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与栀子的配伍机制及临床意义研究

时间:2022-10-06 10:14:39

大黄与栀子的配伍机制及临床意义研究

摘要:目的 分析大黄与栀子配伍机制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我院2011年12月~2012年12月收治的42例采用大黄栀子汤治疗的急性水肿胰腺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治疗效果,并通过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分析其配伍机制和临床意义进行分析。结果 本组患者中显效34例,占总数的80.95%,有效7例,占总数的16.67%,无效1例,占总数的2.38%,总有效率为97.62%。大黄与栀子配伍对于治疗火热上炎、湿热黄疸、血热出血、热毒疮疡等症状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通过从这些方面确定了大黄与栀子配伍的药效及机制。结论 大黄与栀子的不同配伍机制及作用对于指导其临床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大黄;栀子;配伍机制;临床意义

中药在我国具有悠远的历史,无论是在疾病的治疗还是文化角度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所谓配伍即是根据不同的病情选择不同类型或者不同剂量的药物搭配,以充分的发挥两种或者多种药物的药效。为了进一步分析大黄与栀子配伍机制及临床意义,本文选取我院2011年12月~2012年12月间收治的42例采用大黄栀子汤治疗的急性水肿胰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资料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12月~2012年12月间收治的42例采用大黄栀子汤治疗的急性水肿胰腺炎患者,本组患者中有18例男性,24例女性,年龄21岁~57岁,平均年龄(34.56±3.11)岁,病程1d~5d,平均病程2.1d。其中有18例患者是由于暴饮暴食,14例患者为过量饮酒,3例患者为胆囊结石,4例患者为胆囊炎,3例患者有慢性胰腺炎病史。经过检查患者的白细胞值、尿淀粉酶、血淀粉酶均超过正常水平,患者入院时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便秘、腹痛等症状。

1.2方法 给予患者口服大黄栀子汤:药物组成为12g生栀子和12~20g生大黄,服用1剂/d,用水煎2次分3次温服。如果患者的便秘情况严重则在首次煎药时适当加大大黄的剂量,在服药之后超过5h没有排便则要尽快服第二煎。服药期间观察大便情况,正常状态下患者每天的大便次数应为3次~4次,如果患者的腹痛依然持续并且检查舌苔发现舌苔黄厚可加大大黄剂量,增加大便次数[1]。

1.3效果判定标准 显效:患者的便秘、腹痛等临床症状消失,白细胞值、尿淀粉酶、血淀粉酶恢复至正常水平;有效:患者的便秘、腹痛等临床症状得到明显的改善但并未消失,白细胞值、尿淀粉酶、血淀粉酶基本恢复至正常水平;无效:患者的便秘、腹痛等临床症状没有消失或加剧,白细胞值、尿淀粉酶、血淀粉酶没有恢复至正常水平或者持续升高。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2]。

1.4数据处理 将本次统计调查的实验数据均录入SPSS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χ2检验,以P

2结果

本组患者中显效34例,占总数的80.95%,有效7例,占总数的16.67%,无效1例,占总数的2.38%,总有效率为97.62%。大黄与栀子配伍对于治疗火热上炎、湿热黄疸、血热出血、热毒疮疡等症状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通过从这些方面确定了大黄与栀子配伍的药效及机制。

3讨论

大黄和栀子是中药治疗中的常用药物,这两种药物的配伍也是中药治疗的重要手段。早在《神农本草经》便对两种药物的配伍进行了重点记载,书云:大黄属于蓼科植物类型,药性苦寒,对于治疗清热泻火、泻下攻积、逐瘀通经、凉血解毒具有良好的效果;而栀子属于茜草科植物类型,药性与大黄相同,对于泻火除烦、凉血解毒、清热利湿具有良好的效果,两者药性相同,配伍使用则对于清热利湿、清热解毒、凉血止血具有良好的效果。总的来说,大黄和栀子的配伍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清热泻火、清热利湿、凉血止血、清热解毒[3]。

从中医角度上讲,人体内部的火气可以来自于外界的风、寒、暑、湿、燥等各个方面,这些火如果没有得到抑制则会引起多种严重的病症,大黄和栀子都属于性寒类药物,可以通过抑制制体温中枢前列腺素E的合成,降低环苷核酸含量,加快血管扩张促进散热[4],从而达到降温去火的效果;而湿邪困遏脾胃,壅塞肝胆,主要是由于胆汁分泌出现异常,其根本原因是患者过量饮酒;我国著名的医学名著《本草纲目》便记载了大黄和栀子配伍能促进胆汁分泌,促使胆囊收缩及胆道括约肌松弛,从而帮助患者清热利湿,泻下通便;另外,人体出现痈肿疮疡主要是由于热邪入于血分,聚于局部,腐蚀血肉,因此该病主要是由于热和火,而大黄和栀子可以充分发挥其寒性,在热邪壅盛所致热毒痤疮、乳痈、肠痈等疾病中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急性水肿胰腺炎属中医"腹痛"、"黄疸"范畴,通过本次研究结果可以看出与相关报道相符合。

参考文献:

[1]周萍,罗华丽,胡红,等.大黄与栀子的配伍机制及临床意义[J].重庆医学,2013,42(16):1814-1816.

[2]秦云,李祥,陈建伟,等.大黄中蒽醌类成分配伍前后的量变规律[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0,16(5):94-98.

[3]王学全,冯芳,孙艳清,等.栀子大黄汤配伍变化对栀子中京尼平苷药动学的影响[J].药学进展,2010,34(8):371-376.

[4]文小平,沈凯凯,陈德兴,等.中药核心系数法对栀子大黄汤类方配伍研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9,14(8):68-71.

上一篇:改良MIPO技术结合LCP治疗复杂胫骨远端骨折 下一篇:间歇性压力仪在乳腺癌术后上肢水肿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