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交换论视野下的库拉交换

时间:2022-10-06 05:13:33

【摘要】从空间的结构来看,这两种宝物必须按照相反的方向运转。既然每个人都是在遵守地理方位的规定和伙伴的稳定的前提下参与交换,也就是说,一个人面向圆圈站着,在右手方向接受项圈,下次传...

结构交换论视野下的库拉交换

摘要:试图用布劳的结构交换论对著名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所描述的库拉圈的形成过程进行分析,认为库拉圈的形成经历了三个阶段:在第一阶段,库拉交换只是偶尔的少数人之间的简单的交换,但在原始思维论的作用下,这种交换影响越来越大,并促成了与其相关的共享价值观的形成,从而进入了第二阶段,即共享价值观的形成阶段。在第三阶段,由于第二阶段的影响,库拉交换在当地发挥了重要作用,于是,在土著人及当地政治力量的作用下,库拉交换就进入了制度化阶段,形成库拉圈。

关键词:库拉圈;共享价值观;制度化

中图分类号:F014.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6-0013-02

一、库拉交易

库拉圈是马林诺夫斯基在《西太平洋的航海者》中描述的一种有趣迷人的伴随着土著人众多巫术、神话与传说的交易体系。这种交换围绕着两种宝物,即红贝壳项圈称为Soulava,由红色的贝壳连缀而成;白色贝壳加工成的臂镯称为Mwali。

从空间的结构来看,这两种宝物必须按照相反的方向运转。既然每个人都是在遵守地理方位的规定和伙伴的稳定的前提下参与交换,也就是说,一个人面向圆圈站着,在右手方向接受项圈,下次传递给左手方向的交易伙伴,在左手方向接受臂镯,下次再与伙伴交换相应的项圈,那么,我们把他们交换的连线想象成一个时钟,我们就看到,在库拉圈区域的各个岛屿和社区形成的时钟上,项圈以顺时针方向被传递,而臂镯以逆时针方向被传递。

这两种宝物就像是库拉圈这个系统内的人们的共同财富,它们总是落在个人手上,但并不属于私人所有,个人也不应该长期占有其中的任何一件。他们其实也喜欢拥有而不喜欢放弃,但社会观念凌驾于他们的内心取向,使他们不得不将宝物传递出去。

库拉宝物的交换遵循互惠的原则,一定价值的项圈换一件价值相当的臂镯。交换互惠机制的完成必须有一个时间差,增予与收取不能同时进行。参与库拉的人要以具有一定分量的东西作为预备礼品送给他的伙伴,以此要对方的项圈或臂镯。在直接的礼品交换外,库拉航程中也会发生大量的实用物品的贸易。实际上,岛与岛之间在自然资源的分布上是不均衡的,因而,相互之间必须有实用物品的交换,不过,对交易者来说,这种交易不论是在观念上还是在实际行为上都与库拉交换区分得很清楚。库拉是与整个社会生活联系在一起的。

二、库拉交换的理论解释

库拉圈理论有两种解释,第一种是心理学的解释。如他认为,提出建立和维持交换关系的力量并非只有经济需求,还有最基本的心理需求。“至于交易的经济机制,则表现为一种特殊的信用形式,意味着高度的相互信赖和商业声誉。”[1]马氏由此将交换分为物质交换与非物质交换,对交换研究摆脱功利主义的束缚起到了巨大作用,对后世的交换论的发展起到了重大影响。第二种是功能主义的解释。马氏是功能主义的创始人,当然不会忘了对库拉交换进行功能解释。在《西太平洋的航海者》中,他认为,库拉交换是激发羡慕并赋予人民以社会特性和声誉的手段,是土著人生活的头等大事,成为他们文化内涵的一个主要项目。由此可知库拉圈在当地人生活中的重大作用,具体说来,它主要发挥经济功能、文化交流功能、心理炫耀功能等。

莫斯用“全面给予”的概念分析交换行为,认为馈赠是整个社会再生产的一种机制和一道基本环节。他认为,库拉交换实际上是一种集体换,这种交换不仅具有经济学的意义,而且还包括社会的、宗教的、巫术的、功利的、情感的、法和道德的意义在内,因而这种现象被他称为“全面给予”[2]。

但不管是马氏的心理学解释及功能解释还是莫斯的整体性解释都缺乏对库拉圈形成过程的分析,然而布劳的交换理论从微观到宏观系统地追溯了社会交换的形成、发展过程及其形态和影响,把原来只适用于小群体范围的霍曼斯的交换理论推广和应用于复杂的社会结构领域中,因而是分析库拉交换由微观到宏观的一个绝佳的工具[3]。

三、结构交换论视野下的库拉交换

下面我将用吸引与竞争、共享价值观的形成以及制度化这三个概念工具来具体分析库拉圈的形成过程。

(一)第一阶段:吸引与竞争

布劳认为,社会交换始于社会吸引,当行动者互相发现对方拥有自己所需要的社会资源,而又确信对方愿意提供这种资源时,他们之间就有了社会吸引,社会吸引是刺激人们交往的前提条件。然后社会交换通过竞争实现,在交换关系中各方都尽力显示自己的报酬能力,以吸引其他人同自己交换。

在马林诺夫斯基所发现的库拉交换中,谁有上好的库拉礼物,必然会广为人知引起轰动,因为所有一流的项圈与臂镯都有自己的专名和历史。自然,所有者的库拉伙伴,不论本区的还是外区的,都想得到这些珍品。那些特别渴望的人便送来赠予礼和索要礼。按规则,前者包括猪猡、上好的香蕉和甘薯或芋头;后者价值较高,或者是贵重的大斧头或鲸鱼骨制成的石灰勺具。

在这个例子中,涉及到两个基本的交换过程。首先是人际吸引,即库拉伙伴间因各自有了对方所拥有的社会资源而相互吸引,具体说来,一方拥有一流的库拉宝物,另一方则有较好的索要礼或赠予礼,双方的余缺引发了人际交换的开端。其次是竞争,这也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谁能送更好的索要礼,谁拥有更好的库拉宝物,谁才能获得一流的项圈或臂镯;另一方面,人们总是想方设法获得有名的库拉宝物,通过宝物的获得而享有巨大的荣誉与声望。

(二)第二阶段:共享价值观的形成

所谓共享价值观是一套为参与交换各方共同接受的统一的社会标准,它使得各方能够以同样的情景定义进入交换关系。根据这套情景定义,人们可以预先掌握各种交换关系中社会公认的报酬期待、互惠标准、回报价值以及公平准则。

当库拉交换的神秘性逐渐被大家所认同时,人们便开始创造各种神话传说与巫术仪式附着于库拉交换之上。在前逻辑思维的独特作用下,神话传说越传越远,库拉交换越来越神秘化。因而库拉交换最终被范围很广的各岛人坚定地认为是神秘的,通过库拉交换可以获得荣誉与声望。这个时候,有关库拉交换的共享价值观就形成了。我们可以从下面的一段话中看出来:

“为了库拉,土著人制定各种活动日期,进行准备工作,安排远程航行,决定人手编配。所有这些都是以库拉而不是以贸易为参照对象。起航时的大型仪式是为了库拉,最后进行的盘点仪式也是以库拉物品,而不是以普通贸易计算。最后,在所有活动中都甚为重要的是巫术也是为库拉而设,甚至有些被施于独木舟上的巫术也是为库拉而设。”[1]

库拉交换如此受到重视,就是因为它是土著人价值观念与社会生活里的一个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三)第三阶段:制度化

制度化是在共享价值观的基础上提出的一套涉及各个交换关系的稳定和普遍的规范。尽管共享价值观为宏观交换关系的形成提供了可能性,但要真正使这一关系结构化,即维持一种稳定的宏观交换关系模式,就需要制度化过程。

当所有人都卷入了库拉交换后,就需要一整套制度性规定来规范库拉伙伴的行为以保证库拉交换的正常进行了。虽然共享价值观形成后对规范库拉伙伴的行为有了一定作用,但到底它只是一种规范,并不能强有力地保障库拉交换的顺利进行。因而,当库拉交易越来越盛行,越来越广泛时,它的各种规范也建立了起来,如互惠的规定,交易物品是项圈与臂镯的规定,库拉宝物交换方向的规定,并且,这些规定的制定都是在各岛酋长甚至全岛土著人共同完成的。最终,库拉形成了“庞杂的制度”。我们从下面这段话中更可以看出,库拉已发展成为一种制度性规定了。

“库拉不是一种偷偷摸摸、不稳定的交换形式,相反,它有神话的背景,有传统法规的支持,有巫术仪式的伴随。所有库拉交易都是公开的、伴有仪式的,并根据一定的规则进行,它不是心血来潮,而是事先定好的经常性活动。它有指定的路线把人们带到约定的地方。从社会学层面看,虽然交易在语言、文化甚至部落都不同的地方进行,但却基于固定和永久的身份,把数千个人组合成伙伴关系。这种关系是终身关系,有着种种的相互的责任和义务,并延伸成大规模的部落关系。至于交易的经济机制,则表现为一种特殊的信用形式,意味着高度的相互信赖和商业声誉。”[1]

四、结论

以上尝试采用布劳的结构交换论对库拉交换的形成过程进行了解释。笔者认为,库拉圈形成一种制度经历了以下三个步骤:吸引与竞争、共享价值观的形成、制度化。在吸引与竞争阶段,库拉交换只是少数人的偶尔的、不常见的行为,但在前逻辑思维的作用下,没有使用价值的库拉交换被神秘化,并被附着了许多神话传说与巫术仪式,从而越传越广,越来越在各岛间盛行。广泛流传致使有关库拉交换的价值观念逐渐被岛民所接受,进而进入了库拉圈形成的第二阶段,即共享价值观的形成。在这一阶段,有关库拉交换的各种细节都被大家所熟知,甚至有关规范都已形成。库拉规则再经过一定时间的发展日臻完善时,就到了制度化阶段,在该阶段,各岛包括酋长与长老在内的正式力量与民众等非正式力量共同认同了库拉交换为一种全体岛民都要予以极度重视的头等大事与制度性规定,并通过严肃的库拉仪式及造独木舟等活动在实践上对其进行强化。这一系列的活动最终确立了库拉交换在土著人心中的神圣地位。

参考文献:

[1]马林诺夫斯基.西太平洋的航海者[M].梁永佳,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80-90.

[2]莫斯.论馈赠[M].卢汇,译.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10.

[3]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303.

上一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及相关范畴研究 下一篇:财政分权视角下政府间财政关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