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自然唯物主义 而是感性唯物主义

时间:2022-10-06 01:52:27

不是自然唯物主义 而是感性唯物主义

摘 要:费尔巴哈哲学和唯物主义的本质不是自然唯物主义,而是感性唯物主义;费尔巴哈哲学的一个主要思想是结合理性、思维和感性、直观;费尔巴哈对重要概念的理解是感性唯物主义的理解。对费尔巴哈哲学和唯物主义本质的自然唯物主义理解的主要论证不能成立,费尔巴哈本人就驳斥了对其哲学和唯物主义的自然唯物主义理解。

关键词:费尔巴哈哲学;自然唯物主义;感性唯物主义

中图分类号:B516.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10)05-0041-05

费尔巴哈哲学亟需重新理解。几乎所有的中国马克思主义者都同意费尔巴哈哲学是通向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座桥,不准确理解、批判和超越费尔巴哈哲学,就无以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然而,直到现在,许多中国马克思主义者都仍旧认为,和传统唯物主义完全相同,费尔巴哈哲学和唯物主义的本质是自然唯物主义,主要观点是自然、物质、存在第一性,精神、意识、思维第二性。事实上,费尔巴哈哲学和唯物主义的本质并不是人本主义的自然唯物主义,而是人本主义的感性唯物主义。

一、费尔巴哈哲学的主要思想

哲学应该把理性、精神、思维和思想即唯心主义的方面同感性、物质、直观和感觉即唯物主义的方面结合起来,这是思想成熟后的费尔巴哈的一个最主要思想。

按照西方哲学的传统,费尔巴哈区分了理性、精神、思维、思想和感性、物质(存在)、直观、感觉两个方面。在费尔巴哈看来,以往的哲学总是过分强调其中一个方面而否定另一方面,割裂了这两个方面本应该具有的密切联系,导致它们不能在人身上有机地统一起来。尤其是肇始于笛卡尔和斯宾诺莎并以黑格尔哲学为典型代表的近代思辨哲学极度夸大抽象的理智的作用和意义并使之占据绝对的统治地位,严重忽视甚至否定了感性、物质、直观、感觉、心情和生活。费尔巴哈严厉批判了近代思辨哲学这种完全抛弃感性方面的抽象性。他指出,近代思辨哲学的上帝是纯粹的精神,没有欲望、没有感觉、没有物质,而近代思辨哲学“就是这个纯粹精神,这个纯粹活动现实化为思维活动,就是绝对实体现实化成为绝对思维”[1]129。在费尔巴哈看来,近代思辨哲学的抽象性甚至比神学还有过之而无不及。

和近代思辨哲学不同,费尔巴哈指出:“哲学的主要工具和器官是头脑――这是活动、自由、形而上学无限性、唯心主义的来源。同时是心情――这是痛苦、有限性、需要、感觉主义的来源。……哲学的工具和器官就是思维和直观,因为思维是头脑所需要的,直观感觉是心情所需要的。思维是学派和体系的原则,直观是生活的原则。……只有存在与本质结合、直观与思维结合、被动与主动结合、法国感觉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反经院派的热情原则和德国形而上学的经院派的冷淡态度结合起来的地方,才有生活和真理。”[1]111显然,费尔巴哈主张,哲学应该把两种主要工具和器官――头脑和心情、思维和直观(感觉)结合起来,亦即把理论和生活、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值得注意的是,在这段话中,唯心主义同头脑、理性、思维、理论、形而上学无限性、自由和冷淡等相一致,而唯物主义则同心情、感性、直观、生活、有限性、需要和热情等相一致。在西方思想史上,如此理解唯物主义是颇为怪异而新颖的。更为怪异而新颖的是,在费尔巴哈看来,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不仅不相互对立,而且应该并可以相互结合。

费尔巴哈继续写道:“真正的、与生活、与人同一的哲学家,必须有法国人和德国人的混合血统。……心情,是女性的原则,是对于有限事物的官能,是唯物主义的所在地;头脑,是男性的原则,是唯心主义的所在地。……只有莱布尼茨……热情的唯物同时又唯心的哲学原则,才第一次将德国人从他们的哲学上的学究习气和经院习气中拯救出来。”[1]112很显然,费尔巴哈再次强调了头脑和心情、理性和感性、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结合。在这段论述中,唯心主义代表的也是头脑、理性的方面,而唯物主义代表的也是心情、感性的方面。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费尔巴哈看来,莱布尼茨的哲学原则是既唯物同时又唯心的,而且只有这种既唯物同时又唯心的哲学原则才是正确的。这再次清晰表明,在费尔巴哈那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并不像通常认为的那样绝对对立,而是可以并且应该共存共处、相互结合的。按照传统理解,这种说法是不可想象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绝对对立的,一种世界观不是唯物主义就是唯心主义,哪有既唯物同时又唯心的啊?可是,费尔巴哈竟然这样说了。虽然比较怪异,不过,也不费解。这是因为,费尔巴哈改变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含义,他所理解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对感性、直观和理性、思维关系的回答。在费尔巴哈看来,分别代表这两个方面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并不相互对立,而是可以并且应该相互结合的。这也表明,费尔巴哈所理解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并不是那种本体论问题上谁产生谁、谁决定谁意义上的绝对对立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从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不可能是自然唯物主义。

针对近代思辨哲学过分强调理性、思想、头脑、理论和思维导致唯心主义过分膨胀和泛滥的错误,费尔巴哈特别强调和阐发了感性、物质、心情、生活、直观、感觉等他所认为的唯物主义的内容,特别强调自己的哲学是感性哲学,渴望以此对抗近代思辨哲学过度泛滥的唯心主义,唤起人们对唯物主义的重视,将哲学引向正确的方向。“旧哲学为了防止感性观念治染抽象概念,是在与感觉处于不断矛盾、敌对状态中进行思想的;新哲学则正相反,是在与感觉和睦、协调的状态中进行思想的。……新哲学……是愉快地,自觉地承认感性的真理性的:新哲学是光明正大的感性哲学。”[1]169我们听到,费尔巴哈早就明确无误地大声疾呼,和旧哲学不同,他的新哲学是感性哲学!费尔巴哈甚至还把近性主义和思辨哲学之父笛卡尔的著名命题做了感性哲学的改造:“人的最内秘的本质不表现在‘我思故我在’的命题中,而表现在‘我欲故我在’的命题中。”[1]591在反抗和力图超越传统思辨哲学这一点上,这个“我欲故我在”和后来马克思的“我实践故我在”完全一致。可见,一个铁证如山的事实是,费尔巴哈的哲学并不是近代思辨哲学,既不是近代思辨的唯心主义,也不是近代思辨的唯物主义,而是现代人本主义的感性哲学。

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思想同其总的哲学思想高度一致,是总的哲学思想中对感性的强调。同总的哲学思想一样,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主要目的也是强调哲学应该重视感性、物质、直观和感受。这种唯物主义的主要对手是包括近代思辨唯物主义在内的全部近代思辨哲学。对于费尔巴哈,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争论的主要问题是理性、精神、思维和思想同感性、物质、直观和感受的关系问题。和唯心主义强调理性、精神、思维和思想不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重视感性、物质、直观和感受。可见,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是同其人本主义的感性哲学相一致的人本主义的感性唯物主义。

二、费尔巴哈对重要概念的感性唯物主义理解

不仅总的思想,而且费尔巴哈对于一些显著体现哲学和唯物主义思想本质的重要概念的感性唯物主义理解也清楚表明了他的哲学和唯物主义的感性唯物主义本质。对物质概念的感性唯物主义理解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物质是唯物主义概念的核心组成部分,对于物质的不同理解深度影响对唯物主义的理解。近代哲学将物质的主要性质理解为具有广延,传统教科书理解模式则理解为客观实在性。然而,在费尔巴哈那里,“物质”的主要特性既不是具有广延,也不是客观实在性,而是感性。费尔巴哈指出,近代思辨哲学单纯强调非物质的、纯粹的理智实体,忽视了物质实体、感性实体,甚至连斯宾诺莎的物质都“是一种形而上学的事物,……因为物质赖以异于理智和思维活动的主要特性,即赖以成为一种能感受的实体的那种特性,已经从物质之中除去了”[1]148。甚至“和与它相对立的思维属性具有相同的特质”,“是一种抽象的物质,是一种无物质的物质”[1]110。显然,费尔巴哈所理解的物质的主要特性是感受性、感性,他看重和强调的就是物质这种属人的,能够为人所感觉的、所需要的感性。对费尔巴哈来说,物质不仅是物质性实体的总和,不仅是“客观实在”,最为重要的是,物质直接体现他的哲学强调的根本之点――感性。可见,费尔巴哈对物质的感性理解可以让我们更加坚定地认为: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本质决不是主张自然、物质本体论的自然唯物主义,而是重视和强调感性的感性唯物主义。传统理解看到费尔巴哈使用物质概念并强调物质的重要性而没有深入思考费尔巴哈物质概念的深层内涵,就以为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是和正统唯物主义完全一样的自然唯物主义。

费尔巴哈对于存在的理解和物质一致,同样表明了他的感性唯物主义思想。费尔巴哈强调,存在不只是思维的实体,而且“是感性的存在,直观的存在,感觉的存在,爱的存在。因此存在是一个直观的秘密,感觉的秘密,爱的秘密”[1]167。很显然,和物质一样,对于存在,费尔巴哈强调的也是其感性的性质。可见,费尔巴哈对于存在的理解也是感性的理解。的确,如马克思后来批评的那样,费尔巴哈没有把对象、现实和感性当做感性的人的感性活动――实践去理解,但费尔巴哈是把物质和存在(亦即对象、现实和感性)当做感性理解的:从感性的角度理解物质和存在,强调对物质和存在的直观和感受。依照传统观念,费尔巴哈把物质和存在理解为感性的东西似乎有些奇特。其实,在西方哲学史上,对物质和存在的感性理解源远流长,近代哲学家们一般都把物质和存在理解为可感的感性实体的总和。

费尔巴哈自然概念的含义也表明了费尔巴哈哲学和唯物主义的感性唯物主义本质。在笔者看来,费尔巴哈的自然概念亟需重新理解,传统教科书理解模式对费尔巴哈自然概念的理解很不到位。传统教科书理解模式认为,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是自然唯物主义,并且费尔巴哈的自然是与人无关的自然。于是,在教科书理解模式那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就成了一边是人本唯物主义,一边又是与人无关的自然唯物主义。也就是说,自然唯物主义和人本唯物主义在费尔巴哈那里彼此隔离,同一个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竟然被理解为如此自相矛盾的东西。的确,费尔巴哈非常强调自然的优先地位,在他看来,自然是第一性的。但是,必须注意,费尔巴哈所说的自然和传统教科书理解模式的自然并不相同,它指的是全部感性事物的总和,等同于感性世界。其实,近代哲学家们一般也在这种含义上理解、使用自然概念。更为重要的是,费尔巴哈之所以强调自然的优先地位,是因为在他看来,感性的自然是感性的现实的人的现实基础。因此,在费尔巴哈那里,自然和人、“自然唯物主义”和人本唯物主义并不是彼此隔离的,而是密切相关的。费尔巴哈的真正问题实际上在于,和近代唯物主义一样,未能认识到感性的人的基础并不是这种笼统的自然,而是人化自然,尤其是高度人化的自然,是人的感性活动。

在费尔巴哈哲学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需要认真思考,这就是“直观”。在笔者看来,过去实际上并没有理解费尔巴哈直观概念的含义,甚至可以说都没有能够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而是从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评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费尔巴哈不满意抽象的思维而喜欢直观;但是他把感性不是看作实践的、人的感性的活动”;“直观的唯物主义,即不是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出发,推论费尔巴哈的“直观”是同马克思的实践相对的“非实践”,是同马克思从社会历史存在出发解释意识相对地从自然存在出发解释意识。其实,费尔巴哈直观概念的含义是感觉、感受,对感性事物进行直观就是对感性事物进行感觉、感受。直观的这种含义同样在西方哲学史上源远流长,其最新的意思就是直接地看感觉,康德和黑格尔就在这种意义上使用直观概念。

误解费尔巴哈的直观概念,是把费尔巴哈的哲学和唯物主义理解为自然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因。显然,一旦把“直观”认作从自然存在而非社会历史存在和实践解释意识,那么必然会把费尔巴哈哲学和唯物主义的本质认作自然唯物主义。相反,如果正确理解直观是相对于纯理性思维的感觉和感受,直观感性事物是指感觉、感受感性事物的话,那么就很容易理解费尔巴哈哲学和唯物主义的本质是感性唯物主义。

显然,费尔巴哈对上述重要概念极其明确的感性理解说明,他的哲学和唯物主义的本质不是自然唯物主义,而是感性唯物主义。

三、自然唯物主义理解的主要论证不能成立

行文至此,可能有的学者会提出质疑,费尔巴哈也有过很明显的自然唯物主义的论述,如:“思维和存在的真正关系只是这样的:存在是主体,思维是宾词。思维是从存在而来的,然而存在并不来自思维。存在是从自身,通过自身而来的――存在只能为存在所产生。”[1]115“只有将实在事物,感性事物当成它自身的主体,只有给实在事物和感性事物以绝对独立的,神圣的,第一性的,不是从理念中派生出来的意义。”[1]165人们往往根据这两段话认定费尔巴哈的哲学和唯物主义主张自然、物质、存在第一性,精神、意识、思维第二性,其本质是自然唯物主义。

然而,自然唯物主义理解的这个主要依据和论证并不能成立。需要注意,这两段话的观点并不是费尔巴哈哲学和唯物主义的主要思想。的确,费尔巴哈也根据当时的自然科学认为存在、自然先于思维,思维来自存在。但是,费尔巴哈并没有说这就是他的哲学和唯物主义的主要观点,就是他的哲学和唯物主义区别于唯心主义之处。相反,费尔巴哈反复论述了他的哲学和唯物主义的主要观点――重视感性、物质、直观和感觉。事实上,存在是主体,思维是宾词的思想在费尔巴哈哲学中并没有多高的地位,而强调感性、物质、直观和感觉的重要性却是费尔巴哈哲学的一个最主要思想。更为重要的是,在这两段话中,费尔巴哈也是把存在和物质理解为感性的。这就是说,在这两段话中,费尔巴哈真正想说的是:自然是人存在、生活的现实基础,感性的自然是感性的人存在、生活的现实基础,而并非近代唯物主义所主张的存在是思维的基础、存在决定思维。其实,费尔巴哈只是在人本主义的感性唯物主义思想确立之初沿用这种近代哲学的表述方式,后来他就不再使用了。不仅如此,正如下文将看到的那样,费尔巴哈后来还明确否定了这种近代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提法。因此,这两段话并不能证明费尔巴哈哲学和唯物主义的本质是自然唯物主义。

一个半世纪以来,人们一直把费尔巴哈的哲学和唯物主义理解为近代唯物主义的典型。然而,事实上,费尔巴哈本人早在一个半世纪前就严正否定了对其哲学和唯物主义的这种自然唯物主义的理解。

费尔巴哈驳斥了人们把包括他的唯物主义在内的德国唯物主义的思想来源认定为近代唯物主义的看法,明确指出了整个德国唯物主义的感性渊源。费尔巴哈指出:“有人认为德国唯物主义是从《自然的体系》中引申出来的,甚至是从拉美特利的麦草馅饼中引申出来的。再也没有比这种看法更错误的了。德国唯物主义具有宗教的根源;它起源于宗教改革;它是上帝爱人的结果。”[1]469-470费尔巴哈强调,宗教改革家所看重的这种爱不是精神的或者唯灵主义的词句,不是经院哲学家的纯思维活动,而是现实的、真正的人类的爱。“这个不仅惦念着我们精神的解脱,而且关怀我们肉体的幸福和我们的生活的上帝……就是唯物主义之父。”[1]471可见,早在包括费尔巴哈的感性唯物主义在内的德国唯物主义产生之初,人们就按照通常的观念以为德国唯物主义也来源于近代唯物主义并同其一致。然而,费尔巴哈坚决地否定了这种流行的看法,指出德国唯物主义实际上来源于感性的现实的人类的爱,是这种真正的爱的结果。既然是这种感性的现实的人类的爱的结果,那么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当然也是感性的现实的人类的唯物主义了。费尔巴哈甚至把这种爱比喻为基督教教义所说的爱人的上帝,并且将这个“上帝”认定为唯物主义之父。这就直接确定了作为“父之子”的德国唯物主义的感性血统。既然作为“唯物主义之父”的“上帝”是“现实的、真正的人类爱”,那么作为“父之子”的德国唯物主义当然也是“现实的、真正的人类爱”。这确定无疑地表明:源于爱而生的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是人本主义的感性唯物主义,而不可能是被费尔巴哈认定为远离、否定爱的抽象的近代思辨哲学的唯物主义;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并不是同正统唯物主义一脉相承的唯物主义,而是一种有着不同现实基础和理论渊源的唯物主义形态。

不仅廓清理论渊源,费尔巴哈还坚决驳斥了对其哲学基本问题的近代哲学理解:“从他把我的著作之内容归结为存在与思维的抽象概念这一点,就已可看出他的批评是完全谬误的。……我公开地用自然来代替存在,用人来代替思维。”[2]858传统理解一直把费尔巴哈哲学和唯物主义的基本问题归结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但是,很显然,把作为传统哲学基本问题的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仍旧定为费尔巴哈哲学和现代哲学基本问题的做法恰恰是费尔巴哈所反对的。并且,如上文所见,费尔巴哈哲学的主要努力就是试图破除传统哲学尤其近代哲学的这种做法,把哲学的对象和问题转变为人和自然,“将人连同作为人的基础的自然当作哲学唯一的、普遍的、最高的对象”[1]184。然而,传统理解不仅没有理解费尔巴哈这个艰辛的理论努力及其重要意义,反而将费尔巴哈哲学和唯物主义归结为他所激烈否定的那种正统的哲学和唯物主义。

四、结语

综上所述,对费尔巴哈哲学和唯物主义根深蒂固的传统理解是不能成立的,费尔巴哈哲学和唯物主义的本质并不是自然唯物主义,而是人本主义的感性唯物主义。或许,在漫长的一百多年中,可怜的费尔巴哈一直在独自默默伤悲,埋怨我们为什么如此之久都没有正确理解他那充满创见而激情洋溢的思想和艰辛的理论努力。在笔者看来,按照对现代哲学性质以及现代哲学同传统哲学尤其近代哲学的分野的一般理解,完全可以说,费尔巴哈哲学不是近代哲学而是现代哲学,甚至可以认为,费尔巴哈和叔本华、孔德、马克思等一起发动了现代哲学的革命,开辟了现代哲学前进的道路。经过重新理解的费尔巴哈感性哲学和感性唯物主义代表了人类哲学及其发展过程的一个重要方面和阶段,其蕴含的光芒也当会逐渐彰显出来。

除了破除对费尔巴哈哲学和唯物主义长期深刻的误解,澄清作为马克思新哲学和新唯物主义重要思想来源的费尔巴哈哲学和唯物主义的本质显然还对于正确理解马克思的新哲学和新唯物主义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其一,为正确把握新唯物主义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提供了条件。马克思的确经历了一个“费尔巴哈派”时期,但马克思接受费尔巴哈的并不是自然唯物主义,而是感性唯物主义。费尔巴哈,尤其是《关于哲学改造的临时纲要》和《未来哲学原理》的人本主义感性唯物主义思想极大地启发和影响了马克思,马克思借鉴和批判地继承的唯物主义正是这种感性唯物主义。尽管对感性的理解有根本局限,但正是费尔巴哈对感性的强调启发了马克思。正如马克思后来所指出的那样,一旦正确理解了感性,把感性理解为物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及其矛盾运动,理解为感性活动及其结果,科学的世界观――历史的实践的唯物主义也就如朝阳跃出海面了。其二,为正确理解新唯物主义的本质扫除了思想藩篱。传统教科书理解模式一个十分重要的立论根据就是认为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思想来源之一的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本质是自然唯物主义,马克思恩格斯继承发展了费尔巴哈的这种自然唯物主义,从而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现在,澄清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本质是人本主义的感性唯物主义,这就否定了教科书理解模式核心观点的这个赖以成立的重要依据,切断了把新唯物主义的本质理解成“辩证唯物主义”的道路,并且还可以将对新唯物主义本质的理解引向历史唯物主义。

参考文献:

[1]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129.

[2]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858.

上一篇:大众文化视阈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路... 下一篇:谁是学校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