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信息专业“2 + 1”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时间:2022-10-06 01:02:28

电子信息专业“2 + 1”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摘要: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学校与企业共同参与构建的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是目前高职院校中研究的热点,该文根据万博科技职业学院电子信息专业“2+1”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实践,研究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并深入分析了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给出相应的解决问题的做法和建议。

关键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共赢;订单式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06-0166-02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一般是指学校和企业一同构建的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在当前的高校普遍存在,这种培养模式与当前很多学校中以学校为主体的校园教学和以企业为主体企业技工培训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同。校企合作是一种以市场和企业发展需要为导向,以社会实际需求和就业为指导的人才培养模式。其核心是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的优势教育资源,培养出符合企业需求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1 现状分析

在高职院校辉煌发展的今天,虽然各高校在各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也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和不足,主要的体现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与高职院校人才的质量之间的矛盾,导致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在社会中得不到任用,学生的就业质量低。为了有效地促进高校的发展,并高效地解决这一矛盾,只有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探索一种适合我国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才可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1]。

当前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最典型的是校企结合的“订单式”培养模式、“产学合作”教育模式及“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尽管高职院校在以上这些模式的作用下,教学质量有了迅速发展和提高,但是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如下问题:1)教学缺乏特色,学生缺乏兴趣,影响职业能力培养;2)专业教学实习实验设备无法满足社会需求,学生就业率低;3)缺乏“双师型”教师,教学方法陈旧;4)专业设置和办学定位不能与时俱进。

2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近年来,学院与合肥胜利精密科技有限公司建立了校企合作办学模式,首先在电子专业和试行“2+1”工学一体校企合作的培养方式,建立“锐蓝(电子专业)精英班”并已正式开班。该专业的学生在入学初就按照学校和企业制订的教学计划和方案进行教学,学生在学习时可以直接到企业上课、实习或工作,教师与企业工程师共同拟定教学方案,通过职前培训、整班培养、就业前置、工学交替等手段探索企业制学院模式,促使学生向工程职业型、技能型方向转变,充分体现了“学习即工作,工作即学习”的工学一体“2+1”校企合作的就业就学人才培养模式。

“2+1”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对于高职院校来说,主要是前两年在学校组织学习,同时在校进行校企合作教学,可以建立企业校内课堂,另外一年在企业工程师和学校专业教师的指导进行在职在岗的实践学习,同时完成所需的毕业设计(论文)。将校内的理论和校外(企业)的实习实践相结合,进行真实情景的实践教学。

当然,“2+1”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不是简单时间的叠加,它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工程职业能力、全方面的职业综合素质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实质是学校和企业两个同为教育主体,共同创建培育适合社会需求的高技能性人才教育环境,实现人才培养与现实

需要相匹配。

2.1 开发新的课程体系,提升职业综合素质

高职院校的教学体系设置,要充分地考虑对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的提升,在课程设置中主要以各种综合素养和职业能力为核心主导,深入研究教学内容,进行按照企业的需求重新优化组合,突出实用性和针对性,弱化学科系统性和理论知识的教育,深入整合校企合作中的资源优势,以促进素质教育与专业技术教育的完美融合。

2.2 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在课程教学上,对于电子信息专业而言,无论是对学校还是老师来说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要求都很高的。因此,我校经过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及探讨,采用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方法。引入企业的高级工程师进入课堂和学校教师一起设计课堂,学校开办“企业课堂”,由企业工程师直接在实验室中指导学生进行项目的实践学习和创作,充分把理论知识应用到职业技能提升中,改变原来单一的学校教师的教学方法,迫使学生主动去学习理论知识,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这种理论和技能的有效结合,无论是对于学生的就业还是对于企业和学校都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我们把理论课堂搬到实训室[2],由企业工程师或项目组按照企业的需求进行实际的项目对口教学,提升学生的企业工作能力,企业在一定程度上也减少了后期职工的培训费用。在第三年的企业顶岗或实习中这类学习就可以直接上岗。因此,这种“2 +1”的校企业合作的办学模式为高职学院拓宽办学模式,为企业提供了适岗人才,达到了双方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2.3 完善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加强能力培养和产学研结合

目前,40%的高职院校由于经费不足校内外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不完美,平时的实践教学主要以校内基础(公共)实验室、专业实验(设备不足或老旧)为主,所谓的校内实践教学基地也就是一般的实验室再挂一个牌。校外的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也主要和一些培训机构合作。我校在经过两年的教学研究改革后,建立了多个校外教学基地,例如合肥胜利精密科技有限公司、科大讯飞等。在实际的教学中强调能力培养,构建完整的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成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3]。

在实践教学中,校内主要以教师指导和学生自主实践学习相结合,校外实训基地的实践学习主要企业培训为主,由企业根据自身需要安排学生的实践教学。努力培养学生实践技能,提高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在整个教学与学习过程中,同时要重视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的开发,积极组织并整合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校外实践的第三课堂。加强第一课堂的师生互动,鼓励积极参加第二课堂的校园文化建设及学科竞赛和科技活动,强调第三课堂的校外企业实践活动和社会实践教学。

2.4 建立“双师”型教学团队

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搞好专业建设。通过“稳定、联合培养、按需引进”等途径进一步加强并优化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教师实践能力和工程素质培养。以“校企合作”为主渠道,有计划派青年教师深入企业学习和工作,获取工程技术经验,构建“双师型”教学导师团队;支持教师参加行业举办的专业技术培训班,鼓励教师取得具有行业权威性的职业资格认证,培养和提高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提升教师学历和专业技术资格。完善青年教师导师制,坚持教学督导制和领导听课制,利用多种形式督促教师胜任教学岗位,提高教学质量;要求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教师必须为本科生讲授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有计划地安排教师进行在职学习、在岗进修、假期进修,到国内外高校做访问学者,积极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并采取得力措施,提高本专业的学术水平。

2.5 全面推行导师制,落实寓教于研,实现“科教融合”

“导师制”的实施可以从入学教育完成之后开始,各个教师各个开展科研讲座,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教师的研究领域,选择适合的导师,导师则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决定结果。

教师从“科教融合”的角度,为学生的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总体设计,教师从自己课题中选取出大量的“小题”用于学生的实践教学,并连续担任学生实践教学环节的指导教师。在学生对该学术领域有所了解的基础上,导师带领学生选择科研课题并且开始进行科学研究,将学生的实践教学内容和自己的研究成果与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挑战杯、学科竞赛等学生素质提升类项目进行有机融合,使学生在完成实践教学内容后便可将相关成果用于申报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和参加相关学科竞赛,通过项目资助和竞赛奖励对学生的实践环节进行激励,切实提高学生进行创新实践的积极性。

3 总结

校企合作主要是通过“工学一体”就业就学的人才培养方式,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把高职院校的学生打造成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董 芳基于校企合作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模式研究[4],同时促进企业和区域经济更好的发展,提高高职院校的人才市场竞争力,从而逐渐构建成良性互动循环的多赢人才培养体系。[5]

参考文献:

[1] 曹丽琴.广东省高职院校“2+1”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D]. 咸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3.

[2] 邓祺.论电子专业教学现状和教学改革[J].大众科技,2015,17(4):137-139.

[3] 方黛春.高职“2+1”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

[4] 董芳.基于校企合作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模式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31(2):72-73.

[5] 胡娟.高职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5,31(2):152-154.

[6] 赵黎明,赵俊,任国灿.“2 + 1”校企合作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8(1):19-22.

上一篇:产业下滑 借互联网实现“后市场”经济 下一篇:浅谈国内外热处理技术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