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与贫血性疾病骨髓及血细胞形态学比较分析

时间:2022-10-06 04:39:03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与贫血性疾病骨髓及血细胞形态学比较分析

[摘要] 目的 观察无或偶见原始细胞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MDS-RA、MDS-RCMD、MDS-U)骨髓及外周血细胞形态学特点,并与其他贫血性疾病(巨幼红细胞性贫血、不发作型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进行比较。 方法 抽取患者骨髓及外周血并制成涂片,行瑞氏染色后,油镜下观察分析各种细胞形态及特征。 结果 无或偶见原始细胞MDS的红系、粒系、巨核系病态细胞与其他贫血性疾病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

[关键词]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细胞形态学;贫血性疾病

[中图分类号] R551.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4)21-0063-03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MDS)是一组独立的、具有异质性的、克隆性造血干细胞疾病,往往以难治性血细胞减少为特点[1-3]。MDS早期造血细胞的缺失提示自我更新能力的缺陷,表现为病态造血及无效造血,以骨髓病态造血和急性白血病转化的高风险为特点[4-6]。形态学观察是MDS诊断的主要手段,细胞量的变化和质的改变(病态造血)是MDS的主要异常表现。无或偶见原始细胞的MDS(MDS-RA、MDS-RCMD、MDS-U)的诊断是目前MDS诊断的难点,在骨髓及血细胞的形态特征方面,与某些贫血性疾病有重叠。为此,本研究依据WHO(2008)分型标准,收集细胞形态学异常改变的病例进行研究,并与同期确诊的巨幼细胞性贫血(MA)、不发作型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a-PNH)进行比较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所有病例来源于我院 2010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患者,根据WHO标准进行分型,MDS组67例(MDS-RA 4例,MDS-RCMD 62例,MDS-U 1例),其中男40例,女27例,年龄26~81岁,平均49岁;巨幼红细胞性贫血(MA)172例,其中男103例,女69例,年龄24~83岁,平均49.5岁;不发作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27例,其中男16例,女11例,年龄21~73岁,平均48.5岁。

1.2方法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WHO)2008对MDS的分型标准,所有病例分别进行骨髓及外周血细胞形态分析,研究粒系、红系及巨核三系所表现的病态造血特征,探讨病态造血在MDS中的诊断价值,并与其他贫血进行比较。将所有疾病组的骨髓及外周血细胞形态资料进行量化分析。取外周血涂片计数100个有核细胞,注意有无幼粒、幼红、成熟红细胞形态及中性粒细胞形态。骨髓涂片计数500个有核细胞,并计数各种细胞发育异常的形态学改变及所占百分率;计数全片巨核细胞的数量并观察病态巨核细胞及所占百分率。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A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相对数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l血象特点

MDS组除1例外均有贫血,83%病例为三系血细胞减少,44.77%单核细胞明显增多,50.74%出现幼红,47.76%出现幼粒,97.01%出现畸形血小板(图3:C3);MA组全部病例均有贫血,37.20%两系血细胞减少,30.23%三系血细胞减少,仅1.16%单核细胞增多,54.06%出现幼红,47.09%出现幼粒, 94.18%出现畸形血小板;不发作PNH组,92.85%三系血细胞减少,单核细胞不增多,92.85%出现幼红,7.14%出现幼粒,7.14%出现畸形血小板;外周血MDS与MA组比较,单核细胞增高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骨髓象特点

MDS组出现双核粒细胞(图1:C1),占94.02%,微核(图1:D1),占16.41%,假性pelger畸形(图1:A1),占82.09%,粒细胞颗粒过少缺失(图1:B1),占80.59%,幼红细胞核生芽(图2:B2),占74.62%,幼红细胞奇数核,占52.23%,幼红细胞巨幼变(图2:C2),占74.62%,巨大成熟红细胞(图2:A2),占62.68%,淋巴样小巨核,占85.07%,单圆核巨核(图3:A3),占62.68%,多圆核巨核(图3:B3),占73.13%。双核粒细胞、微核、假性pelger畸形、 粒细胞颗粒过少缺失、幼红细胞核生芽幼、红细胞奇数核、淋巴样小巨核、单圆核巨核、多圆核巨核、幼红细胞巨幼变、巨大成熟红细胞与MA组、PNH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细胞形态学不仅是MDS诊断的基础,也是MDS分型的前提[7,8]。不论是FAB分型,还是WHO分型均强调形态学是诊断MDS的基础,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病态造血[9,10]。虽然国际血液及血液病理学家提出了血液肿瘤的WHO分类法:MICM分类法,但是由于MDS-RA、MDS-RCMD、MDS-U多数病例无明显的遗传学和生物学异常,因此,其形态学变化尤为重要[11]。WHO(2008)标准中明确提出判断个系别是否有病态造血的定量标准为该系有形态异常的细胞达到10%[12],但根据本研究的观察,虽有量化标准,由于形态的复杂性,也很难与其他贫血性疾病相鉴别。另外,病态细胞并非只有在MDS时才出现,所以增加了诊断的难度。本组研究依据病态造血的形态学特征性改变对MDS(MDS-RA、MDS-RCMD、MDS-U)与其他相关贫血性疾病进行分析比较后发现了一些特点。

本研究表明,在粒系的病态造血中,微核、假性pelger畸形仅出现在MDS中,而在MA、PNH组中未出现。双核粒细胞、粒细胞颗粒过少缺失在MDS中的发生率均较MA、PNH组明显增高。因此微核、假性pelger畸形是MDS在粒系病态造血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形态学特征,诊断MDS具有特异性,具有较高价值。其次为双核粒细胞、粒细胞颗粒过少缺失。在红系病态造血中,巨大奇数有核红细胞仅出现在MDS中,核出芽在MA中偶见,另外MDS组幼红细胞巨幼变、巨大成熟红细胞的出现比率与MA组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观察中发现,MDS中巨幼变幼红细胞占幼红细胞的比例明显低于MA,多数细胞呈类巨样变;在MDS中巨大成熟红细胞往往是大球形,而在MA中除了大球形外,可见到大卵圆形红细胞,因此仔细观察其形态两者也有区别。PNH组巨幼样变、巨大成熟红细胞几乎不见,可以看出,奇数核及核出芽是MDS在红系最具有代表性的形态学特征,幼红细胞巨幼变、巨大成熟红细胞也具有辅助诊断作用。在巨核系病态造血中,淋巴样小巨核细胞仅出现在MDS中,而且在MDS病例中占85.07%。本研究发现,淋巴样小巨核细胞在MDS中多数病例都能找到,但寻找需要仔细和经验,否则会遗漏。淋巴样小巨核细胞是病态造血在巨核细胞系中最具诊断价值指标,特异性较高,找到它对MDS的诊断意义重大。另外单圆核巨核、多圆核巨核虽然在MA中也有出现,但比例很低,与MDS组比较有显著差异。 畸形血小板在MDS组、MA组均多见,无显著差异;在PNH组少见,有显著差异。

从一般资料看,三者非常相似, MDS、MA、PNH均表现为一系、两系或三系减少,血常规结果无显著差异;但在外周血分类中,单核细胞增高是部分MDS的特点,MDS与MA、PNH比较有显著性差异,而幼粒、幼红在三者的外周血中都有一定的检出率, MDS与MA比较无显著性差异,MDS与PNH幼红、幼粒检出率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

综上所述,MDS的形态学表现复杂多样,粒、红、巨三系细胞的形态学变化各异,形态学观察在MDS的诊断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形态学检验工作者不断提高形态识别能力和技术水平,仔细观察和认真分析,掌握其特点。这样会大大提高MDS的早期诊断,使MDS与其他临床表现相近的疾病区分开来。但是对于无明显病态造血表现的早期MDS需要随诊观察并结合免疫学、染色体或基因等其他辅助手段进一步确诊。

[参考文献]

[1] 丛玉隆,李顺义,卢兴国. 中国血细胞诊断学[M]. 北京. 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127-139.

[2] Giagounidis A, Haase D. Morphology, cytogenetics and classification of MDS[J]. Best Pract Res Clin Haematol. 2013,26(4):337-353.

[3] Ma X. Epidemiology of 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J]. Am J Med,2012,125(7 Suppl):S2-5.

[4] Ghariani I, Braham N, Hassine M etal. Myelodysplastic syndrome classification[J]. Ann Biol Clin,2013,71:139-144.

[5] Germing U, Strupp C, Giagounidis A. Evaluation of dysplasia through detailed cytomorphology in 3156 patients from the dusseldorf registry on 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J]. Leuk Res, 2012,36:727-734.

[6] Garcia-Manero G. 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 2014 update on diagnosis, risk-stratification, and management[J]. Am J Hematol, 2014,9(1):97-108.

[7] 刘丹丹,吴德沛.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诊治新进展[J].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0,30(5):398-401.

[8] Germing U1, Kobbe G, Haas R. et al. 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 diagnosis, prognosis, and treatment[J]. Dtsch Arztebl Int,2013,110(46):783-790.

[9] 胡蕊,李刚,孙洁,等. 病态造血质与量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诊断中的重要性[J].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3, 34(1):29-31.

[10] 宋现让,张炳昌. 细胞病理学临床应用最新进展[M].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97-105.

[11] Glauser TA, Sagatys EM, Williamson JC. et al. Current pathology practices in and barriers to MDS diagnosis[J]. Leuk Res,2013,37(12):1656-1661.

[12] Vardiman JW,Tlliele J,Arber DA,et a1. The 2008 revision of the World Heflth Organization(WHO)classification of myeloid neophasms and acute leukemia rationale and important changes[J]. Blood,2009,114(5):937-951.

(收稿日期:2014-08-18)

上一篇:针灸配合中药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对患者生活... 下一篇:水针疗法治疗小儿肺炎及对患儿免疫功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