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型”课堂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的有效构建研究

时间:2022-10-06 10:23:42

“思维型”课堂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的有效构建研究

(浙江省义乌市绣湖中学)

摘 要:思维是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在课堂教学的开展过程中,如何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思维,关系到学生是否能够开展有效的学习活动,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来实现这一目标。为此,从初中科学的教学角度出发,从构建“思维型”课堂方面切入,在这两者有机结合的基础上进行相关方面论点的探讨,通过“思维型”课堂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的有效构建,提高初中科学教学质量,促进共同性发展。

关键词:初中科学;“思维型”课堂;策略

随着时代的推进以及社会的发展,不同行业和领域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富有高层次知识和应用技能的工作正在取代日常操作和常规化的工作,同时受到经济、科技等因素的不断影响,21世纪的现代社会步入知识经济时代。在这样的发展浪潮下,培养人才的任务是重中之重,与此同时,做好人才培养工作,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健康成长,而且也影响着社会的建设。人才的培养工作主要途径就是教育活动的开展,通过学校的教育来培养学生的素质,提升学生的能力,从而更好地应对来自社会的挑战,在这其中思维的培养和调动恰恰是学生素质和能力组成的重要部分,因此,通过“思维型”课堂的构建来有效调动学生的思维,是具有明显的帮助作用。

一、“思维型”课堂的相关论点

所谓的“思维型”课堂,指的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为主要目的,通过富于思考的课堂来教会学生如何思考,强调的是以诱发学生认知为特征的教学引入、以灵活运用为特征的教学迁移等。在提出如何构建“思维型”课堂的步骤之前,首先需要明确课堂上学生思维存在的问题以及“思维型”课堂教学的基本原理,才能起到对症的效果。

(一)在课堂教学开展过程中学生思维方面存在的问题

在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要想达到高效这一目标,就必须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者有机结合在一起,才能实现这一目标,但是在现实的教学活动中,发现存在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或者确切地说是学生的思维没有跟上教师的步伐,这一现象的存在导致无论教师开展如何新颖、有趣的教学方法,都只会造成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结果。毫无疑问,如果学生的思维在课堂教学开展过程中属于停滞的状态,教师的教授是毫无用武之地,因此,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必须从如何激发学生的思维入手,营造充满思考的课堂,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在思维有效调动的作用下提高效率。

(二)“思维型”课堂的基本原理

在教学中构建“思维型”课堂是十分有必要的,“思维型”课堂的构建,其基本的原理如下:(1)认知冲突,指的是在认知发展过程中原有认知结构与现实情境不相符时,在心理上所产生的矛盾或者冲突,这往往会发生在学习新知识阶段,这就要求教师从学生已有认知出发,从这一矛盾点入手来调动学生的思维,从而进行认知结构的构建过程。(2)自主建构,从学生的角度而言,已有知识、经验的存在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因此,课堂教学要让学生的思S处于积极的状态,促进学生思维结构的完善。(3)应用迁移,学习的目的就在于将所学习的知识应用在对应的领域,而应用迁移的前提条件就是在新旧事物之中找寻到共同点,因此,学生进入了思考的状态主要是因为没有概括出新旧事物中存在的共同点,从而无法有效调动思维。(4)思维监控,有效的思维监控可以自我诊断和判断在学习过程中所开展的学习活动是否符合事先设置的目标,这对于学生思维的调动起着重要的作用,促进学生在新的问题情境中进入积极的思考状态。

二、构建“思维型”课堂的策略

“思维型”课堂的构建,主要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称作为概念引入阶段,也就是为什么要探索这个概念?第二阶段称作概念形成阶段,这一阶段要求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在引发思考的过程中形成概念;第三阶段为理论运用阶段,要求学生学会将所学习到的理论应用到问题情境中并解决相应问题。因此,本文从初中科学的课堂教学入手,简单探讨“思维型”课堂的构建。

(一)概念引入阶段的教学策略

由于学生在学习科学概念的认知过程中存在思维障碍,因此,在“思维型”课堂中的概念引入阶段,教师需要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策略:(1)造成科学难学的原因之一就是学生对科学的相关概念存在错误的理解,正是由于错误概念的作用下,导致学习科学的难度系数上升,因此,教师要在教学准备阶段善于发现学生已经存在的错误概念,以此作为引发思维动机的前提,并且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精心设计的问题来询问学生,纠正学生存在的错误概念。(2)教师在这一阶段还可以运用演示性试验,通过实验的操作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在实验的观察过程中调动学生的思维,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

例如,在学习“光的折射”这一课程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设计3种演示实验,分别为“把筷子放入盛水的碗中,观察筷子的形状;用激光笔照射盛水的碗,观察光线的变化;在空碗中放入一枚硬币,之后向碗中慢慢倒水,观察碗底看到什么”,通过第一个实验可以让学生调动生活经验来回答现象,只不过难以用科学知识进行解答,而第二个实验就无法与生活知识有所联系,从而起到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到了第三个实验,教师就可以引入光折射这一概念,从而有效调动学生的思维。

(二)概念形成阶段的教学策略

在“思维型”课堂中的概念形成阶段,教师要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策略:(1)科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学科,同时概念的形成离不开思维的加工,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精心准备、组织实验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在实验的开展过程中充分调动思维,在思维活跃中产生自己的想法。(2)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准备、组织学生开展交流研讨活动,在交流和讨论的过程中运用语言将形成与自己脑海中的思维想法精准地表现出来,与此同时,在讨论的过程中也有利于学生与学生之间或者是学生与教师之间进行思维的碰撞,从而对科学概念、知识点进行更好的理解。

例如,在学习到“密度”的相关知识点时,学生已经形成了“质量大的物体体积也大,反之亦然”的相关概念,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相关假设,当学生有不同意见时,让学生进行充分的讨论,从而活跃学生的思维。

(三)理解运用阶段的教学策略

在理解运用阶段,“思维型”课堂的教学要求是将所学习到的物流知识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到其他问题情境中,从而解决新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要重视科学概念的定义内容,不仅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内容,而且也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思维,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目标与教学任务,在分析书中科学概念的基础上,可以进行适当的拓展和延伸,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创设问题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促进学生的整体性发展。(2)在“思维型”课堂中,教师要精心设计应用本节知识点可以解决的问题,并且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活动,从而让学生针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进行理解运用,促进自身思维的发展。

例如,在学完“力”的概念后,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在打羽毛球的过程中,球与球拍之间产生了怎样的原理?”通过问题的设置来调动学生的思维,更加确切地掌握有关力的概念和理论。

总之,在初中科学教学中,通过“思维型”课堂的有效构建,不仅有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也对于教师的课堂教学也有着积极的作用,促进科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林崇德,胡卫平.思维型课堂教学的理论与实践[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2]李立云.初中科学教学中培养问题意识的策略[J].上海教育科研,2011(5).

[3]邢红军,陈清梅.论中学科学教学中的科学方法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2005(8).

上一篇:转变教学方式 促进学生发展 下一篇:幼儿武术游戏对幼儿智力发展的影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