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创设情境,巧妙导入新课

时间:2022-10-06 09:14:49

科学创设情境,巧妙导入新课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的确如此,新课导入,能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促进知识迁移,对教学效果有直接影响。清人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不敢弃去,此一法也。”他说的虽然是写好文章开头的方法,但这句话对小学数学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导入,也同样适用。下面具体介绍几种导入新课的方法。

一、创设学生的生活情境导入

丰富多彩的现实世界是数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源泉,学生对数学的感知首先是从自己的现实生活开始的,同时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积累的直接经验和已有体验又成为他们进一步学习数学的重要资源。

例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一课时,我是这样做的:

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位新朋友,你们想知道他是谁吗?(课件演示出一个小朋友的头像)

师:他叫小明,今年7岁,今天是他7岁的生日,妈妈带小明去挑选礼物。小明来到玩具商店,挑选了一只可爱的小熊,小明要给售货员阿姨多少钱呢?(课件展示出小熊的价格)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同学们有没有遇到同样的难题呢?

学生回答后,我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这些“钱”——人民币(板书课题:认识人民币)。

二、创设游戏情境导入

通过创设游戏情境导入新课,可以使学生在游戏中动手、动脑、动口、开心地合作,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趣味化,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学习了知识,理解了概念,训练了技能,开发了智力,培养了创新意识,可谓一举多得。所以,把数学知识“蕴藏”在游戏中,无疑是让学生乐学、爱学的最佳途径。

如教学“5的认识”,可这样进行:

师:小朋友,请摸摸耳朵,眨眨眼睛,挥挥左手,摇摇脑袋(生随老师一起做)。好的,不错,请用耳朵听,用眼看,用手做,用脑想,比一比,谁最棒,好不好?

生:好!

师:我伸3个手指,你伸几个组成4?

生:伸1个。

师:我拍1下手,你拍几下组成3?

生:拍2下。

师:我左手伸1个手指,右手伸2个手指,你能说一句话吗?

生:1和2组成3,1加2等于3,1小于2,2大于1。

师:不错,真棒。我伸出4个手指,你伸几个比4小?

生:3个、2个、1个。

师:哎,怎么伸的不一样?

生:3、2、1都比4小,可以伸3个,也可以伸2个、1个。

师:请你伸出左手的4个手指,再伸出1个,一共有几个?

生:5个。

师:真好,今天我们就学习5。

这样做能使学生置身于轻松的氛围之中,用学生熟知的“手”展开教学,无论组织教学,还是复习旧知都是让学生在游戏玩乐中进行,体现了“玩中学,学中玩”的教学思想。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会惊讶地发现“数学就在我手上,数学就在我们生活之中”。这样学生无疑会对数学产生亲切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之中。

三、巧设悬念导入

在导入新课时,教师巧设悬念,精心设疑,创设“愤”、“悱”情境,使学生有了强烈的求知欲望,能促使学生自觉地去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使情、知交融达到最佳的状态。

例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老师先写出一个数“321”,问学生这个数能不能被“3”整除。经过计算,学生回答:“能!”接着老师让每个学生自己准备一个多位数,先自己计算一下能不能被3整除,然后来考考老师,每个同学报一个数,看老师不用计算,能不能迅速判断出哪些数能被3整除,哪些数不能被3整除。这时,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大家似乎都想来考倒老师。但老师对学生所报的多位数都能快速准确地判断能否被3整除,学生感到十分惊讶。接着,老师进一步质疑:“你们自己不用计算,能像老师一样准确地看出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吗?”学生一个个摇摇头,都被难住了。此时,掌握新知便成了学生最大的愿望。

四、用歌谣导入

歌谣,特别是儿歌,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课堂教学中有目的地引进一些儿歌,并加以诱导,可以发展学生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例如,我在教学认识数字时用《数鸭子》歌曲导入,使学生心情愉快地投入学习,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

五、模仿电视节目导入

许多电视节目喜闻乐见,深受大家欢迎,用同学们熟悉的电视节目来导课,能烘托学习气氛,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和思维迅速地集中到教学中来。学生学习兴趣一旦被激发,就为一堂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教学长度单位米的认识时,我就先不告诉学生一米有多长,采用“猜猜看”的活动——猜猜一米大约有多长,学生回答后,在用“长了”、“短了”的评价,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不就是“幸运52”节目的翻版吗?

导入新课是一门艺术,以上的几种新课导入法只是我在教学实践中的点滴心得。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多种多样,艺术性导入新课的方法,也要因文而异,因班而异,灵活多样,门径各异。但切不要摆花架子,要实中求活,要将知识性、趣味性结合在一起。叶圣陶对“导”说得最为切中:“‘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课堂的导入贵在创新,重在实效,它既是一种教育机智的运用,又是教师教学能力的综合体现。我们应不断地对新课的导入形式进行深入探讨,大胆尝试,运用多种方法导入新课,以适应素质教育和学生发展的需要。

上一篇:学生主体地位如何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体现 下一篇:以学案导学为依托,促进信息技术教学