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农村文艺辅导基地”建设的作用和成果

时间:2022-10-06 02:16:42

河北省“农村文艺辅导基地”建设的作用和成果

河北省是农业大省。多年来,河北省群众艺术馆始终坚持“二为”方向和“三贴近”原则,将“服务基层、服务农村”作为职能工作的重中之重,把创建“农村文化辅导基地”作为改善农村文化质量、丰富农民文化生活,提高农民群众文化素养的突破口。在近十年中,省群艺馆共创建了廊坊南响口村民间器乐、美术、书法辅导基地,徐水“土坷垃”版画辅导基地,石家庄裕华区北豆村音乐辅导基地等农村文化辅导基地(示范点)193个,为满足农村广大人民群众是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维护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推动河北农村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出了贡献。

在推进农村文艺辅导基地建设过程中,河北省群艺馆深入贯彻落实河北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有关文件和“千名艺术家走进基层唱河北”“专业技术人员进万村兴百业”“为企业解难,为群众送服务”等活动意见要求,努力寻求“基地”服务新方式、探索新途径,推出了“四项服务”新举措:一是便捷服务,坚持与农民群众同吃同住。为了便捷辅导农民群众文艺节目,辅导老师们吃住在老乡家里,随时随地进行文艺辅导,深入田间地头,根据老乡的空闲时间安排活动,有时甚至工作到深夜。深受当地农民的热烈欢迎;二是常态服务,下乡辅导工作退位不退岗。在下乡辅导过程中,省群艺馆一直坚持每位专家带两名年轻业务干部共同开展工作,业务上起到了“传、帮、带”的作用。当业务专家面临退休离位时,辅导基地的工作并未受到影响,经过长期的实践锻炼,许多年轻同志成长为业务骨干,顺利地接替了老专家的岗位。这种常态服务为“进万村、兴百业”活动持续、稳定地开展,提供了人才保障;三是多方位服务,各艺术门类全面开花。省馆非常注重培养辅导基地的文化多样性,满足农民群众的多层次文化需求。为了准确、全面了解当前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现状,省馆组成调研组,在全省35个县(区),以农村基本文化建设、农民文化需求为主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研,进一步丰富了文艺基地的辅导方向,拓展了艺术门类。如廊坊市安次区马头镇南响口村文艺辅导基地,2006年建立时村里只有鼓乐队,通过两年多的培育辅导,在巩固原有的辅导项目基础上,又陆续组建了书法协会和秧歌队。正定县东阳庄村原来只有“常山战鼓”队,经过辅导和培训,目前这里又新成立了“火凤凰”舞蹈队和河北梆子演唱队;四是特色服务,为推动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起到积极作用。今年以来,省群艺馆把文化部命名的32个“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和省文化厅命名的100个“农村文化之星”作为建立“基地”、辅导点的优先条件,先后派出业务骨干到石家庄正定县新安镇北白佛村戏曲活动基地、辛集市新垒头村农民画辅导基地、保定市阜平县不老树村音乐辅导基地等地对当地的特色项目、特色节目进行辅导提高。这些特色“基地”的建立,为推出农村题材文艺作品、推荐农村优秀文艺人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始终将服务农村、服务基层作为一项大事来抓,把构建农村文艺辅导基地,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以基地建设带动事业发展,十年来共建立了廊坊南响口村民间器乐、美术、书法辅导基地、涉县王金庄村综合文艺辅导基地、沧州沧县刘吉舞狮辅导基地、盐山武术扇辅导基地、藁城战鼓辅导基地、徐水“土坷垃”版画辅导基地辅导基地、保定青苑县东吕乡北营头村戏曲辅导基地、石家庄裕华区北豆村音乐辅导基地、井陉矿区横北村美术、书法辅导基地、肃宁县解王中村内画辅导基地等193个文艺辅导基地。在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维护全省广大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促进农村经济、文化、政治和社会的协调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推进农村文艺辅导基地建设过程中,河北省群艺馆积极创新思路,大胆探索文化服务新途径,努力寻求服务新方式,推出“四项服务”新举措:1.便捷服务,坚持与农民群众同吃同住。为了克服辅导时间、空间受到限制,便捷辅导农民群众文艺节目,老师们就吃住在老乡家里,随时随地进行文艺辅导;2.常态服务,下乡辅导工作退位不退岗。省群艺馆一直坚持每位专家带两名年轻业务干部共同开展工作,这样不但专家的工作多了助手,同时也锻炼了新同志,业务上起到了传、帮、带的作用。3.多方位服务,各艺术门类全面开花。省群艺馆非常注重辅导基地多样性建设,满足农民群众的多层次文化需求。为了准确、全面了解当前农村文化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省群艺馆牵头与市、县级群艺馆、文化馆联动,多次组成调研组在全省开展了农村文化发展现状、基层文化建设、农民文化需求等专题调研活动,进一步明确了文艺基地的辅导方向和定位;4.特色服务,为推动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起到积极作用。省群艺馆把文化部命名的32个“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和省文化厅命名的100个“农村文化之星”作为建立“基地”(辅导点)的优先条件,先后派出业务骨干到特色基地进行重点辅导培训,使各地特色文化能够继续传承,并发扬光大。

十年来,河北省群艺馆农村文艺辅导基地建设成就突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基地”辐射功能效果明显。文艺辅导基地的建设为农村培养了一大批素质过硬的文艺骨干,在他们的带动下,文化活动的参与人数迅速增多,节目形式日益丰富,村民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基地”效应,引起了当地村党支部的热情关注和高度重视,投资搭建了文艺舞台、置办了服装和演出设备,成立了业余文艺团体,“基地”效应还辐射到周边农村,在推动新农村文化建设和发展中产生了积极影响;2.“基地”传、邦、带现象喜人。省群艺馆在创建“农村文艺辅导基地”中,为了有效地解决农村文艺人才青黄不接问题,工作重心向以老带新,培养农村青年文艺骨干倾斜。其作法是,充分发挥老艺人、文化热心人和“传承人”的作用,对当地年轻人进行民间艺术传、帮、带。经过长期的实践,不少“基地”出现了年轻人主动热情参与,青年人成为村里文艺活动的主角和中坚力量的现象十分喜人;3.“基地”为农民搭建起了交流、展示平台。伴随省群艺馆建立“农村文艺辅导基地”工作思路的不断拓展,为“基地”文艺人才搭建交流、展示平台的渠道也在不断拓宽,如:推荐沧县狮舞参加建国60周年天安门广场晚会表演,博得全国亿万观众的热情关注和广泛好评;推荐新华区北豆村“新星艺术团”参加石家庄市举办的“千人大比舞”,并取得优异成绩;推荐清苑县北营关村曲艺队参加保定市10县西河大鼓交流会,成绩斐然;推荐衡水宋村内画学员,赴台湾进行文化交流及展览,博得了海外同行们的一致好评。“基地”辅导成果的交流和展示,为弘扬燕赵文化艺术、建设河北文化大省作出了积极贡献;4.“基地”为农村建立一支不走的文艺队伍夯实基础。省群艺馆为把“农村文艺辅导基地”做深、做实。将农村建立一支不走的文艺队伍,作为提升“基地”建设质量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在开展此项工作中,开拓思路,关注“三点”即:一是坚持在“基地”活动中,寻找“老、中、青”共同参与的结合点,使之形成村里文化活动的核心力、凝聚力、向心力,以此促进这支不走的文艺队伍健康有序的发展,推进农村文化建设自然进入后断有人的良性发展轨道;二是将宣传地域特色文化作为开展“基地”文艺活动的切入点,让农民群众在亲近本土文化、了解本地文化特色,热爱家乡文化中自然融入新农村文化建设活动氛围中,为更多人主动积极地关注和参与家乡文化建设夯实基础;三是努力寻找农民参与文化活动的兴趣点。在开展“基地”辅导工作中,坚持把农民群众喜欢、欢迎、爱好放在第一位,坚持“基地”的一切工作计划都随着满足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转,为农村建立一支不走的文艺队伍,聚人气、聚人心。

十年来,河北省农村文艺辅导基地建设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关注和认可。其做法多次在新华社和河北政府网上报道。同时也得到河北电视台、河北日报、燕赵都市报等重要媒体的大力宣传。如今,河北省群艺馆文艺辅导基地已遍布燕赵大地,对于推动农村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构建和谐社会,促进河北经济、政治和社会的的协调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上一篇:浅析贵州苗族原生态舞蹈“锦鸡舞”的艺术特征 下一篇:论高校贫困生的心理特征及其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