗?不见得。交流讲究技巧,交流是一种能力。

在历年的高考作文题中,涉及“交流”的话题、材料比较多,例如,2012年湖北卷高考作文题就是以交流方式的变化为材料出题的,同年的安徽卷高考作文以安全提示语的变化为题,2011年湖南卷高考作文题以某明星出场时与观众交流的语言变化为题。2012年全国新课标卷、全国大纲卷、浙江卷,2011年北京卷、辽宁卷等很多高考作文题都以交流的话语为命题材料。2013年高考更应该关注“交流”,一方面,信息时代,交流日益重要,交流不畅,会使信息受限;另一方面,涉及“交流”的事件比较多,都可能用来出题,比如孔子学院事件、于丹被呛、莫言获奖用故事与世界交流、朝鲜瞒天过海发射卫星等。对于“交流”这一话题要积极准备,搜集相关素材,仔细思考。

【核心素材】

莫言瑞典领奖之行更是文化交流之旅

诺贝尔文学奖揭晓,莫言因“用虚幻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和现代融为一体”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12月5日至14日,莫言在瑞典领奖并出席相关活动。如果说获奖反映了国际社会对莫言作品的认可,那么领奖则是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一次跨文化交流的契机。

在近10天里,莫言的瑞典行程非常紧密,活动非常多。参加新闻会、在瑞典学院演讲、参加瑞典华人工商界欢迎宴会并进行了两轮作品签名、参加诺贝尔奖音乐会,还与瑞典学生一起看电影、与瑞典华侨华人一起包饺子吃饺子,还抽空去了斯德哥尔摩一所中学听了一堂中文课,莫言还向学生们展示了中国书法技艺。莫言对此行的所有发言都作了认真地准备,珍惜这次与世界交流的机会。

6日中午,莫言在瑞典学院出席新闻会,首次正式亮相瑞典。记者问莫言得奖后的“烦恼”、“喜悦”,莫言吟诗作答:“心如巨石,风吹不动。”他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我父亲有一句话说得特别好:莫言是农民的儿子。得奖之前是农民的儿子,得奖之后仍然是农民的儿子。”

8日凌晨,莫言身着胸前绣着“莫言”两字红色篆刻图案的深色中山装出场,在瑞典文学院面对200多名中外听众,做了题为《讲故事的人》的演讲。30分钟的演讲几乎全是在讲故事,先讲母亲的故事,再讲创作的故事,并全面回顾、解释了自己几部主要作品的创作和含义,最后再以三个小故事结尾。那一刻,全世界都在聆听莫言讲故事。

他说:“对一个作家来说,最好的说话方式是写作。我该说的话都写进了我的作品里。用嘴说出的话随风而散,用笔写出的话永不磨灭。”“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因为讲故事我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我获奖后发生了很多精彩的故事,这些故事,让我坚信真理和正义是存在的。今后的岁月里,我将继续讲我的故事。”

在长久热烈的掌声中,莫言结束了与自己创作有渊源的人与事的讲述。

12月10日是瑞典工业家诺贝尔的逝世纪念日,这天,在斯德哥尔摩音乐厅,莫言实现了“入乡随俗”的诺言,身着庄重的黑色燕尾服亮相,神情平静地领了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

【热评】

“故事大王”莫言带着他满肚子的故事,站在诺贝尔奖的讲台上,向全世界讲了一个关于“讲故事的人”的故事。莫言的故事根植于自己的生活,富有乡土气息,全世界为之倾倒。讲故事和听故事是一种双向交流活动,莫言的故事让世界对中国作家、中国文学有了一种全新的认识,让乡土气息浓郁的中国文学与西方文化握手言欢。莫言无疑是与世界交流最好的一位中国作家,这个演讲无疑是莫言与世界的一次深入交流。

作为诺奖得主,作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人物,他没有洋洋得意、忘乎所以。他对自己的作家身份有清醒的认识,他知道自己擅长什么,他也知道别人想了解什么,他智慧地选用了“讲故事”的方式与世界交流。因为,讲故事是一种国际语言,所有人都读(听)得懂。莫言不愧是一位交流的高手,瑞典之行也向外界展示了一个低调、谦逊、感恩、睿智、幽默、朴实而不失自信的忠厚长者风范。

【多维解读】

一、真诚乃交流的基础

莫言的演讲,讲自己,讲真话,没有大话套话,没有艰涩的学理,有的只是打捞记忆时所体现的真实与朴实。莫言的故事根植于自己的经历和记忆,莫言讲述的每一个细节都诚恳动人,而不是以高高在上的态度发表一些空话、大话。莫言真诚反省,勇于解剖,他讲自己的苦难、丑事、愧怍等,没有任何掩饰,没有一点虚情假意。真诚乃交流的钥匙,真诚为他赢得尊重。

二、多讲故事,少讲道理

没有人愿意听高谈阔论,没有人喜欢枯燥乏味的说教,没有人喜好夸夸其谈的大道理。我们要学习莫言的说话方式,他的演讲通篇都在讲故事,没有一句大道理,没有高深的文学理论,甚至于对自己主要作品的评价,也是用讲故事来完成的。但在这一连串的故事里,我们可以读到莫言对文学创作、人生境界的个性化思考。难怪很多人都喜欢这个简简单单、感动人心的演讲。不仅是小说家,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也适宜讲故事,用故事来启迪心灵。

三、发挥自身优势。做自己最擅长的事

“讲故事”是小说家的强项,“讲故事的人”是小说家的基本原型,莫言就是一位非常伟大的讲故事的人,这也是他获得诺奖的原因。在发表获奖演讲时,莫言面对全世界聚焦时还是在讲故事,讲了母亲的故事,讲了丑孩子的故事,讲了人欺负人的故事,也讲了人帮助人的故事。因为作品是读者最关心的,也是自己最熟悉的,聪明的莫言以近一半的篇幅介绍了自己的作品,回答了对于他的各种问题和质疑。正如莫言所说,离开了自己的作品,他不知道从何说起。每个人都要找到自己的强项,发挥自己的强项,做自己最擅长的事。

四、放下身份,主动交流,赢得尊重

莫言的瑞典之行很成功,主动与方方面面的代表亲密接触、真情互动,实现了加强交流,增进了解的目的。这一切得益于他的低调、坦诚、主动、幽默,莫言获奖后,表现得很淡然,依然很谦逊,他只是说自己是一个讲故事的人,他的演说也没有用华丽的辞藻和所谓高深的哲理来炫耀自己的才华。相比有些人大富大贵之后,忘乎所以,忘记了根本,莫言的淡然令人敬佩。莫言没有失去农民的淳朴,在他身上散发着的人格魅力,征服了世界。

五、唯有创新方能登上世界领奖台

莫言因其“用虚幻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和现代融为一体”而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凭借“自己的故事”而名扬天下。莫言并非中国最好的作家,却是最具开拓精神的作家。莫言获奖的原因在于他创作中的艺术创新,他的语言不循旧规不落俗套,这让他在当代作家中脱颖而出。各行各业都是如此,自主创新才能拥有属于自己的领地。

【素材拓展】

孔子学院:架起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

孔子学院是中国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在世界各地设立的推广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与国学的教育和文化交流机构。2004年11月21日,全球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韩国首都首尔挂牌。截至2012年,已建立400所孔子学院、500多家孔子课堂,注册学员65万人,为各国人民开启了认识中华文化和当代中国的窗口,对沟通人民与人民之间的情感与友谊、促进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互鉴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孔子学院的发展也遇到过阻扰。关于孔子学院“文化渗透”的质疑不断,2012年5月17日,美国国务院就行政指令,要求在美国持有1-1签证的孔子学院中国教师必须于6月30日离境。公告规定显然是对孔子学院的发难,美国各地孔子学院均表示“令人吃惊”、“很不寻常”,并开始讨论如何应对。经过中关有识之士的共同努力,事件得以解决,25日,美方再次公告,称不再对正规大学内设置的孔子学院作认证要求;不再硬性要求持有不当签证类别的中方教师限期离开美国。

【点评】

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加强国与国、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对话,增进彼此了解和友谊已成为当今世界的时代潮流。建立孔子学院,为外国人了解中华文化提供了有效途径,满足了世界各国人民学习中文的愿望,对于增进各国人民同中国的相互了解和友谊,深化同中国的文化交流,增进彼此间的心灵沟通,都是必要的。本着“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宗旨,孔子学院本身要发挥好综合文化交流平台的作用,增强吸引力感召力,厚植中外友好的民意基础。拓展办学空间,丰富教学内容,改进交流方式,更加适应外国人的需要。

喊鱼:人与自然的交流

20多年前,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还是一个交通闭塞的世外桃源。人们要想到达那里,只有骑马。甘孜巴塘境内的撒普湖是一块人迹罕至的净土,草艳得发绿,茫茫古木环绕着一座高山湖泊,湖水清幽见底,透出一层清冽的蓝光。水中卵石光洁圆润,在粼粼波光中地摇荡着,变幻着,真如许多鲜活的生命在水下轻轻呼吸。雪山的倒影,在水中闪着银光。蒙蒙雾风中,有几位放牧的藏民站在湖边,将两手做成喇叭形,对着湖水“哦伙伙――哦伙伙――”地呼叫着。雪山冰峰犹如巨大的回音壁,让这声音在回旋中不断地扩大,以一种神的力量震撼着无边的高原。藏民热情地告诉我们,他们这是在喊鱼。当地藏民视鱼为神,因此不食鱼,藏区的鱼群使得到了一种极好的生存环境。雪域高原上的民族,感谢神赐给了自己生命,同时又用自己创造的食物来供奉神灵,于是这高山湖泊中的鱼群也就通了人的灵性,它们在人对于自然的感恩中自由地生活着。

奇妙的事情发生了:在藏民热情的呼唤声中,一队队鱼群从清澈的湖水中游来,在那些卵石上一会儿聚拢,一会儿散开,自由而轻盈地抒展着自己诱人的身体。这时,藏民们从身上的袋子里取出食物,一点一点撤向湖中。

一晃,20多年过去了。当人们再次来到这里的时候,却不见了当年“喊鱼”的藏民,不见了当年的神奇和安详。一条新辟的公路将无数都市的游人带到了这里,使这里变得喧哗、嘈杂,在导游诱人而煽情的“解说”下,一个个怀着兴奋、好奇,在湖边声嘶力竭地呼叫着,这声音是那样的刺耳,那些藏在湖水深处的鱼儿,任他们千呼万唤,却总是不肯出来了。

【点评】

20多年前的撒普湖多么诱人,鱼儿自由自在地生活着,被当作神来呵护,人和鱼和谐相处,所以人可以喊来鱼儿,人和鱼儿是能够交流的。可惜,这种人鱼交流的美好画卷再也见不到了,再没有鱼和人的亲密,人类对于自然的无限“开发”,会得到自然同样的“回报”。当今,人们已经意识到自然遭到破坏、环境恶化的危害,已经开始修复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要善待自然,多听听自然的倾诉,善待自然就是善待自己。

萧伯纳苦练交流本领

萧伯纳年轻的时候很害羞,不善于跟人交流。20岁那年,他初到大城市伦敦,胆子非常小,不好意思见人。一次,别人请他去作客,他在河堤上走来走去,磨蹭了20多分钟,才壮起胆子走到别人家门前。到了门前,他还是情绪慌乱,不敢去敲门。还有一次,朋友邀他去参加学术辩论会,他在会上万分紧张地站起来,结结巴巴、语无伦次地发言,结果受到别人的讥笑,有人甚至说他是傻瓜。

当他意识到自己不善与人交流这个严重的缺点后,便发愤练习演讲,决心把自己的缺点变成优点。他为自己制定了一个训练计划――以学溜冰的方法练习演讲。他联想到自己初学溜冰时也很恐惧,但后来终于在一次次狼狈不堪的摔倒中逐渐熟练掌握了要领。可见,不上溜冰场,就学不会溜冰。同样的道理,如果不当众练习,自己就不可能真正学会演讲。他下定决心,一定要抓住任何一个开口说话的机会,不怕出丑。因为只有这样,胆怯才会渐渐地远离自己,否则,自己永远是个胆小鬼。于是,他先是勇敢地报名加入伦敦的一个辩论学会,每星期都坚持当众演讲。刚开始,别人都把他当成一个“小丑”,取笑他,甚至轰他下台,但他始终坚持演讲完再下台。他一次又一次地向自己挑战,内心里总是一遍遍地高喊:“我不怕出丑!我不怕出丑!”

慢慢地,他变得胆大起来,演讲也流利多了。从不怕出丑中尝到了甜头,萧伯纳开始寻找更多的锻炼机会。此后,每逢有公众讨论的聚会,不管是在教堂、学校,还是在公园、码头、市场;不管是在挤满上千听众的大厅,还是在只有寥寥几人的地下室,他都踊跃参加。此外,他还全身心地投入到社会运动中,四处演讲。有人曾做过统计,在此后12年中,他的演讲次数达到了一千多次,几乎在全伦敦的每个地方都能看到他慷慨陈词的身影。经过长期的锻炼,他终于克服了自己的心理障碍,成为了一位最具自信和口才的大师级演讲者。

【点评】

年轻时的萧伯纳是一个害羞、胆怯的人,不善于跟人交流,为此,他苦恼过。然而,经过训练,经过努力,他却成了擅长演讲的大师,这种改变可以给我们很多启发:不要一开始就回避自己所害怕的事情,给自己一个挑战的机会;遇到害怕的事情,不妨勇敢地试一试,就会发现并没有先前想的那么可怕;只有付出努力才会成功,即使最终失败了,也会让你收获信心和勇气。

华裔女子因交流不畅

遭美国警察电击逮捕

临近圣诞及年关,忙碌了一年的人们开始忙碌采购礼品,送给亲人朋友,礼品又以苹果公司的iPhone等电子产品最为紧俏,许多在海外的华人选择在美国购买最新的苹果产品,带给国内的朋友。然而最近一位华人妇女在美国购买iPhone时却遭受了非人待遇,令人震惊。

44岁的李姓华人妇女日前在新罕布什尔纳舒厄(Nashua)一座购物中心购买iPhone时,因为语言不通,与苹果商店发生争执,随后被手持泰瑟枪的当地警察按倒在地并被逮捕。有旁观者拍下了这一事件,并将视频上传至网站。视频上可听见女子的惨叫与电击枪的声音。

李的12岁女儿称:“我母亲不知为何店员会叫警察,因为她听不懂他们在说什么。”李的家人说,她打算购买几部iPhone带给在中国的家人,但因为当天是周五,每人限制购买两部手机。

但李说她看到有其他的顾客购买了多部手机,她还拍下了视频。纳舒厄警方确认了苹果商店要求其离开的说法,店方甚至下达了禁止她进入的命令。而当李几天后再次前往苹果商店想要购买iPhone时,警察再次要求她离开。

“苹果商店的经理过来跟我母亲说了什么,但是她根本听不懂。”李的女儿说。随后李拒绝离开,警方以拒捕行为逮捕了她,并使用了泰瑟枪电击。

李的家人说她根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李的女儿说,“我妈很伤心,因为在一个陌生的国家,没有人帮助她,她根本听不懂英语。”据悉李将会在一月份被法院以非法入侵和拒捕两项罪名提讼。

【点评】

语言是交流的重要工具,语言不通给顾客和商家的交流带来困难,甚至会导致误解。发生这样不愉快的事件是双方都不愿意看到的,语言障碍带来了误会,李女士的遭遇令人同情。商家在与顾客交流时应更有耐心,不能简单粗暴。警察在处理这一事件上也有过错,应该多交流、多协调,而不是动用电击枪。

【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近日,一则《家庭聚餐儿孙全在玩手机,老人怒而摔盘离席回房》的新闻在网络上引发热议。“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我们坐在一起,你却在玩手机。”这一用来调侃人们成为“手机控”的段子,目前正成为越来越多人的真实写照。无论吃饭、坐车、排队,甚至走在路上,几乎随处可见埋头看手机的人。许多人善于在虚拟世界中侃侃而谈,却在现卖生活中很少与人交流;也有不少“微博控”选择在网络上实时更新自己的状态,却在面对家人和朋友时,患上了“失语症”,不愿多说一句话。美国著名的演讲理论家戴尔・卡耐基说过:“一个人的成功,约有15%取决于知识和技术,85%取决于人类工程一发表自己意见的能力和激发他人热忱的能力。”这里所说的“85%的能力”实际上就是语言的交流能力。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思路点拨:这是关乎“交流”的材料作文题,无论是家庭聚会儿孙玩手机,还是许多人沉湎于虚拟世界,都是当今人们忽视现实中人与人之间交流的表现。卡耐基的一段话则是从正面强调交流的重要性。我们的生活离不开“交流”,它既有浅层次的话语交流,也有深层次的心灵交流。文章只能写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不能去写人与自然、人与物的交流。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包括文字交流、话语交流、表情交流等,人与人之间更需要心灵的交流。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拥有的材料来立意、定体。可以从交流的作用、交流的方式、交流的过程等角度立意。

【佳作展示】

默默无语 张世巍

当世人偏向于用语言交流时,我却欣赏默默无语,因为我始终都相信,沉默的坚持是最有力的诉说。

在我看来,纯粹的语言交流是乏味的,缺乏灵魂的。纵使它为人们提供了无可替代的方便,可是五千年的流传已经使它满目疮痍。语言,似乎只成了一种交流的工具,丢失了它原有的信仰和灵魂。我不想再用语言来交流,因为,那样只会给人空洞无力的感觉。渐渐地,语言失去了表达美的功能。我想,不是所有语言都能表达美,就像不是所有的笑容都表达欢乐一样。也许,并不是所有的美都需要语言来表达,心灵的交流和眼神的交流更强于前者。

当然,交流有时不依靠语言,而以其他形式表达。比如,音乐。伯牙与钟子期本来素不相识,却因为高山流水结识、相知。春节晚会上的表演节目《千手观音》,一群聋哑姑娘用她们的肌体语言向我们传达了关,更传达了一种顽强的精神和坚定的信念。感动中国人物的德国人萨布利亚・坦贝肯是“盲文无国界”组织的创始人,在波恩大学求学期间,她发现藏文还没有盲文。没有盲文,意味着盲人将生活在一个封闭的环境里,无法交流,于是她借鉴各国的盲文,发明了藏盲文,她看不到世界,偏要为盲人开辟一个新天地,为盲人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盲文的出现,是盲人们渴望交流的最真实的表达。坦贝肯创造了一个不用语音诉说却让世界为之感动的奇迹。眼神的交流也是我所青睐的,千言万语化作一个眼神,不用只言片语,只从一个人的眼神中就能读出一些东西。

李商隐的“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一直被人们传诵,一些人认为这才是爱情的最高境界。诚然,心灵的共鸣产生了心灵的交流,于是进发了爱情的火花。没有心灵的交流,任何语言都改变不了不想爱的事实。就像徐志摩和张幼仪7年婚姻结束的原因,除了徐志摩是那个时代的新青年,提倡“自由恋爱”,身体力行之外,根本原因还是两人缺少心灵的交流。

对我来说,生活并不需要多少语言来修饰,一个眼神,一个手势,还有心灵共鸣的点缀就已经足够。当然,这也许是世人所不屑的,但是,也是世人最难做到的。

【点评】

本文具有两大亮点:

一是文题巧妙。根据材料提示,应该写交流,怎么拟题为“默默无语”呢?待读完文章,方才领悟此题拟得妙。原来作者欣赏的是另一种更深入的交流,肌体语言、盲文交流、眼神的交流、音乐的交流、心灵的交流。文题设置了悬念,提示了文章的主旨,题旨出人意料,却在情理之中,非常吸引人。

二是论据丰富。文章围绕交流这一话题选用了丰富的素材:伯牙与钟子期因《高山流水》成为知音,一群聋哑姑娘用肌体语言演绎《千手观音》,双目失明的萨布利亚・坦贝肯却给高原盲童带来了光明,徐志摩和张幼仪的7年婚姻因缺少交流而破裂。这些论据都能恰到好处地为中心思想服务。

上一篇:切割用料,一例成文 下一篇:语言表达题广告词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