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构建高校“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时间:2022-10-06 06:21:00

对构建高校“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摘 要:高等教育就是要培养既能符合社会工作需要,又能走在时代前列,引领经济不断向前发展的人才。创新创业教育目的就是培养人才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而高校对"双创型"人才的培养担负着重大的责任。本文从"双创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出发,对构建高校"双创型"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高校;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高校推行"双创型"人才教育的重要性

当前,我国正在努力构建创新型国家,对人才的创新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当代社会,产品更新换代迅速,经济蓬勃发展,只有具备一定创新能力的人才能符合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这就要求我国高校教育应该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目前我国大学教育已经不再是"精英教育",每年都有大量的大学生面临工作问题。创业也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重要形式,更是成才的重要模式。近几年来,政府为了帮助大学生自主创业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学生自主创业人数有所增加,但上升空间仍然很大。有资料显示,全国大学生每年选择创业的比例为5%,创业平均成功率仅为3%,而全球大学生平均创业成功率是20%。所以,我国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能力仍然有待提高。因此,高校应该重视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二、高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1、明确"双创型""人才的目标导向

树立明确的目标对学生将来的发展有重大的意义,明确的目标能够为学生的成长指明方向。职业生涯规划是学生制定的阶段性目标,职业生涯的成功规划将开启学生的成才之路。因此,高校要重视引导学生正确的制定职业生涯规划。促使学生明确职业生涯规划制定的内容与过程,帮助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制定的过程中学会如何在众多的职业方向中做出合适的选择,找出适合自己的目标,并且指引学生向目标不断靠近。

创新创业型人才目标的制定主要从两个层面去思考。首先,"双创型"人才应该具有不同专业的人才的普遍特征。应该具有良好的独立思考能力,能够在工作中形成独立的不易受外界干扰的思考模式;应该具有丰富的知识储备,这对处理日常事务作用较大;应该善于创新,并且具有很强的执行力;应该具有竞争意识,这是动力的源泉;应该具有优秀的团体意识,能够在团队中与团队成员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其次,"双创型"人才应该具有自己所属行业的人才的专业特征。比如经济管理类人才,众所周知,经济管理是指管理者为了实现制定的目标对经济活动和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的管理,管理者具有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监督等职能。因此,经管类专业的"双创型"人才首先应该具备基本经营管理能力,并以此为前提,具备创新现有各方面管理活动的能力,并且能够抓住机遇从创新中获取利益。

2、构建合理的培养模式

完善的培养模式是培养"双创型"人才的基础,因此,应该重视培养模式的构建。首先,应该努力拓宽现有培养模式,要利用学校、社会、学生三方面的力量构建完善的培养模式;其次,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独立选择的能力。在专业的选择、课程的选择、甚至是老师的选择上留给学生更多的空间;再次,应该加强相关学科的培养,培养复合型人才,并抓住学科前沿,传授学生前沿知识。

3、注重教学方法的改进

适当的教学方法是培养"双创型"人才的保障,传统的教学方法以老师讲述知识为主,这种教育方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不适合"双创型"人才的培养。应该创新原有的教育方法,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在此基础上实现教师与学生互动教学。

首先,老师应该努力将课程中前沿的知识融入教学之中,使学生能够学到专业中前沿的知识,便于学生在原知识前提下进行创新;其次,老师不能一味的灌输知识,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此基础上不断地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通过独立的思考往往容易产生创新思维;再次,要注重模拟实践教育,尽可能使学生课堂上学的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老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多运用案例来传授知识,或者在课堂中模拟现实工作的工作流程。

4、注重实践教育

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紧密相关,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教育是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关键步骤之一。因此学校要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第一,要形成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教育体系。积极改进原有的实践教育方式,并且进行整合形成体系。不仅要重视课程实践,论文写作,更要帮助学生提高社会实践能力;第二,积极创新实践教育的内容,当今社会,经济与科技发展迅猛,新变化、新情况层出不穷,因此,要积极的对现有的实践教学内容进行不断地优化,使教学内容紧跟时代变化;第三,对毕业论文要进行严格把关,使学生在进行毕业论文设计的过程中能够使自己的实践与创新能力得到锻炼;第四,在学校中,积极建设模拟实践基地。使学生能够在学校中感受到与社会工作中相似的工作经历,特别是与专业相关的实践体验;第五,学校应该积极与校外企业建立联系,通过这种联系的建立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校外实习经历,使学生能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在这一过程中将自己在学校中学的专业知识与社会实践合二为一。

5、改变考核方式

高校传统的考核方式往往重视考核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偏重于对知识记忆的考核,这种考核方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创新能力差,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质量要求。因此,要培养"双创型"人才,必须对原有的考核制度进行变革,使改革后的考核制度能够客观的反应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当考核制度能够真实的反应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时,学生的创新创业行为就会得到激励。形成良性循环。

首先要明确考核目的,考核是对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以及综合素质进行客观的评价,而不仅仅是考核学生对课堂知识的记忆能力;其次,要对原有的考核内容与形式进行变革,使得新的考核内容与形式能够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比如减少客观题增加主观题等等;再次,要将"双创精神"加入到原有的考核体系当中去。

三、结束语

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对高水平人才的需求极其迫切,中国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的人才。高校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基地,必须担负起为国家社会输送高水平人才的责任。因此高校必须把培养"双创型"人才作为一项战略任务去完成,积极改革,在"双创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出自己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方华,黄小峰.大学生创新教育的理论与实践[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08,(5).

[2]陈春意.创业教育是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J].科技创业月刊,2005,(6).

[3]刘焕彬.对地方院校大学生创新教育的几点思考[J].教育探索,2012,(10).

[4]郭娟,李平则.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科技资讯,2011,(31).

作者简介:李鑫(1980.1-),男,山东龙口人,山东财经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管理学博士,主要从事公司治理、公司金融、企业战略与投资管理方向研究;李政洋(1989.9-),男,山东莱芜人,山东财经大学2013级企业管理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公司治理、公司金融、企业战略与投资管理方向研究。

上一篇:BOT在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优势及发展前景 下一篇:建设以能力为核心的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