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经济时代供应链协同管理研究

时间:2022-10-06 06:05:04

网络经济时代供应链协同管理研究

摘 要:信息网络技术的不断创新发展,催促着处于网络经济时代的各个企业不得不做出适应和变革。随着公司业务规模的不断扩大,上下游企业联系更加复杂与多变,企业若要提高自身的竞争实力,就必须在供应链网络的基础上组建供应链联盟来增强整体实力。但低下的供应链管理水平、脆弱的协同合作能力却严重地阻碍了整体产业链的向前推进。通过寻找目前我国供应链管理的缺点与不足,指出企业进行供应链改革的必要性,并对如何实现供应链联盟的整体实力增长提出建议。

关键词:网络经济时代;供应链管理;协同合作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9-0226-03

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大背景下,各国政府都在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金融泡沫的破裂使得以制造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甚至美国政府也提出“重塑制造业”政策,希望以此来振兴本国经济。目前,全球已进入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网络经济时代,面对各项全新的挑战,我国企业应充分发挥供应链管理方法的作用。著名供应链管理专家Martin Christopher认为,“市场上只有供应链而没有企业,21世纪的竞争不是企业和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和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在网络经济时代,产品种类剧增、产品生命周期急剧缩短、顾客需求趋于个性化、供应链所有权分散、全球化深化均致使供应链协调更加困难。本文分别就我国目前供应链的实施现状进行分析,找出问题所在,为我国企业增强供应链管理能力提供建议。

一、网络经济下的供应链管理

随着网络经济时代的到来,组织逐渐呈现出扁平化管理状态,企业在地理位置上的分布也更加分散,同时,“分散资源集中使用,集中资源分散服务”的思想正在普及。处在供应链网链中的企业必须充分利用信息网络技术来实现企业信息的畅通,并与节点上的上下游企业协同合作,以供应链联盟的形态来面对复杂的市场环境和各种不确定风险。

二、我国供应链管理不足之处

虽然我国企业已经将供应链管理理念引入生产实践多年,但是在日常运营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理解认识存在误区

供应链管理是对产品生产、销售、物流等多个环节组成的网链系统的协调与控制,而往往在实际运用过程中,企业管理者仅仅是认识到链式供应链这一层面,简单地把供应商、制造商和分销商等一系列企业和公司组成线性组合来控制和管理。在这种简单的链式推动管理模式中,制造商通过物流直接将物品传达到消费者手中,商流和物流都是推动式的。在网络经济时代,各种商品的消费市场均呈现出个性化、差异化需求的特点,原有的管理机制往往不能及时对消费者的需求进行反馈,造成库存积压、供求不平衡,缺乏反映市场需求的机制。这种“牛鞭现象”的出现,增加了供应链的库存总成本及各种费用,导致以产品加价来弥补亏损,最终导致客户满意度下降,为企业带来了很大风险。

(二)协同意识不强,影响供应链整体利益

应用供应链管理的企业,大部分是对配送、仓库管理有着严格要求的企业,例如电子产品制造业、汽车工业等。目前,我国供应链体系构建尚不成熟,供应链联盟中的部分企业的可信度较低,交货不及时与货物出现质量问题时有发生,更何谈更深层次的信息共享。国内企业为了提高自己的业绩和营利能力,将供应链管理的重点更多局限于企业的内部管理,不能从全局角度正确对待合作伙伴,没有对外部信息整合及供应链整体效率提升引起足够的重视。

(三)物流配套体系不健全

在供应链网链中,物流配套服务体系是其中重要的一环。由于供应链管理要求企业更多地关注和自身核心产品与业务相关的生产与服务,因此,往往将产品的运输交由第三方物流公司负责。同时,在网络经济的今天,电商在线上交易往往也需要线下第三方物流公司参与,以把商品送至客户手中。但是,目前我国物流配套体系尚不健全,除了几家大型的物流集团具有较好的市场信誉和运送质量、时效保证,其他的物流企业往往由于能力有限或者信誉水平不高,导致物流市场十分混乱。这种现象直接的后果就是导致供应链衔接不畅、物流停滞时间长,进而延长其他企业付款周期和订货周期,严重影响了整个供应链生态系统的效率。

三、网络经济时代改善供应链管理的必要性

(一)要素成本上升,中国制造成本优势不在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由于我国丰富、廉价的人力资源、自然资源以及国家招商引资的政策引导,国外大型跨国公司为了降低成本,纷纷将自己的制造环节业务外包给中国代工企业。中国沿海大量制造型企业在这时期迅猛发展,为中国经济的腾飞提供支撑力量,“中国制造”商品也遍布全球。但随着资源的消耗、环境污染的加剧以及中国人口红利时代的结束,再加上人民币升值、运费上涨等因素共同影响,我国原有的外包成本优势已严重被削弱。根据AlixPartners的《2011年美国制造外包成本指数》报告,中国已成为制造业务外包目的地中成本最高的国家,远超罗马尼亚、印度、越南、墨西哥等国家。

在中国制造成本优势削减的今天,我国企业必须不断提高产品生产质量和自主品牌建设,增强自身的综合竞争力。与此同时,随着以信息科技作为技术支撑的网络经济时代的到来,产品生命周期越来越短、顾客需求不确定性越来越大。贯穿供应网链的各个环节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单凭企业自身资源越来越难赢得竞争优势。全球企业,尤其是制造业已迈入供应链竞争时代。在这种新的形势下,如何整合供应链上的资源和进行供应链整合,形成竞争优势和提高企业绩效,已经成为企业提升整体竞争力的关键之一。

(二)经济全球化致使供应链各环节企业风险增大

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全球各个国家与地区基本上都存在于全球整个供应网链体系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突发事件都将可能通过蝴蝶效应对全球脆弱的经济生态产生巨大影响,企业所面对的风险空前加大。2011年泰国洪灾使英伟达、英特尔、AMD等IT企业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这些突发事件对整个产业链带来的巨大风险正促使企业重新审视和积极应对供应链运行中的相关风险。

通过这些案例我们发现,供货风险正成为影响企业供应链管理的最主要风险,其是由于原料、零部件断货,不能足额、按时供货等原因引起的。由于企业自身实力和对风险识别预警的实力不同,使得不同规模和类型的企业对突发事件和风险的承受能力存在相当大的差异。如若存在一个健康稳定的供应链网络则可以呈现出“风险共担、利益共存”的优化局面,处在供应链各个链端的中小企业可以通过大型企业健全的风险预警、控制体系及时防控风险或者将风险影响降至最小化。反过来处在中间环节的大型生产厂商则很大程度上减少了供应商不稳定的供货风险。一个稳定的产业联盟是有效降低该产业单个厂商面对巨大风险的基石,是抵御整个行业风险最有效的手段。

四、我国企业改善供应链管理的途径

(一)增强协同管理,实现共赢

在网络经济时代的今天,任何一家企业都不可能独享所在市场的所有资源和份额,各个行业都存在各自的供应网链,各个节点企业必须转变观念,加强合作,形成牢固的盟友关系,这样才能增强整体的竞争力。而供应链的生命基础便是协同,良好的协同管理是提高供应链整体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它要求节点企业树立双赢的意识,各合作伙伴在信任、承诺和弹性协议的基础上开展协作,进而获得高的消费者满意度。

(二)共享供应链信息,增强信息技术的应用

在信息技术飞跃发展的今天,现代企业要及时整合内部和外部的信息资源,建立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信息的准确及时传递。目前,电子商务行业伴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成长迅速,2012年中国电子商务市场交易规模已达8.1万亿元。电商企业起步于信息技术,因此电商行业在信息技术的使用及信息系统的管理上具有先天性的优势。目前,电商企业未来的竞争能力也主要依靠于科学系统的供应链管理系统,更何况以制造业为主的实体经济更需要把原有的供应链与信息技术结合起来。供应链上的每个成员企业都应有自己的内部网,并在内部网上建立相应的信息管理系统、电子商务交易系统等。然后,各成员的内部网通过互联网实现相互连接。供应链上的所有成员企业可以最大限度的享用各自获得的资源,从而降低信息搜寻成本而且避免信息扭曲。不仅如此,信息资源上的互通还便于实行快速反应策略。

(三)培养供应链管理专业人才

网络经济的发展,对供应链管理人员的素质和知识能力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认为,供应链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按层次分类培养。首先是企业高层管理者,这些职业经理人拥有丰富的管理经验、通观全局的眼光和较强的综合管理能力,他们需要在日常的管理活动中注重本企业内部及外部供应链体系的认知并熟悉供应链管理。其次是企业的部门经理层次的管理人员,此部分管理人才的培养是整个培养体系中最关键的部分。因为由他们直接控制的涉及具体业务的部门既是企业内部管理网络的重要节点,更是代表企业与外部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接触的关键部位,他们自身能力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企业内部协同管理的好坏和整个网链协同管理的质量。因此,对本层次管理人员的供应链知识和专业能力的培养显得格外重要。除此之外,还要充分发挥我国高等学府的人才培养作用。建议经济管理类院校开设与供应链管理相适应的课程与专业,为我国输送更多高层次的供应链管理专业人才。

(四)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补偿机制

供应链管理系统要求协同管理,达到共赢,在这个过程中,供应联盟分享信息的同时还要分享利益。为了供应联盟的整体利益,势必会有部分企业做出牺牲,增加自身的运营成本,此时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补偿机制就显得格外重要。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会对受损节点企业给予一定的补偿,这种补偿来自从供应链系统优化中获益较大的那些节点企业,而补偿的比例应当有一个量化的取值范围,可以采用Shapely值法、核心法、MCRS和Nash协商模型等方法来确定补偿的量化标准。利益补偿机制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我国则基本没有出现该分配补偿机制。总之,只有通过建立精确的可以量化的利益分配机制,才能使各节点企业协调一致,增强供应链的凝聚力。

五、小结

供应链网络理念的提出,为企业更加专注自己的核心产品制造与服务提供了理论支持,与之相伴的便是对网链上下游企业间的高度协同管理的要求。我国虽然目前已将供应链管理的思想引入企业,但是真正的供应链联盟鲜有出现。在未来,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和物流配送行业的逐步完善,云制造、供应链可视化或者建立在虚拟供应链网络基础上的云服务平台的出现必将会对目前传统供应链行业产生更为强烈的影响。目前,我国的企业必须适应网络经济的新特征,引进供应链管理专业人才,组建供应链联盟,通过协同作用共享利益、共担风险,增长整体产业的竞争实力,以此来迎接未来的挑战。

参考文献:

[1] 杨山峰,李柯.中国制造业供应链整合的难点分析与对策研究[J].物流科技,2009,(3):100-103.

[2] 古川,张红霞,安玉发.云制造环境下的供应链管理系统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3,(2):122-127.

[3] 平安银行等机构.供应链管理关键词:成本、融资与供应稳定[N].现代物流报,2013-06-04(A05).

[4] 何燎原,沈体雁.中国企业海外产业并购的整合模式研究[J].会计之友,2013,(4):49-50.

[5] 张庆一,李贵春,踪程.中网络经济下供应链管理模式的创新与构建[J].现代财经,2010,30,(2):60-64.

[6] 仇春高.网络经济下的供应链管理应用研究[J].现代财经,2008,(1):43-44.

上一篇:石油勘探测井设备故障管理模式的探索 下一篇:论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的有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