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工具软件课程教学改革有效性的探讨

时间:2022-10-06 09:58:03

常用工具软件课程教学改革有效性的探讨

【摘 要】计算机的迅速发展,让高校计算机课程显得任重道远,而《常用工具软件》这门课程越发值得关注。但是,常规的教学手段已经很难满足日常教学需求,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已成为热点。本文初步对这门课的教学进行了试探性讨论研究,并在实际教学中实施,教学效果得到了充分认证。

【关键词】常用工具软件;主动学习;任务驱动;分组;情景设计

0.引言

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应用已经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人们对计算机的要求也不仅仅满足于简单的文字处理,而是希望能够轻松“玩转”计算机,借助计算机的各种工具软件提高学习和工作的效率。《常用工具软件》是我校在低年级非计算机专业开设的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它是信息技术基础的后续课程,旨在培养学生计算机的实际操作能力,让学生能够真正把计算机作为工具,熟练使用各类软件。

1.本课程的学科特点

1.1内容涉及面广,实践性强

本课程内容涉及到计算机应用的各个方面,比如网络工具软件、文件工具软件、系统维护工具软件、安全工具软件、图像处理工具软件、音频视频动画处理软件等等。学习软件不可能单纯地操作,还需要适当了解各类软件涉及到的理论知识,所以存在一定的概念多理论难的问题。当然,本课程还是最终要落实到操作,使学生能正确选择和操作各类软件是我们最终的学习目标。

1.2可选择软件太多,软件更新快

市面上常用工具软件的教程很多,我们选择的是根据多年教学经验自行编写的教材,该教材按照软件分类,先对每一类进行适当的理论知识介绍,再对每一款软件的使用方法和技巧做了详尽的介绍,每一类软件都有若干选择,书上介绍的都是极具代表性的软件,比如压缩选择WINRAR,图形图像浏览选择ACDSEE等等。但是同一软件的不同版本仍旧有版本之间的差别,新版软件往往界面更友好,功能更强大,但并不是最新版本就是最受欢迎的,因为新版本比旧版本往往体积更大,比如ACDSEE3.2和OFFICE2003就甚为经典,至今仍有不少的受众群体,因此,具体选择哪一版本软件应根据不同情况区别对待,永远追求最新版是难以做到的。

1.3学生基础有异,考核方式困难

进入高校的低年级生来自不同的地域,各地在中学阶段对计算机课程的普及程度不一,各个专业对计算机的要求也不太一样,所以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这给课堂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极易出现有些学生“吃不饱”,但有些学生却“吃不下”的情况。此外,工具软件课程的学习更侧重于操作过程,而不仅仅局限于操作的结果,这也给成绩考核带来一定困难。

2.改进的教学模式

2.1了解教学目的,适当增加书本外知识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就是提高学生操作计算机的能力,而课本内的知识仅仅涉及到各种软件的简单学习,根本无法达到学习目的。所以在授课过程中,按照计算机从硬到软的原则,先给学生重温了计算机硬件的知识,让他们了解硬件对于计算机操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顺便补充了一些硬件出错的情况和如何处理,这对提高计算机的日常应用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也是学生乐意学习的知识点;然后让学生了解系统软件,针对很多学生从来没有安装过操作系统,对操作系统也没有一个非常清晰的了解,在温习了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后,适时提出操作系统的安装问题,果然学生对于这部分知识也是求知若渴,学会这部分知识,当系统崩溃的时候,也无需假手于人;进入书本内容学习时,适当增加引入某类软件的原因和简单理论知识,让学生对于软件有一个比较深刻的印象,这对学习软件的操作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2.2转变传统教-学双边模式,化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

传统的教学方式就是“老师――教,学生――听”,这是一种非常被动的学习方式,对于计算机课程而言并不适合。尤其是在我校,计算机课程已经全部在机房授课,虽然有同屏传输控制系统,但是仍旧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部分同学丧失了学习计算机的兴趣,觉得学习计算机既没有难度也没有意思。因此,转变传统教-学双边模式,化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成为当务之急。

将传统的老师“讲授”的行为部分转移给学生,这并不是减轻了老师备课负担,因为老师的工作从传统的备课上课转换了,老师需要事先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让小组学生主动寻找问题答案,自行决定所需软件,并学会软件的使用,将软件介绍给其他同学,在这个过程中,即培养了学生团体合作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也培养了学生语言的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整个过程中,老师掌控全局,在资料准备过程中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指引和帮助,在讲授过程中适时进行补充和修正。

2.3分组讨论与任务驱动法

在教学中采取分组形式有两个原因。其一,因为软件分类是以需求为单位,这就造成了一类软件势必是一组相关软件的集合,为了让同学们能够更系统的查询资料,学会按需选择软件,在情境创设和任务分配的时候,是不可能将一类软件分得过细;其二,小组是由3-4名学生组成,在查询资料学习软件的时候,如果出现疑惑,也可以开展讨论,有助于问题的解决,而且,每个小组都有小组长,小组长负责对组员进行任务再分配,这也可以提高团队协调能力和组织配合能力。

任务驱动法已经逐步成为计算机课程教授的热点,因为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更好更主动地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来。不过,教改中任务驱动法的体现有所不同,因为一类软件的学习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工作,很多同学在面对大题目的时候难免有点不知所措,不知道如何下手,这就需要老师正确进行引导,着重体现在备课时期的情景设计。情景设计是整个教学改革过程中最关键也是最难的一个步骤,它关系到整个教学改革的成败与否。老师在设计情景的时候,需要使用任务驱动,从计算机操作真正的需求出发,先设计需求,然后驱动学生去思考如何完成,这是第一步;然后,进一步设计如何启发学生去选择正确的软件,思考选择的原因,这一步其实就是学生未来会面临的最迫切的计算机操作问题;然后在设计软件的操作,循循善诱学生轻松学会软件的使用;最后,让学生制作自己的讲授课件,并设计其他同学的操作实验,在课堂上教会其他同学。

2.4考核方式和内容的设计要体现学科特点

针对该课程的学科特点,传统的期末考试当然不能完全抛弃,但改革却势在必行。现在的教学方式已经改革为小组的自我学习方式,我们将每一次的任务分配当做一次小组单元测试,根据学生的准备情况和授课情况,以及其他同学的听课情况和提问实验情况,给出一个综合小组得分,这个得分将作为平时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平时成绩的另一个组成部分则来自于每个同学完成小组设计实验的作业情况。平时成绩占到课程成绩的50%,期末考试也占50%。在期末考试试卷的设计上,也是颇费心思。操作性和灵活性是这门学科的特点,所以试卷在设计上,偏重于这两方面。在设计题目时,主要有三种题型,一种是简答题,例如“如果C盘空间不够,在不破坏原有系统和数据的基础上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一种是情景设计题,例如“至少写出3种可以保护文件的方法,并试着用其中一种方法对‘保密.DOC’文件进行操作,并写下你用的哪一种方法。”;再一种就是操作题,例如“用SNAGIT软件完成以下要求的任务……”。这三种题型比较能够测评到学生真实的计算机综合操作能力和处理能力。

3.结语

上述教学改革模式,已在《常用工具软件》课程教学中运用,经过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平行班对比,证实的确能得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实践已表明,通过对教学方式和手段的改革可以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习目的性和主动性,增加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切实提高了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技能操作能力和培养了学生的应用软件素养。当然,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是无止境的,笔者也将继续努力探索其他的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等,使该课程教学日趋完善。

参考文献:

[1]陈建国,杨霞.计算机常用工具软件教程[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1).

[2]冯志辉.计算机常用工具软件实训教程[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3]张国顺.常用工具软件使用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4]杨霞,黄健,杜丽君.《常用工具软件》课程的教学改革[J].中国西部科技,(2011)

[5]黄健,杜丽君,杨霞.常用工具软件课程教学方法的研究与探讨.科技资讯,(2011).

[6]吴业红.浅谈《常用工具软件》课程的兴趣教学[J].电脑学习,(2009).

[7]范鲁娜.计算机专业常用工具软件课程的教与学[J].科技教育,(2010).

基金项目:

本文系乐山师范学院校级教改项目“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质量多元化评价教学实践”(项目编号 20111227)和“教学模式与方法改革试点课程”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

杨 霞(1977.11―),女,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自然语言处理。

上一篇:浅谈大学生礼仪教育的重要性和途径 下一篇:异质分组教学在高职院校篮球选项课中的应用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