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朋辈导师制度的思考与构建

时间:2022-10-01 05:37:05

大学生朋辈导师制度的思考与构建

内容摘要:初进大学校门,大学生或多或少都会感觉到孤立无援,遇到困难无所适从,朋辈导师的出现正弥补了学校教育工作的一个空白,利用朋辈效用的优势发挥优秀学子的模范带头作用,在学习、实践、心理等方面合理有效地帮助低年级同学健康成长。

关键词:高职 朋辈导师 构建

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95后大批学生进入高职院校,这些不同于以往的学生,他们身上带有浓重的时代和社会特色。从新生欣喜的迈入大学校园,到或期待或恐惧的走向社会,这三年的时间里,他们在学习、就业、人际交往、情感等方面面临各种压力和困境,如何有效及时解决这些问题成为广大师生不断探讨的话题。高职院校里,挂科、试读学生呈增多趋势,建立类似的朋辈导师机制是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帮助大学生顺利通过考试的有效途径。

二.朋辈导师的界定与选拔

“朋辈导师”是指由经过专业心理培训上岗的在校高年级大学生给低年级的同学展开心理咨询和辅导。朋辈导师的主要内涵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学业辅导;一个是情感支持。学业辅导的主要体现是助学;情感支持的主要体现是抚慰。学业辅导类似于家庭教师,可以面对面讲授,也可以通过虚拟手段如电子邮件和聊天工具等予以辅导;而情感支持则主要通过网络聊天工具予以聆听和抚慰,不一定面对面。

在大学生社会化的过程中,除了学校、家庭、大众媒体,朋辈群体对大学生产生了重要影响。相近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和人生经历,鸿沟小、防御性低、互动性高。因为这种关系,所以通过“朋辈导师”可以像哥哥或者姐姐一样去同化、感染、影响需要帮助的同学。

“朋辈导师”的选拔并非零门槛,选拔过程要经过由心理老师、教务处老师、学院老师等综合评审面试,最终从二年级学生里选出那些品德端正、成绩优异、具有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并且为人开朗、乐于分享的精英。

三.朋辈导师机制的实施

1.朋辈导师的选拔与培训

构建朋辈导师机制的前提是是否具备合格的朋辈导师队伍。朋辈导师队伍的选拔应有学校的教务处、学生处、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等相关机构通力合作完成选拔工作。担任朋辈导师应具备心理专业技能较好,思想政治素质较强,在学生中威信高,乐于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等特质。选的朋辈导师,需要由心理咨询的老师进行朋辈导员的工作职责和工作方法、人际关系学、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与心理治疗技巧等知识的培训,使他们具备朋辈教育的素质。培训结束之后,对这些成员进行考核,合格后颁发聘书开始上岗工作。

2.朋辈的情感支持

在每一学年的开始,学校教学管理方面就会对挂科超过5门以上的学生进行统计,核实后按照学院文件要求,这些学生将会降到低一年级。在试读到别的班级过程中,试读学生会面临心理上的压力,比如自卑、羞愧、逃避等种种不适应。朋辈辅导员除有帮助他人的本能外,作为学生本身,对其他学生的需求和心理掌握更具体。在这种情况下,朋辈导师将承担关爱、支持的角色,帮助试读生消除负面心理和消极思想,通过集体向上氛围的感染和带动,让他们增强学习动力和生活信心,促进学生间的共同进步与发展。

四.构建朋辈导师制度的目标

通过构建朋辈导师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新生入学后的恐慌与焦虑,增强新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朋辈导师及时发现和预防了学生中的心理问题,减少了精神疾病和校园危机事件的发生,做到提前防范,及时监控,及时发现,及时疏导,提高大学生对心理危机的免疫力;有助于培养受助者积极健康的人格和生活观;高年级学生为低年级学生提供关顾、指导、建议及支持,也是同学之间丰富和充实自己、优化个人素质、增强个人能力、实现自我提升的过程。通过这种集体向上氛围的感染和带动,有助于在校园里形成了一种健康向上、互帮互助的朋辈文化。

大学是人生非常关键的时期,在这里学生可能会面临着学习、生活、情感、就业等方面的压力与困惑,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更倾向于向自己的同学或同辈求助。朋辈导师制度作为当代大学生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效补充,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心理辅导、学业帮扶、情感支持等实践工作,实现互帮互助,最终形成自助的互动帮扶机制。在高职院校实行朋辈导师机制,对于推进学生日常工作管理、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是一项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值得思考与实践。

(作者单位: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

上一篇:代以来中国小说大学叙事的意义及限度 下一篇:丰富作文素材 积累人生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