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割用料,一例成文

时间:2022-10-25 10:01:39

切割用料,一例成文

文章材料翔实,引例丰富,既能显示作者之“富有”,又能夺读者之“眼球”,这固然是上乘之作。然而,身在考场,脑子里一时半刻未必能立即组织许多材料,这时候不妨转换思维,搞“单兵作战”,或就话题本身的材料,或另外精选一个材料,对其进行切割剖析,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反复运用材料,以形成“一例三议”的结构模式。

何永康曾经这样告诫我们:“文章不一定高明。谨以此强调如下几点:①应开门见山、简明扼要地亮出中心论点;②应分解出2-3个小论点;③应加强说理,少而精地用例;④应把一个例‘切割’开来服务于几个小论点;⑤应抓住关键词,巧妙地展开,将道理说透。”

【试题展示】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同学自暴自弃,老师与他谈心。

“水能流向天空吗?”老师问。

“水往低处流,这是自然规律,水怎么可能流向高处、流向天空呢?”学生回答。

“水不能流向天空,那天空的雨是怎么来的呢?天空的雨,就是地上流向天空的水。当然,水不能直接流向天空,但当水改变自己,改变自己的形态,成为一种气态,它就能袅袅地‘流’向天空。成为天上的雨水。”老师说。

学生默然。

读了这则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想和思考?请联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①立意自定;②角度自选;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实战演练】

(一)纵向切割例文

三引文题材料,三议莫言事例,由浅入深,一例而三用――

一切皆有可能

有人常常觉得自己是农家子弟,没有背景,成绩平平,不可能有大作为,于是庸碌无为地度日,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其实,任何人都没有理由把自己看定看死,丑小鸭说不定就能成为白天鹅,一切皆有可能。(针对思想现状,提出“快乐”的论题)

水能流向天空吗?答日:绝对不可能!可是,天上的彩云却正是地面流向天空的水,当水变成气体,它就能袅袅地“流”向天空。人生不也是这样吗,不要以为自己没有升腾之日,一切皆有可能。2012年10月11日17时,瑞典文学院常任秘书彼得・恩隆德在瑞典文学院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宣布,中国作家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瑞典文学院当天在一份新闻公报中说:“从史和社会的视角,莫言用现实和梦幻的融合在作品中创造了一个令人联想的感观世界。”一个小学辍学、靠帮人推磨换书看的放牛娃,能成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吗?在一般人看来这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但是,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正是50年前的那个放牛娃。(一用文题材料和莫言事件,直接证明论点:一切皆有可能)

辨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地存在,总是同诸多其他事物发生着联系,因而其发展就具有多种可能性。水为什么只能向低处流?这跟地球的引力有关,也跟水的形态有关,当水是液体的时候,它只能流向低处,可当它成为气体的时候,它就有了向上的可能。一个小学即辍学的放牛娃能不能成为文学大师。能不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跟他接受的基础教育有关,跟他所处的时代环境有关,也跟他日后的努力有关。当时生了根本的变化,他几十年如一日地在文学的园地里耕耘采摘,放牛娃成为诺奖获得者,这又有什么奇怪呢?(二用文题材料和莫言事例,运用哲学观点阐述为什么一切皆有可能)

好吧,既然一切都有可能,那我们就等天上掉馅饼吧!

不!一切都有可能,一切也都可能是泡影。恩格斯说:“所谓偶然的东西,是一种必然藏在里面的形式。”偶然进入蚌中的沙,若拒绝磨砺,不会成为温润胜玉的珍珠;偶然被蒸发的水,若惧怕颠簸,也不会成为自由飘荡的云;偶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若没有几十年在文学田地里的摸爬滚打,也绝不会成为诺奖的幸运得主。对于莫言而言,小学即辍学,固然是事实,然而靠帮人推磨换书看,这同样是事实,而后者正是他“偶然”获奖的“必然”之因。(三用文题材料和莫言事例,批评错误观点)

也许现在的你只是一株幼苗,但一切皆有可能的自信会助你长成参天大树;也许现在的你只是一朵无名的花儿,但一切皆有可能的付出会助你将来艳压群芳。朋友,一切皆有可能,我辈当努力。(抒情作结,照应开头,回扣论点)

点评:

文章采用纵式结构谋篇布局,提出论点之后,沿着“事实论据――理论根据――辩证分析”的思路展开议论。文章用例精省,从不同角度深入挖掘材料和莫言事例,反复运用,层层深入,恰到好处。文章的成功告诉我们,写作时精选一个典型事例,并按照一定的议论层次,对典型事例和话题材料进行切割,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引用和阐述,让其为每一个层次的议论服务,一样可以把文章写得很精彩。

(二)横向切割例文

四用文题材料,三析孟非事例,变角度用例,多侧面分析――

我辈能腾飞

有道是,“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是普遍规律,毋庸置疑。但是,当水成为气体的时候,它照样可以袅袅地“流”向天空,成为自由飘荡的云。水的经历启示我们,我辈能腾飞,自卑要不得。(一用文题材料,引出论点)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腾空飞翔呢?

首先要真正了解自己,确定腾飞的方向。有什么样的质地,就会有什么样的运动方式。水有三态,当水成为气态的时候,它就能流向天空。但是,它不是火箭,即便流向天空,它也不能冲破地球的引力,像“天宫一号”那样在太空自由翱翔。孟非1990年参加高考,数理化三科总成绩不足100分,他想插班复读,但人家一看他的成绩,立刻摇头拒绝。后来他到电视台打工,利用当招待员的机会,努力学习记者业务,终于当上记者,直至成为著名节目主持人,从一个落榜生一步步走向了人生的巅峰。孟非的腾空,是了解自我的成功,如果他坚持复读,非考北大、清华不可,非要去做科学家攻克尖端科学不可,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二用话题材料,首议孟非事例)

其次要及时改变自己,寻找腾飞的捷径。水流向天空是有条件的,那就是它必须改变自己,成为气态;若要固守液态,那么它只能永远地流向低处,而不是天空。人也如此,你要腾飞,要改变目前的地位,你就必须改变自己。孟非在落榜以后,坚持走复读之路,“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相信用自己的毅力总会感动某些学校,从而接受他去复读,但是即便如此又能怎样?他放弃了复读的打算,走上打工之路,在实践中坚持学习,这一改变改出了他的一片天地。“条条大路通罗马”,总有一条适合自己的,问题在于要学会自我调整,找到有助于自己腾飞的捷径。(三用话题材料,二议孟非事例)

再次要学会安定自己,制造腾飞的心境。所谓安定自己,就是要随缘而化,不要急功近利。水没有想到非成为飘动的云不可,它只是在被太阳蒸发的时候便升腾,在升至一定高度的时候便凝聚,于是成了美丽的云。孟非也没有想到非要成为大红大紫的主持人不可,落榜以后他只是觉得人生不能白白地度过,于是便去打工;打工时接触到了记者,他觉得不能放过这学习的机会,于是便学习记者业务。就这样,不经意间做了记者,当上了节目主持人,成了大红大紫的人物。腾飞需要实力,需要机遇,也需要平和的心境,心急吃不得热豆腐。(四用话题材料,三议孟非事例)

流向低处的水也能流向天空,我辈能腾飞,自卑要不得,不过要实现真正的腾飞,是有许多讲究的。(归结论点,照应开篇)

点评:

本文以“我辈能腾飞,自卑要不得”为中心论点,以“要真正了解自己,确定腾飞的方向”,“要及时改变自己,寻找腾飞的捷径”,“要学会安定自己,制造腾飞的心境”为分论点,从怎样才能实现腾飞的角度展开多侧面的论证,纲举目张,结构井然。文章四次引用文题材料,三次分析孟非事例,变换角度用例,多侧面议论材料,论证深刻有力。

上一篇:“青春无畏”讲评 下一篇:“交流”素材解读及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