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推进北京市纳税服务社会化发展

时间:2022-10-06 05:58:23

如何推进北京市纳税服务社会化发展

摘 要:近年来,在“政府职能转变”的大背景下,政府各层组织均转变服务理念和方式,以更好地服务社会公众。作为全国首都,北京市税收管理部门为贯彻这一工作,大胆提出由“税收征管”到“纳税服务”的管理模式转变,旨在提高纳税人遵从度、降低税收风险,从而提高税收管理的整体水平。但纳税服务的供给仅仅依靠政府是不够的,也是难以实现的。因此,需要在借鉴发达国家推进那税服务社会化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适合北京市发展社会化纳税服务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纳税服务;社会化;北京市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2-0171-02

一、纳税服务内涵与纳税服务社会化理论依据

(一)纳税服务的内涵

1.纳税服务。2005年10月16日,在国家税务总局印发的《纳税服务工作规范(试行)》中,首次明确提出了纳税服务的概念,即指税务机关依据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在税收征收、管理、检查和实施税收法律救济过程中,向纳税人提供的服务事项和措施的总称。纳税服务的概念决定了纳税服务应树立两个目标:一是更好地推动和促进纳税人发展,帮助纳税人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大力支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二是不断提高纳税人的税法遵从度,降低纳税人的纳税成本,建立征纳互信和共赢机制,使纳税人依法纳税、自觉纳税。

2.纳税服务社会化。纳税服务社会化是把纳税服务纳入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对纳税服务的促进作用,以协作服务、委托服务、志愿服务、援助服务等方式,实现税法宣传、咨询辅导、辅助办税、协税护税、维权服务、纳税信用等级评定社会化,形成税务机关专业服务和社会化服务相结合的纳税服务新机制,让纳税人享受更全面、更高效的纳税服务。社会化的纳税服务主要内容包括:税法宣传和纳税咨询辅导、申报纳税和涉税事项办理、个性化纳税服务、投诉和反馈结果等。发展社会化的纳税服务应遵循效率便利原则、公正公开原则、寓管理于服务原则、供求对路原则、奖优罚劣的原则以及成本效益原则。

(二)纳税服务社会化的理论支撑

1.新公共管理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认为,在公共领域引入市场机制可以有效提高政府组织的效率、纠正政府失败,其指导意义在于:纳税服务应实行企业化管理,注重成本效益;税务部门要将纳税人视同顾客,以顾客为中心开展工作,对顾客的不同需求寻找个性化的解决方案;应大力发展委托机构,将纳税服务的大部分任务交由社会力量来办。

2.新公共服务理论及其指导。新公共服务理论主张,将公民置于整个治理体系的中心,强调政府治理角色的改变,即服务而非导航,推崇公共服务精神,重视公民社会与公民身份,重视政府与社区、公民之间的对话沟通与合作共治。其指导在于:纳税服务要以纳税人为中心,强调纳税人参与;税务机关要将税务管理定位于“优质服务+科学管理”上;要重视纳税人的尊严,为纳税人自觉纳税提供行政化的便利服务,最终实现税收工作模式从监督打击转向管理服务。

3.顾客理论及其指导。顾客理论主张,以顾客为中心建立导向,向顾客提供人性化、个性化服务,通过创新服务方式增加顾客价值。顾客理论注重分析客户需求,关注顾客对企业产品与服务的价值认同,有一套成熟的理论和方法。顾客理论对纳税服务的指导在于:要在做好纳税服务相关知识、信息搜集、整理的基础上,注意纳税人价值识别,制定好纳税人关系策略,对纳税人进行细分。

二、国外推动那税服务社会化发展的经验

(一)转变税收管理理念

最早兴起纳税服务的美国将其联邦税务局的使命确定为“为美国纳税人提供最优质的服务”,将其理念确定为“服务每个纳税人,服务全体纳税人”。加拿大税务局将其使命确定为“为加拿大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优质服务”。巴西税务局将其使命确定为“为全社会提供最优的税收服务”。纳税服务理念的转变通常还可以由各国税务管理当局对自身名称的更改体现出来,许多国家在税务机构名称和税务管理词语上都体现有服务(Service)之义。如:美国税务局的名称为国内税务服务机构(Internal Revenue Service);韩国税务局的名称为国家税收服务机构(National Tax Service);南非税务局的名称为南非税务服务机构(South Africa Revenue Service)。另外,许多国家的税务管理当局还对很多称谓做出改变,将税务局改称服务办公室(Service office),将纳税人(Tax-payer)改称客户(Client),把税收行政管理(Tax Administration)改成经营(Business)。

可见,这种将服务纳税人当作税收工作的基本理念并以此为崇高使命的服务理念,使国外一些国家的纳税服务工作实现了常态化,并在此基础之上逐步建立起一套包括纳税服务制度和机制、手段和方式、评估和监督相结合的完整的纳税服务体系。

(二)设立专门的纳税服务管理机构

为规范社会化供给的纳税服务及其供给机构,国外税务部门通常会设立专门机构进行管理。例如,美国的国家纳税人权益维护办公室、日本的国家税务咨询委员会、英国的纳税服务在线、加拿大的纳税服务局、荷兰的纳税咨询服务在线、澳大利亚的纳税人沟通联络局等。这些国家除了有政府部门设立的专门管理部门之外,还通常促进行业协会组织的发展,从而在保持社会组织供给纳税服务灵活度的同时,通过对行业协会的监督管理起到间接对整个纳税服务行业的监管作用。

(三)转移纳税服务供给工作至社会组织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税收法律体系的不断复杂、公民和社会结构的逐渐清晰,纳税人对纳税服务的需求呈现多样化发展的趋势是必然的。国外不少国家均发现了这一问题,并不约而同地认为,随着纳税服务不断的完善与发展,随着其需求多样化的发生和演变,纳税服务仅仅依靠政府来提供的局面是难以为继的,解决这一瓶颈的唯一手段,就是根据纳税服务面对人群的不同对其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并将适合社会化运营的部分纳税服务交由社会中介组织来提供,并首先在政府推动和帮助下促进纳税服务社会中介组织的发展。最终,需要形成一个政府部门和社会中介组织各司其职的纳税服务供给格局。据统计,美国有50%以上的工商企业和95%以上的个人所得税都是委托税务机构或人申报纳税;在日本,约有85%以上的企业通过税理士办理相关纳税事宜;澳大利亚有众多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以及一些银行被税务机关授权从事税务业务。

三、政策建议

(一)推动组建纳税服务行业协会

从国外各国政府推进纳税服务社会化管理的经验来看,其行业管理模式通常表现为“政府—行业协会—纳税服务社会组织”三个层次,其中,纳税服务社会组织主要接受行业协会的监督与管理,行业协会的主管部门为政府主管机构,而政府主管机构则主要需要向社会公众负责。而在中国,社会组织的监督与管理工作通常是依赖于政府组织的直接参与,行业协会性质的组织极少在中国各行各业中存在,即使存在也不能够充分发挥其有效作用。一方面,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组织参与纳税服务的供给,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税收管理整体水平提升的进程,另一方面,也客观上加大了政府部门的行政成本和行政压力。因此,推进纳税服务行业协会的成立并对参与纳税服务供给的社会组织进行会员制管理,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二)加强纳税服务社会组织,发展法规建设

从众多行业发展的规律来看,行业的发展需要有政府部门或者行业协会等监管部门出台的规范的、实际的、具体的、可操作的行业法律或法规,并通过此对该行业内的组织加以约束和引导。因此,面对当前发展较为混乱的税务中介行业,加强引导和监管、积极倡导依法执业是未来推进税务中介机构参与和扩大纳税服务供给的首要要求。在相关行业法律法规约束下,税务中介机构应以服务为宗旨,以质量求发展,诚信执业经营理念,注重执业信誉,提高服务质量,严格执行相关标准,自觉接受社会公众监督,杜绝恶性竞争,切实把诚信执业作为立业之本、兴业之源。严格执行市场准入制度,建立优胜劣汰市场竞争机制,激励税务师事务所不断提升执业水平。

(三)合理向税务中介机构让渡纳税服务业务

税务中介机构的发展少不了政府部门的扶持和帮助。为切实帮助税务中介机构发展壮大,应根据税务中介机构的行业特点和职业优势,将一些便于税务中介机构从事的纳税服务工作推向社会,如相关涉税培训(所得税汇缴培训)、日常纳税申报、规范企业财务账册等日管业务等。这样,既可减轻税务部门自身的负担,直接减少税务人员的工作负担和心理负担,使其节省出更多时间和精力抓好征管工作、提高征管质量、加大执法力度、强化税务稽查,还可以吸引社会力量协助服务,减少相应的征收成本,从而达到“减负增效”之一举两得的功效。此外,税务部门还可以充分发挥税务中介机构人员在税收政策宣传、税收政策执行情况统计、税收征纳关系协调、维护税收秩序等方面的作用,更好地为税收工作服务,充分借助税务中介机构力量,为基层减负增效。

(四)强化内部制度建设,规范执业管理

税务机关应按照相关管理要求监督各税务师事务所依法自主建立、健全、规范各项内部管理制度,用制度管人、管事,推动行业自律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建立日常考评制度,提高服务鉴证质量。税务机关应以加强对税务师事务所涉税服务及鉴证业务质量的监督管理和检查为切入点,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日常考评制度,对税务师事务所整体业务质量进行评价检查。

(五)制定行业公告制度

如上所述,诚信是税务中介机构发展壮大的根本。因此,税务机关应建立行业公告,将管区内经批准设立的所有税务中介机构的相关基本信息在办税服务厅及门户网站上向社会公布,由纳税人自愿选择、自愿委托。同时,公告还应对税务中介机构的违规执业、恶性竞争等不良行为记入档案,建立健全税务中介机构的诚信档案,逐步建立透明、高效的税务中介行业监管机制。

上一篇:精益质量改进模式与方法研究 下一篇:机电产品研发团队研发能力评价与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