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审美观的培养

时间:2022-10-06 11:58:54

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审美观的培养

苏霍姆林斯基说:“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的精神正直,良心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 陶行知先生认为要乘着“美的精神”,从而创造出“真善美的祖国”“真善美的世界”“真善美的人生”。语文教师是美的传播者、创造者,每一位语文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的审美情趣,有意识,有目的地结合语文学科教学的特点进行美的教育,让“美育”碛呕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让学生得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教育作用,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感悟美,追求美和创造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

一、利用朗诵,体验美

“言为心声”,新教材中许多作品都是作者心灵的结晶。优美的朗诵能调动朗读者的视觉、听觉、情感和思维等诸多因素,使文章中的人、物、情、景跃出纸上,形成立体思维,多方面感知材料。正如朱作仁教授所说:“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更能使人感受。”在朗读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点播指导,引导学生通过语势的缓急、语调的抑扬、语气的强弱、停顿的长短等方面的变化,以及适当地运用气音、颤音、拖音、拟声等特殊技巧,准确充分地传情达意。例如《天上的街市》这首诗,郭沫若在诗里面借助联想和想象表达了自己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教师在简单介绍创作背景后应该让学生自由、反复地朗读。

二、利用对话,感悟美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在课堂上应该特别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状态、思维状态和交往状态。读不是对几条抽象干瘪的中心思想、人物形象、语言特点的记忆,而是一种对话过程。教师应该引领学生尊重作者的立场观点,进入作者世界。学生要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创作意图和表达方式,由表及里,细心地去体味、沉吟,并从中感受到语言的魅力。在学习苏轼的《水调歌头》时,有学生提出质疑:如何理解“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中的“欲”和“恐”这两个词。教师及时肯定这个问题提得有价值,然后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小组间互相合作,再通过学生平等对话,他们基本达成共识,认为这两个词体现了作者矛盾的心理。教师又及时抓住“矛盾”这一解说,提出另一个问题:整首词的感情基调是悲观的还是积极乐观的?请结合具体的词句来思考。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他们结合“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等词句,逐渐领悟到作者由埋怨、自解自叹、互相祝福的心理变化。在学生平等对话、教师及时引导点拨下,诗人旷达的胸怀、乐观的情致及全词美好的境界都表现得淋漓尽致,学生真正感受到了词的形象和意境美,在课堂上便能自主品读直至当堂背诵。

三、放飞想象,创造美

想象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是审美活动的一种重要的心理功能。法国诗人波德莱尔甚至称它是“人类一切功能中的女皇陛下”。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审美鉴赏和艺术创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多创造机会,让学生自由联想、大胆地展开想象的翅膀。例如,可以让学生借助想象进行续写,如续写《皇帝的新装》:游行大典完毕,皇帝回宫后,事情将会怎么样呢?教师有意识地给学生一些词语,要求学生“妙语连珠”或让学生编故事,如选择“憧憬、广袤、白驹过隙、安恬、豁达、进发”其中的四个词语写成一段话,要求语意明确,语句通顺,尽可能使用修辞手法。还可以要求学生根据古诗的情节,展开想象,把古诗改写成内容具体的记叙文。入选教材的古诗都是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结晶和荟萃,让学生通过想象描绘出全诗或部分诗句的优美意境,是融理解、想象、表达、学习、创造于一体的最佳方法。

著名教育学家蔡元培认为:“凡是学校所有的课程,都没有与美无关的。”语文课更是美育关系最密切的课程之一。在课程改革中,我们的语文教材也在不断地推陈出新,安排设计了许多文质兼美的好文章,在具体鲜活的叙事中凝聚着深刻的人文性,蕴含着丰富的哲理性,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琳琅满目、五彩缤纷的美好世界。因此,我们语文老师应该巧妙充分地利用语文学科中的审美教育,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

(作者单位: 四川省威远县龙会中学 642450)

上一篇:自贸区建设需要法律创新 下一篇:古人吃什么水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