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上民下”的未来之忧

时间:2022-10-06 03:16:15

在新能源领域已经“摸爬滚打”的民企担心在今后投资浪潮中无法得到央企同样的财政支持。

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酝酿已棋近中盘,七大领域、23个重点方向基本定局。业界普遍认为,这是新世纪以来最重要的国家战略之一。与此同时,随着规划细则的出台,诸多层面的利益之争也在悄然升温。

民企处境堪忧

伴随“规划”的出台,5万亿的投资也引得各路英雄竞折腰,尤其是众多国企纷纷涌入,大有通吃势头。

在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调研前期,被称为“国家队”的央企、国企皆瞄准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前开始准备,一场“筹备战”已经打响。国有企业在发展基础上的优势毋庸置疑,但也正因如此,需要更加关注的是:新一轮产业升级中,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在其中的作用将如何体现?

事实表明,在很多大的国有企业还没有顾及诸如光伏产业等新兴产业的时候,诸多民营企业早已涉足,并且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不可否认,大型国有企业积极进入新能源领域,将大大加快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和升级,但这也迫使很多民营企业陷入尴尬境地。可见,民营企业在历经了新能源市场的培育和发展后,却又迎头撞上国企大鳄。那么如何与国企竞逐潮头,规避蓝海变红海的厄运,实现“国进民也进”,是摆在他们面前的紧迫问题。

过去数年间,我国民营企业在进入某些领域的过程中,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屡遭阻挠,举步维艰。如2009年3月,我国首个采取特许经营权的太阳能电站敦煌太阳能电站项目开标。2010年6月,国家发改委“光伏并网发电特许权项目招标”公告,计划在陕西、青海、甘肃、内蒙古、宁夏和新疆进行13个项目共计280兆瓦的光伏并网发电特许权项目招标。在这个以价格竞标为规则的竞争中,除了华能、中广核等大企业具有财力之外,民营企业没有丝毫优势,只能选择退出。

再如2010年5月14日,我国10大汽车企业(上汽、一汽、东风、长安、广汽、北汽、华晨、奇瑞、重汽和江淮)组织讨论新能源汽车的标准制定、发展路径等系列问题,而比亚迪和吉利却未能跻身其中。至此,关于新能源汽车的标准制定已经为一些民营企业设置了天然屏障,只可远观。

需破“利益割据”

在新能源领域,“圈地”可以说是投资最常见的操作。在各类新能源招标中频现的另一特点就是央企以低价集中中标的现象。有分析指出,央企不惜血本就是为了率先进入新能源产业,从而拥有话语权。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孟宪淦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让一些央企低价中标,并承担一定时期内的经营风险,也是协助整个行业逐步过渡到合理成本区间的一种思路。

但这种现象在林伯强看来,只有让民营企业大规模地进入到新兴产业,按照市场机制充分竞争,才能知道价格的底线,更有利于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业内人士对此表示,由于一些新能源行业存在快速扩张的问题,竞争一旦在央企巨人间展开,或将导致行业面临更为惨烈的寡头竞争。

在中国,很少听到类似的新能源创富故事。民营企业家和投资者绝大多数聚集在狭长纵深的新能源产业链上游――即风能、太阳能或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发电的原料和设备提供上――寻找机会。只有极少数不畏惧电网垄断和政府电价管制的私人投资者敢于切入新能源发电的下游,与“国家队”展开竞争。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研究部部长冯飞一再强调,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是一个创新驱动的产业,所以如何进一步发挥民企的作用,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当中是极为关键的一个问题。“相对于传统产业来讲,民营资本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生存空间更大。从对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调查的结果来看,创新最活跃的是民营企业,特别是民营高技术企业。民企相对于国企而言,最重要的差异在于创新内在激励机制不一样,民企的高技术企业创新决定其生死,而国企其内部的管理体制和短期化的考核使得国企缺乏有力的创新激励机制。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是一个创新驱动的产业,所以如何进一步发挥民企的作用,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当中是极为关键的一个问题。”

国进,民也进

民企在低碳产业的规模效应正在逐步显现。在广东,民企大举进军半导体照明、风力发电等新兴产业,投资金额上百亿元,新兴行业投资额首次超过了传统产业。在浙江,嗅觉敏锐的民企正纷纷涉足太阳能、风能、生物工程等新兴行业,并对传统生产设备进行升级改造。

在调整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中,新能源的发展是巨大引擎,这也是民营企业发展的历史机遇。在这场竞争发展中,民营企业是生存还是死亡,是退缩还是坚守,这需要从两个层面进行探讨。

虽然“非公经济36条”和《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放宽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市场准入门槛,但是对于新能源领域的市场准入研究还有待细化,清除“玻璃门”现象还需要一个过程。政府应该积极进行相关政策和措施的配套,将鼓励民营经济的相关政策落到实处,积极营造民营企业健康发展的政策环境。

其次,继续加大资金支持。新能源产业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化通常需要巨额投入,并且风险巨大,一般民营企业不敢贸然进入,出现了“不想投、不敢投、不会投、不能投”的“四不投”现象。所以,需要政府给予涉足新能源产业的民企必要的资金支持。如奥巴马政府支持新兴产业发展,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大科技和创新投入,组建公私合营企业探索清洁煤技术的商业化模式,鼓励私人投资进入宽带服务领域等,意在推动民间参与科技开发和利用,以保持美国的创新活力和经济增长。

战略性新兴产业方向的确立,关乎国家兴盛、民族未来。无论决策与实践皆须谨严周详,需用大局观、战略性思维统领,从源头着手破解各类积弊已久的利益割据,支撑体制机制的创新。各类“利益割据”不除,新兴产业的战略目标就难以有效完成。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过程中,如能在产业发展与利益分配机制上打开一个新格局,才能真正实现中央政府、地方政府间顺畅的协调机制、产学研链条的重整,以及民间资本的广泛介入,从而真正实现新兴产业的新兴局面。

上一篇:3G汽车,谁的新蛋糕? 下一篇:电子支付的利益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